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贫困生挫折教育研究:耕耘与收获

高校贫困生挫折教育研究:耕耘与收获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提高贫困生的抗挫能力进而实施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高校贫困生挫折教育研究:耕耘与收获

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挫折教育研究

于 洋

【内容摘要】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特定环境成长起来的贫困学生存在有抗挫折能力低、心理素质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分析贫困生挫折心理,加强贫困生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被提上日程。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挫折教育

随着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已达2 000多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比1999年增长了3倍多。目前,高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20%,特困生比例为5%~10%[1],贫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特别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从以往贫困生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入手,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因此,高校贫困生能否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学校和社会能否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国家在财政专款、社会团体、个人慈善捐赠等多层面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虽然暂时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物资来源问题,但这仅仅是输血式的帮助。从长远性和有效性来看,贫困生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心理贫困问题,经济上的负重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自然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不及时对挫折感进行调适就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一、高校贫困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行为科学和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去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恐惧、紧张、抑郁和沮丧的消极情绪状态。挫折具有两重性,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挫折均有消极意义。相反,受挫后,只要能审时度势,正确面对挫折,就能战胜挫折,“吃一堑,长一智”,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它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它使你站得更高。”[2]

挫折的普遍性和两重性,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挫折对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提高其心理素质都有着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挫折教育根据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增强受教育者的适应能力和坚强意志为指导,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通过有意识的设置困难或障碍,以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和战胜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是通过揭示挫折的本质和规律,培养人们正确认识、驾驭挫折的能力,从而提高抗挫素质的教育活动。挫折教育实际上是预防挫折教育和挫折调整教育,旨在教会人们辩证地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了解人间的困苦,掌握调适挫折的知识与能力。实践说明,缺乏“挫折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挫折教育”经验的人,是难以获得真正快乐的人。为提高贫困生的抗挫能力进而实施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挫折教育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观念的全面更新,另一方面也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使之不知所措。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要从增强抗挫能力入手,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人生挫折的客观性,学会分析挫折的原因,使之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灵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之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抗挫能力的要求

贫困生的抗挫能力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重视贫困生抗挫能力的全面提高,使他们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都得到综合培养、协调发展。通过承受挫折、化解冲突、调适情绪、自控心态等挫折教育,教会他们如何使挫折变成一种砥砺机制,如何在挫折面前把握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走向成熟,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动能力。

(三)挫折教育是辅助贫困生走向成功的举措

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要造就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素质的栋梁之才,就应及早“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贫困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贫困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挫折分析

进入高校以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付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因而诸多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以往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学业和能力的重新定位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将受到严峻挑战,加之对高校的城市环境的陌生以及地域间人文、风俗、观念的差异,容易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从而易使个体陷入到一种无动力状态,个体的过高自我提高定向与自我阻碍定向的冲突带来的压力感,对贫困生的自我发展无疑构成了最大障碍。

(一)学习上厌烦心态

据调查数据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这些学生大多数都能遵守学校纪律,但有的学生却为了打工无视学校纪律任意旷课[3],这样长期下去直接影响其学业。部分贫困学生开始对大学生活还充满希望,但看见自己与周围同学差距的悬殊后,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给自己带来了耻辱,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出现厌烦学习的心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生活上的自卑与狭隘心态

贫困生经济拮据需要为生活发愁,每月的生活费都来之不易,花钱做什么都得思考再三,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对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刺激是很大的,使得他们心理失衡,久而久之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从而产生自卑自贱的心态。这种自卑也同时导致了他们狭隘的心态,不愿吸收校园新鲜文化,也不愿融入校园的主流文化中。

(三)人际交往上的恐惧与自闭心态(www.daowen.com)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不如其他条件好的同学,他们在心灵深处已设置起一种障碍,始终不愿融入集体,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总觉得是一种施舍。他们不愿甚至是不敢与同学过多的交流,害怕被嘲笑,他们这种对其他同学冷淡的反应当然也得不到同学的喜欢,久而久之,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就产生恐惧与自闭心态。

(四)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心态

学习的紧张、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从心理上的不适应到思想上的焦虑,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挫折感。部分贫困生因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而常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导致了焦虑心态的出现。而无法解决的现实困难、对自己和家庭的担忧、对未来发展前途的迷茫,使一些贫困生因此焦虑不安、心情烦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贫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这些贫困生战胜挫折走出心理困境,我们必须通过深入的研究,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应对措施。

三、高校贫困生挫折教育的实施

(一)引导贫困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定生活目标与人生信念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在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都可能出现挫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坚定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念是战胜挫折的根本原因,没有它们的支持是很难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因此,加强人生观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念是有很强积极意义的。坚定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念可引导贫困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贫困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从而激励贫困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要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家庭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和改变的。只有拥有这样的信念和目标,才能避免因为贫困等挫折而丧失前进的动力,也才能战胜对学习厌烦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主要不是挫折和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对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办法,而一部分贫困生因挫折而陷入困扰,难以自拔,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认知偏差。必须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意识到挫折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和行为的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炼。我们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

(二)通过心理教育给予科学指导,使其能够接纳自我、认可自我、完善自我

学校对贫困生进行挫折能力心理测试。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挫折能力差的学生作进一步心理评估,根据情况及时给予心理咨询,提高其挫折应对能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们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经济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促使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等挫折的理性超越。要把贫困等挫折看做是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扬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在困难和挫折中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在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中完善自己。要让贫困生了解他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认真学习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参加社会活动。相信自己的能力,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自卑与狭隘心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加强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首先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尊和自信,主动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多关心自己的亲人,让他们在亲情和友情中战胜困难。其次,学校应该多关心贫困生的现状,通过发放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方式,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经济条件,切实为他们着想。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要更多地关心和帮助贫困生,与他们交心、谈心,体悟他们的心理感受。只有双方共同改进,贫困生才能积极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成功走出对人际交往产生的恐惧和自闭的心理困境。

(四)培养积极地情绪习惯,加强自制教育,增强其自我控制力

当遭遇挫折时,难免有沮丧、焦虑、愤怒和悲伤等情绪反应,如果不及时调整,容易引起一系列身心疾病,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深远影响,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及时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应对大学生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大学生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然后向大学生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帮助大学生改变引起挫折的环境,转移注意力,达到消除消极情绪和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效果。加强对贫困生的自制教育,努力增强他们对自我的控制力,从而提高战胜焦虑和抑郁心态的能力。在增强自身控制力方面,培养贫困生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不屈服、不逃避、不退缩和愈挫愈勇的态度,不能因为别人说自己穷没出息而垂头丧气,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培养他们走出否定自己能力的心理怪圈,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人生必将辉煌,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要从思想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明白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在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控制力方面,培养贫困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选择和创设适合自身发展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贫困生要努力适应自己在大学的现状,不要和其他条件好的同学攀比,要善于从当前的环境分析利与弊,珍惜在大学里读书的时间,认真学习、广泛交友、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改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五)引导大学生保持适宜的抱负水平

大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因此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要求。对生活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认识不全面,对自我的评价过高,抱负水平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引起严重的情绪冲突,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定出最适宜的抱负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或改变行为的方向,锻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谭洪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25-26.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心理学〔J〕.心理学.2001,(3).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