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些调查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反映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空洞、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目前德育教育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一些高校德育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上课过程中讲授内容随意性大,有的甚至脱离大纲、教材,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授,这种做法偏离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原则和目的,甚至

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探析

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李孝灯

【内容摘要】面对当前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确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代性;方法机械呆板,缺乏多样性;途径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管理观念落后,缺乏进步性;评价简单片面,缺乏科学性等,所以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将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针对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结合辅导员工作的体会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合理定位目标,培养真善美的“真人”;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德育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努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以求抛砖引玉,试图能解决当前我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工作

中国有重视德育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先后于1984年和2004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新时期,高校德育所依存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所以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将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因此,进一步反思当前德育客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我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过于理想,缺乏层次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德育目标制定时过分强调政治性、方向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强调其政治社会化功能,而忽视了人格完善的职能,常常会出现“把理想当作现实,把应当视为就是,将可能看做是必须”的不切实际的状态。而这种德育教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无奈之下只能唯心的理解和接受,出现了“知行分离”的现象,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高校德育“名义上加强而实际上弱化,名义上落实而实际上落空,最终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由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太高,把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的高层次的德育目标当成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底线,缺乏层次性,没有考虑到高等教育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过于统一的目标,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造成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使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成为了空头目标。

2.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效性

德育内容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基本内涵,它将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必须遵从受教育者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虽然现行的德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变化更新,但仍然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德育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在实际德育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取代德育,而这两部分的内容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不稳定性,变化更新的速度极快,加上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德育内容要想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更新是不切实际的。在一些调查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反映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空洞、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正是由于现行的德育内容存在这些问题,出现了无法对一些社会道德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难以回答一些学生中出现的价值观冲突问题,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少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学生对德育教育抱着一种无所谓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以至于既定的德育目标没有办法有效的实现。

3.方法机械呆板,缺乏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满足于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记忆、简单模仿,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满足于老师的口头讲解,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严肃,气氛沉闷不活跃,没有充分运用演讲、辩论、参观、竞赛等形式来活跃气氛,缺乏双向交流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一直被视为是接受各种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的接受各种思想和知识的灌输,学生个体的特征以及主体性都被忽视甚至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4.途径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来贯彻实施,“两课”成为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他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途径。“两课”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两课”教育过程中更多是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课”这一教育途径不能很好的完成德育所涵盖的相关内容,所以单纯依靠“两课”这一途径来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不科学的,再加上当前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原有途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最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5.管理观念陈旧,缺乏进步性

目前德育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处于“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最终导致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难以有效的实现。

陶行知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教育应该做到“以人教人,以人化人”。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和手段主要靠教育实践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具体去实施,那么提高当前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增强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保证德育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目前德育教育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一些高校德育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上课过程中讲授内容随意性大,有的甚至脱离大纲、教材,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授,这种做法偏离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原则和目的,甚至会误导学生。其次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一些老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不宽,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再加上平时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6.评价简单片面,缺乏科学性

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校德育的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完整性,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不能将定性与定量很好的有机结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缺乏客观性,评价的结果缺乏导向性,评价的范围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具体表现为:我校对德育教育状况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为了能获得奖学金,为了能顺利毕业,所以常常不愿说出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不得不按照老师课堂的讲解和书本上所说的来回答问题。其结果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使得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又不得不屈从于既定的评价标准,结果是学生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这与德育教育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显然,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是很不科学的,现行的德育评价试图走技术化、标准化道路,但是往往会忽视学生内在的真实想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心理上的变化,通常比较重视总体性评价,忽视或不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导致了德育评价的片面性。在当前现行的社会单位用人制度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下,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奖励、学分的高低、毕业时的评价和将来的就业挂钩,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抵触。由于当前高校德育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德育目标的实现情况等,都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现行高校德育评价内容和范围模糊不清,无法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再加上评价方法的简单片面,难以考察既定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些都导致了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权威性。

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www.daowen.com)

1.合理定位目标,培养真、善、美的“真人”

人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是一种本能,所以我们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时也要遵循追求美好理想的原则,在追求美好理想的同时必须面对现实,不能排斥当代高校德育存在的现实状况,不能排斥当前一些不被人重视,却是现实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不能排斥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需求和特征。

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思想觉悟都是有层次性的,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目标也必须有层次性,还可以有地区差异性和专业差异性;在注重受教育者的共同性要求的同时,还要兼顾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德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尊重个性,还要做到引导大学生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潜能来发展个性,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个性的发展,需要具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应该把那些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的“假、大、空”、“高、大、全”的目标具体化,从理性世界回归现实生活。但这不是对原有目标的否定和抛弃,只是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修改,使其更具有操作性。高校德育培养目标还要从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也是德育教育工作要完成的任务,力求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陶行知德育思想中所提倡的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真人”,这是当代高校德育教育努力奋斗的目标。

2.加快内容更新,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使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实际生活中去挖掘德育新内容。原有德育教育的不足就在于内容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由于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德育教育就变成了纯粹的知识灌输。要想改变原有德育教育内容存在的弊端,就必须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回归现实生活。每个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当前,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合理评价自我,正确面对他人;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生存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面对压力、困难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平等的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面对现有德育内容存在的不足,我们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确定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德育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不该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而应该统筹兼顾几个方面的教育,因为其中任何一种内容都不能替代整个德育教育内容,这些德育教育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却不可替代,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结合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因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是一定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

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要特别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当代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宠爱有加,所以很少受到打击和挫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扩招,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也将对他们造成较大冲击,所以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快更新的速度,当前的德育内容存在过于保守,缺乏时代感的不足,德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速度,所以要加快德育内容的更新速度,力争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实现传统德育精华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德育中的精华部分,又要加快德育更新速度,尽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和现实。

3.更新教育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现行的德育教育方法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单向传授多,双向交流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形式,轻视了实际效果,强制说服多,启发诱导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面对这些不足,最基本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首先,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要多样化,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德育行动感知,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进步和德育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把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与运用,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所培养的学生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进行德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积累自己的道德经验。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课程实践的制度化建设,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一些相关单位共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把学生带到工厂、农村、军营、监狱、博物馆和展览馆等,使学生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用知识。这些实践活动不断的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问题。

其次,在德育教学形式上要实现多样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改变传统德育教育中一味灌输的方法。强调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展现出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同时也是受教者。通过对话和交流沟通,使得老师与学生处于了彼此平等的地位,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而且教师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动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把学生当朋友,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既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他们虚心学习。“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两个纯粹作为人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争取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帮助,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最大期望值。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双向交流绝对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诱导,批评偏激和错误的思想,把握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指路人”的作用。最后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堵”为主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多的采用“疏通”的教育方式,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自觉自愿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4.丰富德育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教学这一单一途径来进行的,但这种单一的途径不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中依靠“两课”这一单一途径来进行德育教育的现象,应加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等方面的作用。

5.评价科学全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德育评价制度简单片面,极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容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具体表现有:一为知而不行。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可就是不能很好地在行动中体现。二为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独”,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与平常生活不一样,高风格有修养是做给别人看的。三为“知而己不行却要他人行”。批评他人头头是道,“马列主义装进手电筒——照人不照己”。所以当前急需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把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学生的内在品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和对德育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控。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的、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推翻传统的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德育的不科学方法,就必须重视学生内在的真实想法,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理上的变化,完善学生评优、评奖体制,并配之以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同时还要对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和社会单位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的德育水平与学生的奖励、毕业以及将来的就业挂钩,突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祛除原有评价体系的弊端,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制度上来保证德育教育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还要努力将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与高校德育教师的奖惩挂钩,大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高校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