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案例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案例分析

新时期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姚慧文

【内容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思考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应该有明确的科技创新意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经验。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客观地说,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值得引起重视并应寻求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本文中界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的能力。大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索、掌握并加以完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就目前来说,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应引起我们关注。

(一)个人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和新理论,积极寻求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又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都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有些大学生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3.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二)学校因素(www.daowen.com)

1.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大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则很不够,忽视了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二、解决对策

1.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主体独创性、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敏锐性、开放性和活跃性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克服大学生观念的陈旧性、保守性、狭隘性、肤浅性、封闭性和片面性,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眼界开阔地看待新生事物,机敏地抓住新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幻想,敢于联想和想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创新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大学教育仍习惯用划一的内容和单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才,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应地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

2.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要转变教育观念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科学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教育应重视奠定大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创新的习惯。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把过去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大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热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并积极动脑筋解决各种问题。

3.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法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大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有效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高校必须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大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发展大学生的特殊兴趣,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优化。此外,高校还要强化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教育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阶段,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自觉性,高校的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把大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把大学生当作发展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和各自的特点,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应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