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黄培锋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来说,既是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上大学后,学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黄培锋

【内容摘要】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来说,既是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生在大学的适应性阶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从中得出针对大一新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新生 管理模式 对策

中学生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表现出多种不适应性。通过连续几年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座谈中发现,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生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表现出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差、心理问题较多、对考试的依赖和恐惧等问题。因此,对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新生不适应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的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是“上大学”。围绕这一目标,学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父母、老师也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学习以外的家务,甚至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一概由家长包办,这使得高中学生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差。

进入大学后,学生告别了原先所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了一个远离父母、朋友的全新环境,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新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学生必须自己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让那些已经习惯于已有的生活模式的学生感到十分的苦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出现了诸如生活无法自理、时间安排不合理、生活状态无序、郁闷等情形,从而可能使大学新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得过且过,影响其未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

2.学习的不适应

中小学的学习偏重记忆,进度慢,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上大学后,学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教师授课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一本厚厚的教材在几十节课内就讲完,这对已习惯了“慢镜头”的新生颇不适应。二是内容广。课堂内容不仅涉及教材,也有不少教材以外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从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短期内无所适从。三是理论深。大学教师一般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有的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在讲课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概括性强。新生若不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难以跟上节拍。基于这些差别,大学新生出现了种种学习上的不适应。一旦发现以往的模式行不通,便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对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由于受性别、年龄、性格、经历、家庭背景、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人际环境出现了适应困难。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父母、老师、亲戚,大学里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老师与同学的联系没有中学那么密切,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各人的兴趣爱好也不相同,每个人的交往方式和目的千差万别,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人际冲突。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的原因

1.教育体制上的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错位问题。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彼此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隔断[1]。首先,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中学的教育目标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中等文化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大学教育则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中学的课程属单层次的知识,内容是最基本的、不定向的;大学则是定向的专业教学,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具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并接触高精尖的理论和最新科学成果。再次,二者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不同,中学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讲授为主,基本上注重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大学里,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型;课堂讲授相对较少,实验、实习、探讨课和社会实践相对增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时间的自由支配和自我学习潜力的挖掘。[2]

2.管理模式上的问题

高中学生与大学生所处的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高中学生的模式是单向度的、以一元化为中心的,学校的管理更是以紧、严为主,目标明确、统一,方式方法上相对刻板、单一,学生学、教师教的培养模式更是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之中学则多元化,学校管理较为宽松,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学制弹性较强,学生的自主权较大。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面对上述大学学习生活的改变,最初都会感到不适应,觉得一下子“没人管了”,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于是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

3.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远离生活、远离社会。学校一切围绕着考试转,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陷入了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学校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方面,成绩代表一切,缺少必要的生活技能课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包办一切。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两耳不闻身边事,只读自己升学书”,将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对于有关生活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他们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长的羽翼下,连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失去了。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www.daowen.com)

在新形势下,大学新生管理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各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教育界对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各高校都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自己的实践理论。对大学新生的管理,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从上而下的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的管理;另外一种是新生内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制度,通过班级建设、学生党支部建设等手段,营造学生内部的良好氛围。[3]往往在高校中以教育引导为主,让新生了解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一)要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校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新的定义和认识,增强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增强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入学教育包括:大学培养目标、人才标准、纪行条例、学习经验、党团知识、学风管理、综合素质考评办学、安全知识、就业形势和学籍管理等各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新生从感性上全面了解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引导为主,学生自我管理为辅的新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在管理学生、传达学校政策、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人员。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新生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促进辅导员自身素质相应的提高,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帮助不同类型的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近年来,高校严格对待辅导员的挑选工作,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培养。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培训及就业咨询培训等,极大提高了辅导员的自身能力素质,也为更好地开展新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班主任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兼职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力量。班主任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执行者。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与此同时,高校还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研究。加强了辅导员助理挑选工作,根据条件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一些思想觉悟高、学习优秀、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在新生管理上形成“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的模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4]。在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上还可以由本科学生扩展至研究生。这是因为,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对于新生所学专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而且社会阅历较为丰富,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协助辅导员进行管理,因此,改革并推行这一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大学新生进校后要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瞄准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大学阶段的学习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大学新生踏踏实实地从“第一步”即目标的设定做起,明确在大学期间该怎么做,做些什么。目标的设置要清晰明确,同时还要设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其次,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进入大学后因对家庭和老师依赖的丧失而产生的孤独、焦虑感以及走入新群体中的失落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集体活动,如通过班会、党团组织活动、社团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增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交往、和谐相处,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追求。

再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学校要把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构筑涵盖具体管理的各个方面,使之科学合理,量化具体。学生干部队伍、社团组织建设等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多层次性、开放性,从学习、科研、生活、行政、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做好他们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机会。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拓宽学习的空间,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第一,要珍视校园文化的精髓。“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沉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挖掘学校文化特色,打造精品文化,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力打造学校特色,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为大学生进校后的成长、成才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

第二,要营造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整洁安静的校园环境、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奋求知的读书风气和尊师爱生的和谐气氛,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文化品位,以其鲜明的教育性、前瞻性、辐射性以及创造性,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

第三,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一方面可通过第二课堂多层次教学和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即在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景点、宣传标牌、雕塑等建设中,把优美多姿、和谐有序的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5]让大学新生在走进大学校园后就能感悟着大学校园文化、沐浴着大学校园文化,在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空间和舞台,寻找到自己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尽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专家呼吁.注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对接[N].中国青年报,2004,(4).

[2]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赵芳.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J].江苏高教,2004,(6).

[4]李建坡.“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大学新生管理的有效模式[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8).

[5]周毅.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3).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