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突发性事件预防逻辑: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

高校突发性事件预防逻辑: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必须并重,知行务必并举,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唯有把握“知行合一”之逻辑,才能真正将“预防”贯彻到底、落实到位。学生突发性事件正是因为其变化难测的显著特征而获此疏名和要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已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其中,除却突发性事件,其余七项均是有章可循的常规性工作。

高校突发性事件预防逻辑: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

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李小兰

【内容摘要】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不仅要知此类事件之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等,而且要将预防之行贯穿于此类事件的始终。“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必须并重,知行务必并举,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关键词】知行 高校 突发性 预防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招生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繁荣景象的背后仍然潜伏着一定的不安定因素,诸如学生自杀、学生自虐、群体斗殴、食物中毒火灾、重大疾病、交通意外、溺水身亡及犯罪侵害等突发性事件频发,给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重要性。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在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中尤为要突出“预防”,其功远胜于“治标不治本”之“治”效。纵观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模式,可以凝练出这样一种精神——“知行合一”。唯有把握“知行合一”之逻辑,才能真正将“预防”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一、知——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思想基础

(一)知其然,明其态

知其然,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内涵及特征等,由此才能有效地展开预防和应对行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顾名思义,是指在高校内部发生的危及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突然的、意外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事件。此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会导致学生恐慌、管理失序甚至是学校动乱等不良后果。它不仅具有一般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而且具有“高校”这一特定地域和“学生”这一特定主体所赋予的独特性质。概言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主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其一,突发性。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事件过程、持续时长和危害后果等都难以预测和把握,且往往会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其二,危害性。学生突发性事件一经发生,都将对学校整体及学生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造成生命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名誉的损害和秩序的破坏等。其三,传播性。一旦学校及学生有任何事件发生,必然会随着媒体的宣传与报道而家喻户晓,由此事件的影响便会超出发生地的范围,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四,互动性。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密集地,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社会事件最敏感的群体,也是社会稳定的窗口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并易于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从而造成危机的“放大”和“辐射”效应,[1]从而演化为社会危机。其五,过激性。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尚且不够成熟,不仅容易冲动,而且不够理智。他们极易在蛊惑人心的口号和呼吁下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升级和质变。其六,群体性。高校学生具有活跃性、敏感性、敢为性等特性,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特性极易产生“一呼百应”的聚集性效果,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改变原生性、个体性的事态,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产生震撼效应,加大处理难度。

(二)知其变,明其势

稳而易料、变而难测。学生突发性事件正是因为其变化难测的显著特征而获此疏名和要位。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尤其要较为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才能采取科学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此类事件的变化难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催生因素多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已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和民主气氛日益浓烈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日益以一个开放、宽容的姿态来容纳社会的万千变化,从而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度日益加深。由此,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间不乏蛊惑人心的负面影响。此外,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生源的组成亦发生诸多变化,尤其是当今的学生普遍都比较浮躁功利,因此来自不同民族、省市、地区的学生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各种摩擦。高校内外环境的客观变化决定了不能简单运用旧有经验来处理当前的学生突发性事件,而是必须正视、理解和顺应这些变化。

第二,事件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爆发,其发展脉络是极难把握和预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事件是会继续发展变化的。一般说来,突发性事件发展变化的方向无非就是三种:即时停止、转危为安和继续恶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仅要习得危机处理的知识与方法,而且要掌握预防和应对各种典型突发性事件的先进经验,由此才能保证在危机关头能够理智、娴熟地突破发展变化的窘境,从而实现“悬崖勒马”。

(三)知其要,明其重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八大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心理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辅导、实践活动指导、贫困资助工作、日常工作事务、突发事件处理等。其中,除却突发性事件,其余七项均是有章可循的常规性工作。这七项工作的某项若处理不当,至多会造成该项工作的不圆满、不成功,短时间内暂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但是,突发性事件则不同,若管理者的思想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行动速度不快、效果不佳,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颠覆学生管理工作已然促成的良局。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在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高校的一种危机。诚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 Barton)所认为,危机是一种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2]因此,高校学生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指出的事,学生突发性事件固然是其他常规性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和潜伏的破坏因素,但是换个角度,如若其他七项常规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学生突发性事件暴发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换言之,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和人员应该时刻重视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时刻将常规工作处理到位以确保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稳定,从而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二、行——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实践载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唯有切实落实预防之行,将预防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始终,才能真正将预防进行到底。

(一)行于前,未发先防

1.加强学生危机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主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是预防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必要和必然。首先,要加强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浅,克服逆境的能力较弱,容易以自我价值判断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他们往往会因为危机意识的薄弱或缺乏而成为突发性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预防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安全讲座、知识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危害性,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其次,要加强学生危机能力的培养。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他们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实战的形式进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演练,让学生切实掌握应对的方法和技能。

2.健全危机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效果,及时准确的预警对于控制及解决学生突发事件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务必要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首先,要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灵敏高效的从部门到专业班级的情报信息网络。其次,要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研究,拟定完善的处置方案,建立效率高、权威性强的指挥决策机构。再次,要建立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责任制,实行层层包干、层层落实,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第四,要组织预演,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全过程及应对措施。最后,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委等学生干部对突发性事件的信息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校内外的联动流程建设,将校医院或卫生所、校武装保卫处等与校外正规医院、公安局部门等密切联系起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运作起来。

3.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学生突发性事件,不难看出,由于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造成行为失范的特殊学生群体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占相当大比重。这部分学生由于思想的偏差和心理的失落,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因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并准确掌握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思想和心理变动,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同时,要建立疏导和纠偏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专业人员、辅导员和同辈群体的力量,及时发现其思想和行为偏差,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教育,及时采取纠偏调整措施,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加大对这些特殊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教育,促进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身心,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业务能力。

4.健全信息沟通系统

系统科学家汉肯指出,行动者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媒介。他将行动者之间的全部通信渠道和信息库的集合称为沟通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3],为了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各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流必须.通无阻。因此,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方法,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加强有关学生思想状态及其关注问题之舆情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从而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增强信息沟通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抓住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和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时、地、人、事而制宜,避免无的放矢、消极应对、形式主义等弊端。(www.daowen.com)

(二)行于中,已发防变

1.冷静头脑,平静心绪

学生突发性事件之突如其来的特性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及当事人难以冷静待之、平静处之,而不冷静和不平静乃是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大忌,必须克服这一弱点并予以妥善处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在面临学生突发性事件时,务必要头脑冷静、平静心绪,不要在当事人面前表现出“如临大敌”的胆怯和懊恼情绪,秉持“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充分表现出真诚和关心,充分相信和支持当事人,并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善于倾听他们的压抑与不满,理解他们情绪宣泄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与当事人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准确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才能及时遏制事件的恶性发展,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2.应对及时,加强领导

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其发展趋势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而且极有可能演化出更具危害性的后果,因此,辅导员及相关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并采取处理措施,并尽可能将事件遏止在萌芽状态,以防止破坏程度的加深和危害范围的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件处理的领导。首先,要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情况,尽可能稳定群体情绪,并迅速查明事件缘由、涉及人数、核心人物及主要诉求等。其次,要把握合理时机和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快速理智地作出科学决策,尽快平息紧急事态。最后,思想要缜密、反应要敏捷、表达要准确,时刻谨记不能因为平息事态的需要而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免酿成具有危害性的新事端。

3.公开处理,引导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和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集结了“现代性意义”与“时代话语”的网络和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眼球的媒体,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4]使得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断增强。在学生突发性事件上,社会公众对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往往会陷入扑朔迷离、捕风捉影的窘境,而网络和媒体则具有十分巨大的宣传和渲染作用,由此社会极易对学校产生误解、偏见、敌视的情绪,这对学校的形象及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务必要公开处理突发性事件。其一要争取主动与信任。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学校应该对事件事实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并尽快统一思想和认识,及时执行发言人制度,向公众公开事件真相,以争取处理的主动权和公众的理解信任。其二,要善于引导舆论。在准确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帮助学校渡过危机。

(三)行于后,愈后防复

1.科学评估分析,积极总结反思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既能充分暴露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特殊压力下的创新,并为这些工作的改革提供契机。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将危机考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处理过程、造成的危害以及经验教训等,就事件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也可编成案例,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警示,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免疫功能,起到改进工作和亡羊补牢的作用。此外,辅导员应该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档案的保存,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为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2.加强事后教育,引导学生向“善”

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时长和范围将远远超出预测,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性事件会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件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紧密结合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事者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且失当的,使旁观者能感受到行为失范的危害性,争取广大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体学生直面生活的挑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三、知行合一——预防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内在逻辑

“知”与“行”是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两大支柱,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中,“知”指导“行”,“行”促进“知”,二者理应并重、并举,并力争做到合一。

(一)知行并重

诚如学者杨国荣所言,“知善”是主体的一种实然判断,即“知道是什么”,而“行善”则是一种应然的行为,即“知道应该做什么”。因此,从“知善”到“行善”是一个从实然之知到应然之行、从一般规范到特定行为的转化过程。[5]“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知其然、知其变、知其要,并不足以形成固若金汤的预防体系,因为柔软的思想不管如何坚强,始终无法代替落于实处的行为。而预防之行为,不管于前、于中抑或于后,如若缺乏“知”之引导、支持和总结,则容易盲目发展、停滞不前,因为“行”之有效始终有赖于“知”的总结、提炼与提升。因此,“知”无“行”不实,“行”无“知”不前,“知”、“行”需得到同等的重视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形成强有力的预防。

(二)知行并举

在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中,“知”与“行”互相渗透,且紧密结合。此一时,“知”先“行”后;彼一时,“行”先“知”后;又一时,“知”“行”交进。无论何时,“知”“行”始终如影相随抑或形影不离;不管何时,幕后的一方只是隐身并未落幕。因此,在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中,不能顾“知”而失“行”,或重“行”而略“知”,而应将二者并举。诚如朱熹所言“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6]如果单举“知”或“行”二者其中之一,犹如单脚走路的人,不仅酸痛难耐,而且难以行进,甚至可能落得满身伤痕。因此,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中,“知”是“行”之基础,“行”是“知”之载体,“知”而不“行”则疲,“行”而不“知”则滞,唯有二者并举,方可成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认识“知”与“行”的重要性,而且要将二者实现合一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3-6.

[2]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13).

[3]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8.

[4]【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

[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5).

[6]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