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校人文教育的思考:耕耘与收获

我校人文教育的思考:耕耘与收获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另外,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课堂、重在教,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予以忽略。更严重的是,这种缺陷还深深地印在学校传统中,深刻地影响着教职员工的心理,形成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

我校人文教育的思考:耕耘与收获

关于我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李端启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与界定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关于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称其为教育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人文教育应定位于“成人”教育,即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人文教育提升的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所形成的素质。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能力或特长;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本质和最高境界。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加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心理、道德等人文社科艺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我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概述

当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我国,理工科院校通常比较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却往往忽视了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教育普遍比较薄弱。我校也不例外,由于我校是由“苍霞精舍”、“福建高工”的历史前身演变而来的,加上以工为主的办学思路,人文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人文知识浅薄。主要表现为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②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主要表现为不爱护校园设施,不注意保持公共领域环境卫生,不注重行为举止妥当等等。③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人文教育影响到了心理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健全和发展,影响到了人际关系中平等尊重、沟通理解、合作意识的养成,影响到了社会责任感的确立等。④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失去了对各门课程的兴趣和探索,学习动力缺乏,目标模糊。⑤甘于平庸,对身边的重大事情无动于衷,不关心学校发展,不关心自身发展,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和动力等等。

上述现象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消极现象的蔓延,防微杜渐。所以作为工科院校的我们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我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上文概述我校面临的人文教育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探究其背后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我校人文教育现状的主要症结。

1.人文教育理解的偏差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突出了科学知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学知识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主要任务,过分强调科学知识教育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人文知识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层次意义,导致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

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而且也误解了教育本身。诸如误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我校马列部的工作,除了国家教育部明令必须开设的“两课”及体育课外,其他所有涉及人文教育的课程都在选修之列就是例证。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课堂、重在教,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予以忽略。从这个角度分析,文理科较强的综合大学有着学科文化的优势,并无声地影响其校园文化氛围,而单一的理工科学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更严重的是,这种缺陷还深深地印在学校传统中,深刻地影响着教职员工的心理,形成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

2.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学生从中学阶段跨入大学阶段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变化,如教育方式从填鸭灌输式向启发引导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生活方式从个体家庭向群体班级的转变,包括人际关系的重构等等,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甚至缺失。目标是学习的方向,也是动力的源泉,各种方式的转变,有很多学生未能及时适应,乃至大学四年都未能扭转状况,从而引发学生厌学,缺乏动力,成为教育失败者。人文教育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走出目标缺失的泥淖。

3.网络虚拟的心理障碍

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沟通和排遣压力最主要的方式。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没落、缺失试图从虚拟世界中得到弥补,这种虚拟的排遣方式在降低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副作用,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另外由于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弱,亦容易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诱发相关的犯罪行为。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如今高校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在肃清网络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现实世界对学生的影响力。人文关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将他们循循诱入正途。

4.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在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中曾有如下论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较差,审美人生与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实效性低,有些学生殊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人与人之间靠外部的契约维持在一起,而无内在人格灵魂的沟通,其结果是道德的边缘化、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异化现象。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由此可知,大学人文教育是迫切需求的。

由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从而引发人的精神失落。高校教育过分侧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困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等。试问我们大学的根在哪里?根在其文化。而大学的人文教育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要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塑造工科院校的大学文化。

三、加强我校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www.daowen.com)

1.优化课程设置,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举。

优化人文课程体系,在保证人文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不将其局限于选修课程。首先,增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开设与公共关系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设与文学欣赏、美学常识、哲学思辨、艺术鉴赏相关的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等。

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侧重点不同。知识教育侧重于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所侧重的是成人教育,即培养和熏陶学生立身做人的准则、思想、情感和品质,养成个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意志力等。康德语:“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和美育教育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学生人格的完善,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2.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要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效果。只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指定的学习目标的动力。我们的入学教育一定要端正学生的大学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误入歧途。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把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①联动机制构建的系统化。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主要在学校层面上,系、班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干预工作开展的不足。由于缺少了系、班的中间环节,其成效就非常有限,大多是预防不深入普及,干预不及时,常常是事后干预。

②心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如通过个别而谈、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相关实践已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③心理工作对象的重点化。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④心理教育队伍的专家化。由于我校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就落在了承担学生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任务的辅导员身上,基于此,学校应创造条件使辅导员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塑造自己,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4.加强人文教育、美学教育,以美学教育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以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①注重校园人文文化的构建。积极开拓资源,将高级别的人文艺术活动引入校园,主动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专题讲座、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社会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话,在具体的亲身感知和体验中学习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三下乡服务、科学考察、毕业实习等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做事做人,升华人文精神。事实证明,学生在实习工作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利用校园宣传媒体,如校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等在校园大力营造人文氛围,将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切实地让人文知识走进学生生活。

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创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富时代特色的育人环境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应注重学生的认同感与感知,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对图书馆、体育设施、宿舍、教室、食堂等硬件设备进行改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健康的周边环境,能够使学生思想受到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暗示,提高行为规范的自觉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产生对校园的爱,进而爱学校、爱集体、爱国家,并形成种极强的凝聚力。

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念,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作为补充的其他课程则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中,将其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和局部效应良性互动,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重视学生,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关心其内在潜能、需求、遭遇和困惑,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多加了解、关怀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了“软实力”的保障,教育现状才会得到彻底的改观。

参考文献:

【1】于立东.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简盖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12).

【3】仇锦先.关于工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4】巴亚琼.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09,(22).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