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研究
闫同新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福建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案例,对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探讨,对专业的建设给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从而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工科院校 专业思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十余年来,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一专业,众多的学者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这一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探讨。但笔者认为,许多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而失去学习动力,对专业的未来没有信心,毕业找工作时更是不知何去何从。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这些院校往往面临专业办学经验及师资不足,对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制定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如何使专业特色更鲜明等问题认识不足。笔者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结合了实践的经验,在本文中拟就这些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以“重基础、强应用、创特色、谋发展”,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内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专业的内涵。
在当今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信息整合处理、计算科学与计算机软件为一体的宽口径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软件项目研发,信息整合、处理能力的毕业生。通过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和信息整合、处理能力。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的新专业,办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目前各高校都尚未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因此,我院数学系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又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受到本专业的定位方向、师资力量、软件和硬件环境(指教学计划和机器设备等)、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指数的影响。现阶段,我院正在积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了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基本原则
在形成专业特色的问题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需求性原则。设置的专业课应对学生的培养有指导作用,必须能让学生学以致用。(2)效益性原则。设置的专业课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以推进学院的教学改革。(3)发展性原则。设置的专业课应符合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并与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同时,也要在本专业的发展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4)优先性原则。根据师资力量优先设置科技前沿的专业课、边缘交叉学科明显的专业课或能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与水平、发挥我院办学整体优势的专业课。根据上述原则,我院数学系在教学计划中首先将数学基础作为研究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其次,将专业课侧重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计算智能等方面。
(二)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其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体现了学生对专业内涵、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培养专业思维和帮助学生就业面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教育可以分为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院校的课堂教学多数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能成功地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启发,即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的不了解,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导致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而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在就业面试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学生若对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都不理解,用人单位有理由怀疑其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不仅要在入学阶段进行,更要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始终。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形成专业素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主动性。
(三)结合院校特色,明确业务培养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可以结合学院特色和已有基础设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受到系统的计算机训练,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根据学院的特色,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www.daowen.com)
第一,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第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第三,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四,掌握较强的网络基本理论和网络设计、配置、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第五,具有信息安全理念,能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
(三)合理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其合理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培养人才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指该专业学生毕业形成专业素养所必需的课程,可以理解为专业必须完成的课程群。2.结合院校特点,明确专业方向。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要对未来几年就业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预测,即教学计划方向课程要超前于当前的就业市场。因为从教学计划的执行到毕业生的就业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所以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有预测性,而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滞后于就业市场。第二,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的特色。根据现有和将来的师资、实验设备、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领域等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四)强化就业意识、提前准备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在即将毕业时才考虑自己的去向问题,缺少就业前期的准备,包括能力、观念和相关支撑材料方面的准备。因此,应提前加强就业教育,强化就业意识。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机会总是偏向有准备的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和前景规划,用就业的思想武装学生,培养危机感,促使其努力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即只要学生有能力,不管就业市场如何变化,就业不成问题。
三、确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需求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各高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之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数学思维,运用数学、计算机、网络等去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预见,“计算机应用技能”,其次是“数学建模能力”,即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学建模能力”。此类人才可以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研发、数据信息整合、金融保险等行业。第二,研究型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地计算机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攻读统计、金融、保险、运筹与控制、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也可直接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第三,其他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具备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模求解等能力,所以其思维严谨、具有较好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此可以考虑设计“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专业技能培养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各单位的管理决策层输送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为背景,针对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浅谈对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内涵、人才培养、就业方向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1-5.
[2]戴祖旭,刘吉定,张彦铎,江世宏.谈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大学数学,2003,(1):1-5.
[3]吴奇峰,孙宇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思想探究.韶关学院学报.2005,26(9):124-126.
[4]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J].大学数学,2003,19(1):6-10.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数理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