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鑫
【内容摘要】“90后”大学生逐渐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非是当代才出现的问题,但由于“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诚信缺失问题愈加复杂,教育困难大,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力推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力配合,共同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建立一个适合的教育监督制度。同时,塑造“90后”大学生良好形象,学生自身更是义不容辞。
【关键词】“90后” 诚信教育
用“×0后”来指代一个年代的人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这要追溯到“80后”概念的提出。“80后”这一概念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自从“80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就出现了“90后”、“00后”等概念,分别用以指代1990年以后和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
从去年开始,“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90后”聪明、富有创造性,同时部分存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就比如本文所要讨论的诚信问题。
一、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90后”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比以前富裕安逸,价值取向存在世俗功利化的倾向,特别是其中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较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往往更注重个人利益,无视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
2.“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从小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之下,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使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依赖性,导致抗挫折能力差,心理问题逐渐凸显。
3.“90后”大学生的诚信观及道德观。近两年,在全社会普遍关注社会诚信问题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诚信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求知诚信、信用诚信和就业诚信等,而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也颇受人诟病[1]。
二、下面主要列举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2]
1.考试作弊。每个人从小都会被告知要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作为大学生,诚信应该体现在学业、成绩上。然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90后”大学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业抄袭同学,论文也是上网下载、东拼西凑,几个小时就会完成一篇老师布置的“大作”,这类不诚信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作弊者手段日新月异,“枪手”代考、伪造证件、手机传信、纽扣耳塞,作弊者完全忽视了所受到的诚信教育。
2.拖欠学费。目前,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国家教育改革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和众多下岗职工的子女的贫困证明,无法辨清真伪,这就给有意欠费者制造可乘之机,使学校难以摆脱资金困境。这样的局面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的影响。截止到2009年,虽然福建省属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但是各个高校和院系欠费不均衡,欠费金额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3.制造虚假履历。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严重,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同样的道理,在以后的就业问题上,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可能会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给自己和学校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4.网络道德虚拟。网络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对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在鼠标的点击中就轻易发生了,因此,若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信任对方,则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各个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经常采取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在经济领域中,商品假冒伪劣、企业公司偷税漏税、不法商贩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的现象司空见惯。在政治领域中,一些官员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得过且过、知法犯法、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之风对“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www.daowen.com)
除了媒体负面影响以外,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也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重智育轻德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唯一的标准是看分数,故人们常说“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在理论上也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上,由于面临升学或就业等压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囿于重智轻德、重教轻育的状况,而忽略了学会做人等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先以高等教育来说,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的现象。高校“两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一般的状况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授课课时被一再压缩,授课形式也多为大班上课,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高校“两课”教学形式简单划一,内容陈旧滞后,没有将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欠缺针对性和时效性,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学生往往产生厌学情绪。最后,部分教师言行不一,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台上红色旋律,台下失信作假,从而损毁了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同样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将获取实惠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对于孩子的失信违约行为予以默认,甚至鼓励教唆。有的家长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突出,其他全都无关紧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谈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2.市场信用机制不健全。古语云:“万谋之策,唯诚信为本。”市场经济说白了就是信用经济,完善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广泛信任关系的确立。在我国,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说,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相对滞后,尤其是鲜见与诚信直接相关的专门立法,从而导致了讲诚信不一定会获得相应回报,而不讲诚信也不一定会受到相应惩罚,甚至反而获利。也就是说,讲诚信所付成本价值高,而不讲诚信所付成本价值底。在此情形下,人们趋向于不诚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曲正伟指出:“当人们长期处在高风险和高代价的道德成本中而只有道德行为的低回报或无回报时,当不道德的人和违法的人能轻易逃避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时,人们必然趋向于无道德状态。”据此可见,由于市场信用机制不健全,使人们不讲诚信而成本大大降低,讲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大于不讲诚信所付出的代价,从而使得不讲诚信的思想和行为获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也在无形中侵蚀着现代大学生们的诚信意识。
3.主观因素。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之其经济状况优越,家长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这就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在利益面前,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自私自利之心常会使他们背离诚信的原则。不少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意识,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为其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从而使其在平时生活中丧失了许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这就使其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无法形成。加之,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许多大学生误认为各种证书、文凭等外显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竞争力,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软件则可有可无。虽然,他们有时也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社会各方面的不良思想以及学业与就业压力,往往又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急功近利功利思想的驱使下,使他们将诚信作为自身人格修养的意愿无从谈起。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最终导致了诚信的缺失。
四、改善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这一新的提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90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全人类所认同和赞赏的道德规范,是民俗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除诚信危机,所以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从道德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2.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导向并举,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以诚为舵、以信为帆”,“诚信为人、诚信立业”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开展一系列诚信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校电视台、橱窗和校报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诚信“光荣榜”和失信“曝光台”,通报大学生自律督导队反馈的信息,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健全社会评价机制。没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机制,诚信问题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很多,因此,我们的社会评价机制和体系应该多元化。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健全社会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诚信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高校有必要营造信用环境,设立信用机制,在大学生中率先建立信用档案,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3]。
4.加强监督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诚实守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约束外,同时还要加强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曝光。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措施,对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盗窃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必要时与学位挂钩,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要大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学生诚实守信评议活动,对诚信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使守信者受到尊敬和赞扬。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加强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思想深入学生心中,自觉地将诚信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规范。
总而言之,虽然“90后”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但高校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协力配合,共同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建立一个合适的教育监督制度。期望有一天,“90后”大学生都能形成诚信守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芹.80-90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J].科教文汇,2009,(01).
[2]刘静丽,蒲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成因及诚信回归的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5,(02).
[3]张多来,黄秋生.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信用档案建设[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