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毅
【内容摘要】近年来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凸显其严峻性。另一方面,福建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经济大发展又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良机。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由于本身的独特性而呈现更多的特点。本文简述了工科院校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心理特点,并提出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工科院校 女生 就业
2004年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之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逐步成为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政策导向给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高等院校扩招带来的逐年增大毕业生数,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即使其所占比例在工科院校学生总数中较低,但仍然面临逐步加剧的就业压力,这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1.福建工科院校女生就业形势分析
1.1 福建经济发展对工科院校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依据福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按照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一个重要、重大举措。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部署,石化产业、汽车产业、船舶工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电力产业等确定为战略产业;光电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保产业等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战略部署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支撑。我省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技术工程人才严重匮乏,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重要责任,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使得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获取知识能力、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以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就业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数量足够的、高质量的、高层次的人才,适应全省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工科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才能使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科人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承担其本应有的重要作用,对福建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2 福建就业配套政策提供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
据介绍,今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0多万人,总量创下历史新高。福建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拟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大学生就业项目拓展计划等7项就业计划,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继续升学深造的大学生创造条件以储备紧缺人才,同时完善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
1.2.1 产业集群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福建省产业的集聚和结构优化,包括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个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轻纺、冶金、建材、林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软件、光电、生物制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需要大量的工科学生,而目前福建急需引进的人才中,多数也是工科专业的人才,这将为工科毕业生就业提供良机。各地、各单位要加快经济建设,就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吸收和储备,而大中专业毕业生作为优质的人才资源,将会更加受到关注。
1.2.2 民营经济积极吸纳毕业生
福建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对扩大就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根据福建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39万个,就业人员378.06万人;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4.2%,集体企业占4.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9.9%,外商投资企业占16.9%,私营企业占32.1%,其余类型企业占12.6%。可见,民营经济现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大户。
1.2.3 配套政策逐步完善
随着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各种政策性、体制性的障碍将进一步消除。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网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推进,政府、学校和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等,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今年福建省提出,力争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使未就业毕业生在离校后获得良好的就业服务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的工作目标。
2.工科院校女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分析
2.1 工科院校女生就业难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工科类女大学就业难上加难已成为共识,工科类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相对其他女生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大学生求职队伍中,女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远大于男生。据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男生就业率为83%,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调查显示,同等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对62个定点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劳动市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显现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二是潜在的性别歧视,即女大学生在获取工作在岗位、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出让步或牺牲。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女大学生中,尤其以工科院校的女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主要是由于工科的专业性质和女生自身的性别特质差异的不相符合造成的。
2.2 工科院校女生比例逐步增大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运动的推进,在近年来高校录取的新生中,女生比例上升“神速”。在全国尤其是以城市考生为主的地区,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非常快,有些城市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出现女生反超男生的现象。在高校中,不但文科专业的女生占绝对优势,而且一些理工科类院校的女大学生也占据着一定的数量。这说明高学历的女大学生正在逐年递增。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0多万人,2005年全国女大学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44%,若仍以2005年的女大学生数计算,我省2010年女毕业生人数将达11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调,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
2.3 社会文化根源影响就业性别歧视
历史形成的性别歧视的劣根性使烙上浓厚封建印迹的传统观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女性的就业,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对女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比如认为男女之间在智力上存在差距,认为女性承受能力较差,独立性较差,意志不坚强等。社会的传统理念不要求女性成功,同时也认为女性不可能成功。这种观念在工科类专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工科类专业对从业人员提出较高要求,例如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应变处理能力、竞争意识、耐受力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在与智力和能力类似的男性相比之下就显得较弱,加剧了工科院校女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2.4 用人单位基于对管理成本的考虑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环境中,女性的生理特点和雇主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使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的成本高于男性,拒招女大学生实际是用人单位为求得生存和竞争,规避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这里指的自然附着成本主要表现在生育及相关成本、预期劳动生产率降低、转岗培训成本。
2.5 工科院校女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奖学金、考取研究生的有80%左右是女生。她们虽然成绩优良,专业素质较好,但能力单一,在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和男生相比却相对较弱。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这就限制了女性在就业方面的选择面,大多数的工科专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和一定体力,女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很好的胜任。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心理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一旦遇到工作问题或家庭问题,就会在心里形成压力,感情的波动性比较大,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
2.6 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专业优势,就业出现困难。比如多数的普通高等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再加上部分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滞后。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能够达到如此要求的毕业生为数不是很多,多数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2.7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薄弱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①就业指导途径单一,就业教育没有系统化。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宣传和咨询进行,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②信息渠道狭窄。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③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没有开设专业的就业教育课程。④缺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多数是由系辅导员完成,这些工作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缛,不能给予毕业生充分的就业指导。
3.工科院校女生就业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的压力来自就业的女生占55.6%,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生活、学习首要考虑的现实和人生问题。工科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和文科院校而言,专业知识的要求和修习更加严格,学习的知识也更为偏向单一。女大学生身处这样的学习环境,与社会较长时期的相对隔阂,在就业上更易遭受挫折。(www.daowen.com)
3.1 畏难心理
由于性别和专业的适应性问题,工科院校女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有的用人单位宁愿降低标准要男生也不要女生,“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许多女生在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和条件对女性性别或专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定时,首先感到愤怒和不平。在多次被拒之后,用人单位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损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在择业时产生焦虑、恐惧、畏难的不良情绪。
3.2 功利心理
安稳心理是指在择业时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相对稳定的单位和职业。传统观念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危险,可以安稳坐在办公室里,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的偏爱心理。甚至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个别女生放下清高,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3.3 鸡肋心理
工科院校的女生往往不是自主选择就读工科专业的,因此,对就读专业在几年的学习之后仍然缺少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在择业时,对所学专业弃之不舍,食之无味。从而在择业时,自身定位不明确,目标茫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对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等方面缺少分析。
3.4 依赖心理
求职过程中,自豪感的缺失和悲观情绪的滋生,使工科院校的女生在面对择业时产生更多的心理依赖和心理惰性,独立自强和实践能力不够,择业时缺乏自我决策的勇气和能力,优柔寡断,转而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等,不愿意或者害怕独自出去找工作。在这种依赖心理和悲观情绪的驱使下,女大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工作机会,更不必说与男大学生竞争就业岗位。
4.工科院校女生就业指导对策
4.1 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工科院校女生的综合素质
工科院校应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2 加强工科院校女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建立女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专业化队伍,可由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学专家以及曾在不同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组成,与咨询机构、人才市场联合起来,集中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构建稳定而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4.3 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高校应提高女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指导女生掌握就业政策和规定,在刚进大学甚至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科学合理的性别职业规划。在大学不同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女生开展个性化的指导,提供职场心理辅导,进行社交能力指导,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要争取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将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和全员化。
4.4 树立典型事例,增强女生就业自信心
工科的女生多数具有科学素养和逻辑思辨,但由于较为缺乏人文熏陶,再加上女性在工科院校比例较少等原因,使得她们遇到挫折时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心理准备,容易丧失自信。因此,要教育她们正确对待挫折,锻炼自己的意志。学校应逐步引导女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确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忍受磨难、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教会学生能够勇敢地直面挫折并学会自我调适。学校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女性成功人士、校友以及部分用人单位领导给女生们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专门为女大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锻炼她们的求职实战能力;加强对女生的择业心理指导,邀请心理学教授、妇女问题研究专家等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适择业心理,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以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走向社会。
4.5 指导女生发挥优势,确定就业行业与领域
一般来说,女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忍耐能力等方面。因此,要指导女生不要忽视自己的性别,充分展现女性在职业上的优势,如耐力、承受压力能力、言语沟通能力、细致、责任心强、关心别人、善良等。指导女生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就业行业与领域。指导女生根据自己的求职目标,确定其主要需求和自己的特点最吻合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定位,确定合适的表现方式。
4.6 采取措施提高女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工科院校要指导女生冷静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要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为达成自己的事业目标不断积累个人阅历。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另外,要指导女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就业心理,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要指导学生把握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到中小城市、非公有企业、西部地区和基层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7 有针对性的对开展工科院校女生的创业教育
据研究,女性自身具有的某些特质适合于创业。比如女老板的获利能力更强,而且她们的企业成长呈现稳定的趋势。工科院校应营造一种两性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方式营造重视女大学生、扶持女大学生、鼓励女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的舆论氛围,使得她们能够积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开创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琦.加强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20.
[2]李文胜.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能力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引航[N].中国教育报,2008.
[3]杜宇.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形势更加趋紧[DB/OL].新华网,2008.
[4]孟召臣.2008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亟需关注[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
[5]马全英,金东淑.提案关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DB/OL].天健网大连频道,2008.
[6]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2):13.
[7]史永江,于燕翔.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23.
[8]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121.
[9]魏有兴,黄林楠,蒋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6.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