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贫困生研究及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

高校贫困生研究及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健全贫困的认定制度,将相关贫困生的各项补助落到实处,是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关键所在。建议各高校应由各院系辅导员带头,调查学生生活消费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

高校贫困生研究及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

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曾国凡

【内容摘要】相对于正常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正确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现状 对策研究

1.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迫切性

心理问题是引发行为问题的先导,经济贫困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如马加爵,那种隐而不发的沉重感在进入大学前就伴随着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当众多的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慢慢积聚、膨胀,渐渐接近承受极限,一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导致行为问题。据《法制晚报》(2005年)报道,北京市委对北京某法院审理的100个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犯罪率较高。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恶性事件,已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政府忧心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解决好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实施。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实行空前的大规模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日益增多。贫困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与现状分析

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解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其中教育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代收费、伙食费、交通费、日常用品费等等。按照贾克水的研究理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但因突发变故,发生局部性或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费的为“一般困难生”;家庭经济收入很少,并有相当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贫困生”;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为“特困生”。(1)这三类学生统称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其占高校学生人数的比例大约为30%,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

2.2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现状分析

2.2.1 思想政治现状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继出台许多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项目和勤工俭学项目。大多数经济困难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渴望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和锻炼,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毕业后成为有用之才。但仍有为数不多的经济困难生认为自己得到的资助和重视不够,认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更有甚者,拿着国家的资助,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在很多同学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其在校生活的和谐程度。

2.2.2 生活状况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和金额,许多高校资助面已超过30%。但是,各类资助或多或少的都有学习成绩方面的规定。这样,由于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力量薄弱等非主观原因导致学习基础较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申请到奖学金,得到其他资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由于学习成绩一般,他们更没有时间、精力从事勤工助学,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相反,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多次受到资助,甚至在上学期间的所有费用都不需要家里来承担。

2.2.3 学习状况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经济困难生表露出学习力不从心的状况。这主要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和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基础较差,而进入大学为了生计,他们有的要到校外做些兼职以维持生活开支。这样一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因此成绩特别好的就相对少,大部分在中间层次,个别成绩很差。可见,经济困难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2.2.4 心理现状

由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背景,大部分经济困难生心里或多或少都有阴影。虽然家境相似,但不同的经济困难生之间的心理特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经济困难生能够协调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他们人穷志不短,虽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不难看到有些经济困难生人穷志也短,不能正确面对困境。在经济压力下,他们的心理扭曲了。他们缺乏自信,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以致自我封闭,心理上排斥他人,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拒绝他人的帮助,游离于集体之外,人际交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喜怒无常,感情的天平忽沉忽浮。心情压抑,形成了脆弱、敏感、抑郁、猜疑等不健康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克服挫折的自信与勇气。还有一些经济困难生,一方面他们知道人穷但志不能穷;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受从小经济困难的影响,自卑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多情况下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一群人有时乐观,有时悲观,他们在这两种状态之间跳来跳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稳定。

3.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3.1 “扶贫先扶志”——重视心理辅导,完善健康人格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无法正确地认识贫困,就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高校要以积极拓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采用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要帮助贫困生认识到物质贫困只是暂时不如别人,但精神的富有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贫困生要学会通过自己双手的劳动,去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帮助其他人,在助人与自助中铸造和健全自己的理想人格,唯有拥有强健人格的人,才能够不在困难面前倒下。

3.2 健全贫困生的认定制度

高校给予贫困生物质帮扶的前提是落实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现行的认定方法主要是根据贫困生所在地县、乡、镇三级贫困证明,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为有些并不困难的学生家庭,通过关系很容易获取困难证明。因此健全贫困的认定制度,将相关贫困生的各项补助落到实处,是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关键所在。建议各高校应由各院系辅导员带头,调查学生生活消费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有条件的还应到贫困生家里走访调查,采取个别访谈和班级同学民主评议的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3.3 建立、健全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因此,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帮扶体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多年来,党中央以及各高等院校一直高度重视并关心着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有效的资助体系,如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金等。但仅靠国家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3.3.1 在各高校扩大各种奖、助学金覆盖面,条件成熟时还要设立专门用于奖励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和爱心基金。(www.daowen.com)

3.3.2 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工作力度,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银行要加强协作,建立规范、便捷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为贫困学生提供及时、足额、方便的助学贷款。但是,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审办程序复杂、繁琐、工作量大,不利于银行、学校和学生三方面工作的开展,而且学生在校贷款,毕业在全国各地就业,学生贷款的还款、催缴工作难度大、繁琐,为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务院又提出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政策,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问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近几年各地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助学贷款品种,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

3.3.3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求社会各界对贫困生工作的支持,争取以社会各界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支持来补充资助经费的不足。国家、政府、学校资助政策及经费在解决学生学费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学生的生活费仍然存在问题,除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外,社会资助是又一重要途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许多企业家、社会团体等向贫困高校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是他们回报社会的爱心善举。同时,社会奖助学金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的特点设立相应不同的资助方式,解决他们的困难。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仅与他本身有关,而且也与整个社会、校园大环境相关。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对于贫困生而言这个不仅是经济的差距,也是社会的认同感之间的差距。因此,给予贫困生一个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对于贫困生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形成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举行各类活动。例如在学校中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让他们重拾自信,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贫困大学生一旦拥有健康的心理、向上的心态、振作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就不会再沉湎于贫穷和身边的琐事,而是会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要让他们意识到,只要努力开拓,他们一样会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佼佼者。

3.5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学分制”制度

《高等教育法》规定:“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学习成绩优异,可提前毕业,也可依据所在学校规定延长修业年限;学生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贫困学生可边打工边学习,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停学,打工一年再复学,这样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不误学业,甚至贫困生只要修满相应学分又成绩优异便可提前毕业。

3.6 积极联系设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

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勤工助学活动,对贫困生从思想上树立劳动观念和培养自立意识都有很大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改善生活,培养自立、自强意识,增强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可结合校内情况在后勤、图书馆、实验室等开设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吸引校外单位来校招收勤工助学大学生。

4.结束语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及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关心,贫困生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贫困大学生一定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与祖国一起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93>51号文件).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甘敏思.大学贫困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5]金秀舫.关于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2(1):95-96.

[6]朱琦,林移刚.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71-72.

[7]刘忠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07,(6).

[8]宁殿霞,林伟.设立家族助学基金构建西部贫困大学生资助新模式[J].新西部.2007,(20):271.

[9]王亚平.甘肃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5):3~4.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

【注释】

(1)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93>51号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