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胡 芬
【内容摘要】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乏力,学生思想水准下滑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使学生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化 建设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面临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其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会使受高等教育者数量增加,会不会导致质量下降?其中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大学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上大学就是“读书”,书读得越多、越深就证明教育质量越高。只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用人部门不断反映大学生实践能力低,加之西方教育理论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影响,大学生中开始流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教育界反思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不当,也大力提倡加强能力的培养,知识质量观一度有转变为能力质量观的趋势。
如果把教育看做一个产业,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新的教育形势下,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也需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做出相应转变,即由“完全知识”型教育向“知识与能力”型教育转变。因此,除了第一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第二课堂的能力培养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已经有学者开始了教书育人的“联动机制”的研究。如果说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身兼重任,那么辅导员在第二课堂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的。做人的思想工作最难,做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工作更难。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这当中有一个先后之分,成人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启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要加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说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发扬学生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取得的成绩;同时,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姑息、不护短,耐心地教育、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使用和网络等,为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辅导员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还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其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这既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学校内外部诸多客观因素所致。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使辅导员在其基本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
(一)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责任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学生社区的日常卫生、秩序管理、食堂用餐秩序、缴费、医疗,甚至课堂、阅览室、电脑室、安全保卫管理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使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事务太多、太杂,超出其职责范围,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实际上,辅导员对规范学生行为和学生党团、干部、组织及社团都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
(二)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辅导员必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但由于高校后勤改革还不够完善,生活适应能力较弱,较自私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贫困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提高;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的生源质量下滑;与此相适应的学生教学、生活、课外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种种原因增加了辅导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效果。
(三)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老师。从传统的教师职责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而言,辅导员是教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学生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还是教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他们的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集体和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明显不同于任课老师。
(四)辅导员应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为有效地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应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首先,辅导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基本的工作能力。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党建、日常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必须具有良好的哲学基础,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知识。随着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和相互渗透,辅导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说服力地回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热点问题,而且要始终坚定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推进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根据这一客观要求,高校辅导员一般应该选自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或经过必要培训,而具有相当专业知识水平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或在职的优秀教师、管理干部,其学历要求应与普通专业教师相似。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维护政治稳定;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渊博的学识,能获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必须具有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及思维方法;必须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卓越的管理技巧,开朗、客观与进取,对学生关注事项及立场充分了解,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www.daowen.com)
其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国传统道德中有丰富的师德内容以及相应的要求,如在社会理想上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品质上,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师德修养上,强调“内省”,“不耻下问”,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等。高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对师德有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道德水平、道德行为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江泽民同志把道德建设作为治国方略,提出“以德治国”思想,中共中央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增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师德建设注入了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勇于探索,又要严谨求实,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把好入口关。
(二)建立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者要进行严格而比较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上岗或边上岗边培训。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制定一套完整的加强辅导员道德素质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提高道德素质的评估内容体系。通过对辅导员道德素质的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道德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考核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要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三)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的工作面较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为鼓励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奖励及激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转岗。同时,借助于激励机制,挖掘辅导员的道德素质的潜能。高等学校要卓有成效地运行,必须使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里固然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但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具体来说,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务之急。较好的住房、较高的经济收入,是辅导员工作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浓厚的学术氛围、心情舒.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激发辅导员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积极性。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因为心理认同才是坚定意志内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因物质激励迷失方向,导致广大辅导员动力缺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也难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艰苦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为此,引导广大辅导员坚守思想教育阵地,牢记自己的责任,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任重而道远。
(四)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高校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笔者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五)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减负增效,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能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按一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他们匆匆而过的客栈,并有效遏制辅导员不正常的快速流动趋势。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道德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
[2]贾少鑫.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2-123.
[3]冯殿华.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程序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6):78-79.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