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珍
【内容摘要】创业素质可以细分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特质、创业知识与技能四部分。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不完善的能力结构导致创业屡屡受挫;创业特质不强对创业造成很不良的影响;平时不注意对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大学生创业素质不足,既有宏观的创业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创业主体自身的因素。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四方互相配合,发展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潜能的人才。
【关键词】创业素质 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 创业特质
一、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三本“护照”:一是文凭类的“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的“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也曾做过这样的预测:21世纪全世界有过半的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在2009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上介绍,虽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明年的就业形势还比较复杂,不容乐观。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但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应届610万,加上往年的100万,有700多万人),所以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总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明年预计有63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比今年还多,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还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期望通过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就自然摆到了高校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对创业素质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存在的不足,研究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以及为提高大学生创业率,以创业促进就业提供借鉴。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解读与不足表现
从当前社会上低创业率和创业低成功率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素质有待提高。“但是创业素质内涵具有综合性与广泛性,且对于不同的人群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3]将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的创业素质进行划分,从中发现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不足,将使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不足阐述得更清楚。
(一)创业意识。主要涉及创业时的心理活动,包括欲望、决心、热情、责任感、冒险精神和创业理念等。创业意识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起点和精神支柱。在创业意识的指引下,才会有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意识的培养创业特质等。大学生在就业中第一反应就是找一个稳定、薪酬高的工作,理想职业一般定位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下意识地摒弃流动性强、起落大的职业,普遍缺乏创业意识。甚至有些大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却在父母亲或周围亲朋好友的反对下逐渐放弃。
(二)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保证创业可以顺利进行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组织与管理能力、高效率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洞察力、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优秀的思维能力等。创业能力是创业知识及技能的内化与外显。当前大学生由于创业意识缺乏,平时对创业能力锤炼不够,创业能力结构不完善,虽然可能具备创业所需的某一种能力,但由于创业需要一系列能力的支持配合,需要协同发挥作用,不完善的能力结构和欠缺的能力导致创业屡屡受挫。
(三)创业特质。创业特质是一个人经过不断的自我锤炼,自然而然形成的与创业所需气质相吻合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这首先是保证在创业中精力能持续性投入的基础,其次,是保证在创业中能正确面对挫折、合理地进行自我调适的需要。再次,这是创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创业特质不单单只是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的,涉及个人气质的长期养成、个人心理的灵活调适、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不断强化。这是创业者或非创业者都需要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素质与精神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居多,抗挫折能力减弱,心理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虽非创业者独有,但对大学生创业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四)创业知识与技能。对创业的有关政策法规、理论(社会、职业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形成创业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创业实现的保障。创业知识与技能如果是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是可以速成的,但是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主动的意识,平时不注意对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导致相关知识技能缺乏。
创业的四种素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无论哪一方面创业素质的欠缺都将影响到整体创业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不足透视
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特质和创业知识与技能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的创业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创业主体自身的因素。
(一)宏观的创业环境因素
1.国家扶持力度偏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了一个总体判断,即“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远远赶不上新增的需就业人数。国家一方面支持扩大就业,在单纯就业无法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的时候,又鼓励通过创业促进就业。但是,这是在原来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基础上,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而做出的适应性转变。原有的支持政策几乎为空白。政府针对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还相对滞后,例如各种相应审批手续繁琐,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相应限制太多。这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一些琐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在政策导向上形成明确的意见,各个省也都出台了创业扶持政策,高校也有了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但是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扶持创业的政策偏少,力度偏小,支持的领域很窄,对于资金、场地、经营等创业的关键环节支持乏力。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和创业后,仍然面临重重困难。目前全国颁布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只局限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直接创业,而对于在校学生的创业立法还是空白。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扫清障碍,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社会认可度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度偏低。社会是由各个家庭组成,除了部分家族式企业比较倾向于孩子毕业后接班,继承事业或从事创业外,其他的家庭则大部分支持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导致就业时一味地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挤,而企业则沦为第二选择。创业在大部分家长的脑子里是不作为就业考虑的。很多人甚至对创业抱有成见,认为是“不务正业”。由此形成社会总体对创业的冷漠与偏见。虽然这几年党和政府重视,高校重视,并进行相应的舆论引导,但是对创业的认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真正面临择业时,公立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第一选择。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待业也不愿意让孩子走上创业之路。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座中国经济发达大城市的900余位居民所作的调查中,有67.5%的被访者表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担心,还有28.9%的人担心创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可以看出,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很多疑惑甚至反对,我国尚缺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对创业的惰性。[4]
(二)学校创业教育因素
创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及职业教育同等重要。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老板、经理,更关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特质,增加创业知识与技能,以实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5]尽管政府和高校一直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但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凸现出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www.daowen.com)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教育上存在误区。首先,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创业看成是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人的事,换言之,认为是极少数人的事。与20世纪80年代那些成为知名企业家的农民相比,大学生应该具备更多的创业知识资本。其次,创业教育普遍局限于开展竞赛活动的初级阶段,科技含量不足。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定位上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很有实效和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想法并不是来自于高校,更多的来自于媒体和身边的创业人物的影响,相比之下,显示出学校创业教育的薄弱。创业教育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存在精英化倾向。
2.缺乏专业的教师和创业教育体系。美国早在1980年就开设了创业教育本科专业,而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试点阶段。各高校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尽管也提“创业教育”,但大都停留在“口号”宣传或者是应急的“治标”阶段,明显缺乏系统研究,自然难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体系。目前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接受短期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后就为学生授课,往往流于理论讲解,缺乏实际经验,将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也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等于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甚至休学创业,而是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至于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学生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模块和多样化的内容。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在本院系毕业班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多接触社会,占62.5%,说明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技能;37.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教育能培养创新、创造能力;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分别占25.0%和12.5%。[6]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就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特质,还是创业知识与技能,无一不是与实践能力有关,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模式上,往往是搞一种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采用同一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单一,更新慢,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类型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的个性鲜明、创业素质高的人才不足,大多数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求职就业。
(三)创业主体自身素质与创业实践状况
1.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上的错位。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涵义的理解存在偏颇,缺乏深度。如有的学生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有的学生把创业等同于设计创意。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资金就一定能创业或者认为创业是理工科的优势,与文科学生无关,等等。[7]
2.创业目标模糊、心态盲目。大学生创业很少脱离校园,没有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许多创业者没有勇气彻底摆脱校园,他们一方面迫切想通过融入社会来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真正脱离校园投入到社会中去。从历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参赛作品来看,许多创业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要求也不高。“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不足使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往往偏大,不够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财务分析尚有缺陷;法律法规意识不强;缺乏发展思路;缺乏成熟的企业模式和管理经验;等等,这些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创业活动走向失败。由于缺乏创业知识,对相关行业缺乏深度认识,对社会和大众消费缺乏深刻了解,盲目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通病。”[7]
3.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普遍不高。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活动,这就需要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越来越缺乏的。
4.资金缺乏,对困难估计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业想法也难以转化为现实。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条件,也一直是大学生创业遇到的头道难题。大学生急于得到企业启动或周转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由此导致了日后出现种种问题。此外,大学生创业急于求成,对困难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常常盲目乐观,取得成功就骄傲自满,碰到困难就灰心丧气。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也使得创业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为了促进创业,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准入门槛,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定系统的创业教育计划,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建立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更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改变陈旧单一的创业教育方法,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从事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大学生自己也要学会面对市场,多一些理性,认真熟悉各类创业政策,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创业实践,通过各种方式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不断提高创业的心理素质,增强创业的敏捷性。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四方互相配合,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特质方面的不断提高。对创业素质不足的分析及原因探讨,目的在于发展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创业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人才,为学生就业后开展创业活动预作准备。
参考文献:
[1]陶知翔,肖惠海.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138-139.
[2]陈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74%[EB/OL].
http://news.sohu.com/20091118/n268305596.shtml,2009-11-18.
[3]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81.
[4]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4.
[5]连城.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职业时空.2007,(20):30.
[6]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61.
[7]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138.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