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大学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高教大学城集体教学的情境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往往是一个教师和多个学生或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这就使师生关系失去了专一性,师生间的情感容易淡化。这一情况在高教大学城的大多院校都较为突出。在大众化进程和高教大学城的现实背景中,师生的心理差异、隔阂及冲突更易突出。总体上看,目前高教大学城内的师生关系仍呈良性发展和可调控的状态。上述有些特征已经在高教大学城的师生关系中明显存在,是一种存

大学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大学城高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王蔚华

【内容摘要】大学城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具有地域偏远、文化氛围稀薄等明显特点,这些特点必然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新影响、新挑战和新变化。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势必会给我们年轻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其更好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启示与线索。

关键词】大学城 师生关系 变化 辅导员工作 新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迅速步入大众化时代,不少省市通过兴建大学城来适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大学城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将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同时,大学城的发展特点也将带来高效师生关系变化等现实问题。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势必会给我们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大学城建设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性关系。师生关系的品质和类型对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等起着重要作用。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关系,更是一种情感交往关系和心理互动关系。由于校区建设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高教大学城作为新生事物,往往具有地域偏远性、配套设施局限性、办学规模扩大化、文化氛围稀薄性、格局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管理社区化、后勤社会化等明显特点和属性。这些特点必然对师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新挑战。具体地说:

(一)目前,高教大学城大多建于市郊或较偏远的地区,加之大学城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城内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教工公寓没有同步建成,或入住教师未形成规模,因此,教师的住宿地和教学地往往分离,由此造成大学城内“学生多而教师少”的现象,师生交往的机会自然减少。另外,大学城内的高校一般都实行校车运行制,校车往返的时间相对固定,教师下课后急于坐校车回城区,因此造成教师在城区和高教大学城之间的“走教”现象。路上来回奔波的时间成为教师的重要负担,使教师身心疲累,这对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客观上也造成师生交流时间有限,由此导致师生心理距离拉大,甚至师生关系疏远。

(二)招生规模扩大造成师生交往困难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造成了大学师生比例的变化,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师生关系,客观上造成师生间交往的困难。其一,人际关系的亲疏与人际交往的人数有极大关系。大学城内的学生人数可达数万人,教师几乎不认识学生,而且学生层次多、差异大,师生的日常交往变得困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难度增加。其二,学生人数的激增带来班级规模的扩大,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大班或合班教学增多,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减少,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大大减少,故课堂内师生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其三,大众化使大学城内的教师日益作为提供教学服务的人员而不是传统的知识和道德的引领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使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三)文化氛围稀薄造成师生交往的需求强烈,老校区优秀文化的移植和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生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高教大学城的校园文化氛围尚未充分形成,缺乏文化底蕴的现象还较严重,不少高校存在“文化断层”现象,个别高校甚至出现“文化沙漠”现象,这从另一侧面折射出加强师生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和迫切。第一,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滞后造成学生的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单调、贫乏和空虚,学生需要通过其他行为方式(如与老师交流等)来平衡心理、释放情绪。第二,文化氛围的稀薄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以及开发学生潜能,因而更需要通过师生交往来获得引导和补充。第三,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主体,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因此,加强高校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师生情感趋于淡化,师生间的心理互动缺乏,课堂外的师生交往活动过少,这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充分交流与及时沟通,容易使师生间的情感趋于淡化,甚至引起师生间心理隔阂和疏远感增强。一是由于任课教师只有在讲课时与学生见面,所以师生之间由于空间距离的疏远而导致了心理距离的疏远。二是由于课堂上师生心理互动的欠缺,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师生互动是师生在课堂内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师生互动的形式除了语言互动外,更关键的是思想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理互动。但在高教大学城集体教学的情境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往往是一个教师和多个学生或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这就使师生关系失去了专一性,师生间的情感容易淡化。三是师生间非正式的心理互动(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对话交流等)十分缺乏。

(五)师生关系逐渐弱化。有调查显示:虽然高校学生有九成表示尊重老师,但是对高校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不满。71.5%的高校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判断事物,而不是遵照教师的权威;52.6%的高校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密切。这一情况在高教大学城的大多院校都较为突出。师生关系弱化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总人数可达数万人,师生之间不可能经常联系;大众化背景下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学分制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师生的交流减少;教学中通讯、网络等手段的大量运用,减少了师生直接交流的机会;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权威性受到冲击,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不再构成心理上的神圣感,由此造成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的疏远和弱化。

(六)“师生代沟”日益凸现。“师生代沟”是用来描述师生之间心理距离、隔阂或冲突的概念。在大众化进程和高教大学城的现实背景中,师生的心理差异、隔阂及冲突更易突出。由于学生数量激增,且学生群体的构成也日益多样化,学生的背景、年龄、学术能力和兴趣差异变大,师生之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容易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总体上看,目前高教大学城内的师生关系仍呈良性发展和可调控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师生沟通困难、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伤害、师生不和谐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都是“师生代沟”现象的反映。上述有些特征已经在高教大学城的师生关系中明显存在,是一种存在的结果;有些则正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是一种发展趋势。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教大学城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高教大学城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改善师生关系的质量。

二、新型师生关系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密团结班主任配合院系党政领导对学生履行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生力军。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仅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还担负着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工作。辅导员应该利用师生关系,使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当遇到问题情况时,教师往往会确立两种意识,一种是问题归属学生意识,另一种是问题归属教师意识。当教师了解了学生问题的发生,必须要自己去解决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三种方式:调整学生的行为,调整环境,调整教师自己。据调查,教师有三种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即会对学生发出的信息大致有三类:解决式信息、贬抑式信息、迂回式信息。实践证明第一类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缺点是使用频率过多会失效。第二类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人格。第三类会有逗趣、戏弄等语意。这三类都是将问题归属于学生的“你向信息”。反之,如果教师所说的话是有关他对学生行为的感觉,以及这个行为对他的实质影响,这样的信息叫“我向信息”。辅导员开展工作要善于利用“我向信息”,将责任置于问题的归属者——辅导员内心,承担“向学生敞开心胸作自我评价”的责任,同时把学生行为的责任留给学生自己去承担。这较之“你向信息”能更有效地面对学生,不损害师生关系。“我向信息”使学生把辅导员当作一个真实的常人来看,增进亲密感,它显示辅导员是一个开朗、诚恳、真实的人——学生可以建立亲切关系的人。同时“我向信息”要与积极聆听交替使用,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题,用他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教师化解问题,大学生正是特具创新意识与自立感的一代,应该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当辅导员与学生面临需要共同解决的冲突时,有时也可以借用一种较普通且成功的方式:确定问题——发现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评估各种办法——决定何种办法最合适——规定如何执行这种办法———效果评价。(www.daowen.com)

总体而言,新时期的辅导员面对大学城建设师生关系的变化这个现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

(一)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辅导员首先重视自身的学习,以对管理服务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改进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工作开展阶段性的思考与研究,在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奋斗中得到成长。辅导员也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特长和知识特点,表达严谨治学的态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用以超越自我、完善自身的比照对象。

(二)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不良现象要带头抵制。用平静的心态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用积极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现象,师生关系的处理也难免会存在冲突,会连带造成一些或大或小的后果。辅导员须要有奉献的精神,努力平息各种冲突。

(三)辅导员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虽然辅导员不从事教学,但承担着管理服务的职能,是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管理服务中时刻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表达“我向信息”,多一点耐心去听,多一些细心去观察,多一份责任心去关注他们的成长。面对问题在试图改变学生之前,多想想是否能先改变一下环境或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情绪状态,真正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作用。

(四)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整体工作。局部的事务代替不了宏观决策,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全面改变现状,只有紧密地团结班主任、任课教师,虚心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依靠大家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才能使学生感受这股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源之力。

(五)辅导员也要培养兴趣爱好,为师生交流提供极具活力的平台。辅导员不应只是思想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并与学生建立超越师生关系的友谊。在工作中,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时代已将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推到了21世纪的浪尖上,新世纪新的呼唤与气象,一切都可以变成新,一切也可以为新兴服务。客观上,人在进化当中生理、心理、观念呈现出新特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新情况,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但我们相信,师生间的交流还是有其相对纯洁的一面,是众多人际关系中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部分。辅导员工作有其传统的特点,也有结合现实师生关系的变化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失去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这个载体,辅导员的工作是没有人性化的,气氛是紧张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认真思考这个结合的问题,抓住师生关系这根弦,有张有弛,使其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大壮.新形势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2).

[2]吴涛,孟宏亮.试论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5).

[3]黄永红.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J].教书育人,2006,(11).

[4]杨凤飞.由传统师生关系到现代师生关系的转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丁敏.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李院莉,武莉娜.构建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