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解决方法揭秘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解决方法揭秘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成因,提出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解决方法揭秘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李 明

【内容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辅导员中普遍存在,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成因,提出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1]。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失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personal accomplishment)[2]。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表现为呆板和惰性。(2)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努力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存在,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势必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二、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职责不明,角色冲突,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消退。

(二)出路不.,工资待遇低 高校辅导员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业教师较低,在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大多数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换岗愿望强烈[3]。

(三)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目前,许多高校界定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一部分,又属于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辅导员置于较为尴尬的位置。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一些辅导员无所适从,缺乏身份认同感。由于辅导员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和进修,从而造成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很高的成就感。

(四)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辅导员则是高校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面对种种可能发生的安全危机,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的第一现场。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高标准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成败,随着高教改革的发展,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要求。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社会评价要求的压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等,许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无比增大,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辅导员队伍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2)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3)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www.daowen.com)

(二)搞好职业文化建设,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1)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2)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3)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4]

(三)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设计 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要按规定去执行。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四)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强辅导员流动 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或长期的工作中提高承受能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产生积极工作的心理。要平等、真诚地对待辅导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大力表彰和起用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使他们看到前途与希望,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

(五)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校要培养辅导员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使其善于自我肯定,从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价值感;要引导辅导员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使辅导员从观念上认可、在行为上接受、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要帮助辅导员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保持恰当的期望值,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

(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职业倦怠的基础 首先,辅导员要能给学生授课,利用上课的过程,以良好的人格、高超的教育智慧去赢得所有学生的尊重。其次,辅导员工作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争取学生的支持。再次,辅导员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换学生的真心,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最后,要开拓网络思想教育新领域,拓展思想教育的渠道,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讲真话,与辅导员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辅导员工作得到认同,减少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

(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容易使事业取得成功。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八)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有研究显示,对于专业人士,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通出口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可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用科学的考评体系,给予辅导员工作比较公正的认可,能够对辅导员起到鼓励、鞭策、督促等作用,有利于降低工作的倦怠感。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不断发展和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意味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更多的工作压力,也为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因此,学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应时刻关注其身心健康。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焕发工作热情,认真履行职责,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3]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专学报,2007,28(3):76.

[4]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1):22.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