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缓解对策
周 邦
【内容摘要】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正日益困扰着高校辅导员的心绪,已严重影响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本文剖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体现及成因,并就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作为高校教师当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被边缘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其职业倦怠的现象也日益普遍。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等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探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压力,从而防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体现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工作热情消减。与参加工作之初相比,工作缺乏主动性,惰性明显,经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等。第二,工作态度消极。以消极否定、苛刻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关系疏远,缺乏人文关怀。第三,个人成就感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消极看待自身岗位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将其看做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缺乏职业自豪感,对前途心灰意冷,经常伴随屈辱感和失落感[2]。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在上文所述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既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还有个人因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过高给辅导员带来过大压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受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期望。目前,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教育质量下降、学风滑坡、学生作弊、学生心理及校园安全问题增多、就业压力增加等。社会舆论会首先把矛头指向高校,认为是高校和教师的工作没做好,那么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辅导员必然难辞其咎,以至于辅导员内心产生失落感。然而事实上以上问题的出现并非辅导员的努力可以改变的[3]。
2.社会支持的力度不够
社会对辅导员的期望值相当高,而实际给予的支持力度却较低。中央的16号文件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目前高校普遍以学科建设作为工作核心,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轻率地对待,社会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潜在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轻视。同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传统旧观念,例如有人认为辅导员只会唱高调,空洞说教;有人认为辅导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中重智轻德;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工作地位的重要性与现实人们的忽视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对辅导员的思想产生冲击。
(二)组织因素
1.辅导员承担角色过多,角色模糊
确切地说,辅导员应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多重任务,如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党团建设、宿舍管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催缴学费等等,辅导员一人要扮演多重角色。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联系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且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必然要求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大多数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管理,以致疏于对本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及职业化发展。
2.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要求辅导员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还要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的心理负担。高校扩招以来,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配备比例严重不足。辅导员所带学生数远远超出规定人数。学生工作时间和空间延续性强、责任重大,随时可能有突发性事件,使辅导员在8小时的在岗工作之外也必须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其极易发生职业倦怠。(www.daowen.com)
3.绩效非显性,效能感低
对工作绩效进行及时和积极的评价是形成职业满足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评价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绩效都有比较直观、易于量化的标准,而对于辅导员而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是非显性的,更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这种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工作性质使辅导员不能及时获得积极、有效的评价。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辅导员的努力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产生了低效能感,进而产生自卑感和对职业的厌倦。
(三)个人因素
职业倦怠的产生与个人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辅导员群体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辅导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与个体的人格特质、人际交往、生活负担等是有直接联系的。辅导员大都比较年轻,刚参加工作热情高涨,但他们往往存在社会经验不足,个体的期望值较高,对个人能力估计过高,相关工作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随着工作逐渐熟悉,问题开始显现,压力开始增大,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辅导员是迫于就业形势而选择了此职业,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职业倦怠也就在所难免。
三、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既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来自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我们便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解决对策。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应共同努力,帮助高校辅导员预防或消除职业倦怠。
(一)建立和优化对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的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社会环境对于教师身心健康和缓解倦怠压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媒介对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进行宣传。社会公众应关心并支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以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减少或减缓消极倦怠的不良心理。同时,摆正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期望水平。合理的期望标准有助于辅导员的成长,而过多或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往往会使辅导员压力骤然增长,倦怠心理也极易在这种不合理的角色期望下严重化、恶劣化。
(二)加强高校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组织环境
首先,高校要努力为辅导员创造宜于和谐进步的工作环境,创造独立完成工作的平台,创造条件优化辅导员与各种工作人员的关系。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制度。辅导员平常工作或不工作时压力都很大,处于高焦虑状态。评价错位会导致辅导员工作的表现错位。高校应建立多方位的、正确、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第三,合理规定、规范操作辅导员的岗位负荷。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说明书,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分清工作主次,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非本职事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四,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针对辅导员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个体方面的努力
高校辅导员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身所遇到的职业压力。要学会自我压力管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耐压能力;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磨炼自己,形成坚强的个人意志。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同事密切协作,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高校辅导员,在自己有意识自我调整的同时,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如找朋友情感倾诉、找专家心理咨询,学会及时宣泄不良的情绪。进行专业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是缓解职业倦怠的良好途径。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职业群体,其素质和工作状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学校要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心、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看待自己光荣的职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压力和困难,激发自身的工作热情,努力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塑造他们美好的灵魂,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2]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