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辅导员角色诠释及视野下自我教育成果

大学生辅导员角色诠释及视野下自我教育成果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是深入贯彻《意见》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因此,唯有进行大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预期目标。(三)辅导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鼓励者由于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内化过程,比他人的教育更有实效,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激励者的角色。

大学生辅导员角色诠释及视野下自我教育成果

大学生自我教育视野下辅导员角色诠释

林俊荣

【内容摘要】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归宿,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积极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角色的践行,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教育 辅导员 角色 思想政治教育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是深入贯彻《意见》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诠释辅导员角色,并对高校辅导员对其角色的践行提出建议。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对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其主体性,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主体认知、思考、实践后完成的,即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以,社会外部教育只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个体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自我教育体现在学生德育的全过程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自我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在读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先进、提高素质,但毕业之后,他们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有赖于其自觉的价值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着眼点是培养价值认同并通过锻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务实人一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通过教育改造灵魂世界,通过阶段教育过程达到终生教育目的的内化教育、长效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以学生是否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衡量长效的标准和最终的归宿。

(三)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外部的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而且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年代,需要大学生自我思索和面对。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心灵自觉和主体实践。因此,唯有进行大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预期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表现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相反地,辅导员的角色伴随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全过程,并继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者,而且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者。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教育的规划,就必须根据学生各个成才阶段的真实需要,努力从教育过程方面探索新的突破。自我教育是主体教育,需要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发展,尤其需要将“过程”与“方位”相结合,全方位地将其渗透、贯穿到主体成长、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模范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以及人格风范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舍及精神世界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不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人格和精神上,为受教育者树立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形象,使学生“见贤思齐”。而且,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把自我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等表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快地找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鼓励者

由于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内化过程,比他人的教育更有实效,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激励者的角色。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出现的不解的社会和思想问题,要鼓励大学主动进行思考,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思想素质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

(四)辅导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www.daowen.com)

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引导,保证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正确方向。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设定正确的、具体化的、切合实际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并通过体制建设使自我教育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辅导员的工作还应注重帮助学生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实践中获取营养,汲取快乐,帮助他们正确定位自己、客观面对社会,特别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理解并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教育青年懂得珍惜机遇、守护激情,年轻不仅体现在年轮中,更应标定在精神、气质和进取心上,要让青年真正年轻我们的社会才大有希望。真正促进青年的向上的进取心,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视野下辅导员角色的践行

(一)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

自我教育需要从正面进行目标激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辅导员要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向学生示范,使他们学有楷模、行有标兵;要从古今中西的文化资源中萃取先进的思想以教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的境界;要大力弘扬正气,使学生在思想主流的引导下由自发到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辅导员在引导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正面引导与反思批评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赶超先进的意识,又能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正确地评价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二)加强大学生学生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

自我教育是有强烈主体色彩的教育方式,但与其他方式的教育一样,它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的砥砺、互动,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尤其是自我教育性质的集体环境的保障。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党委、团委领导下,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它们的自我组织、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要积极鼓励它们自主开展形式健康活泼的组织活动,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互动教育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主动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

(三)探索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隐形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辅导员学会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大学生的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通过满足学生具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大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等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隐性途径”。

(四)探索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能够以其历史积淀而成的场域约束力对社会文化中的思潮导向、价值原则及能力要求等进行过滤和折射,然后体现在自己的结构中并通过活动实践和风气熏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思想引导、素质培养、感知协调、人心凝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有感召力。因此,辅导员应当积极探索一条良好的班级、年级、院系的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大学生周边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年级以及院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引导他们由自发到自觉地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人”和“空气指引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2.

[2]廉永杰等.转型期高校德育新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及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

[4]卢连波.新形式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浅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5]张向战.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理性思考[J].河南教育,2007,(9).

[6]李雪梅,张丽.从辅导员的师表作用看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4).

[7]王建芹.试论转型时期的社会自我教育功能[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9).

[8]张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兰州学刊,2007,(6).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