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具有多重危害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研究对策,从内在道德、外在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给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探析

林晓洁

【内容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具有多重危害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研究对策,从内在道德、外在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 对策 道德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道德失范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积极研究对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第一,网络环境具有独特性。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网络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网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给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滞后性。现在许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一些已经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缺乏网络针对性,使网络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络正处于发展中,网络道德的诸多方面都不确定。网络德育中教育者丧失了教育优势,缺乏预见性。教育者与学生同时经历这个发展过程,教育者无法达到现实社会德育中所具有的那种优先性和主动性,更为被动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还远远低于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这就削弱了网络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三,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网络法律法规的立法及完善速度远远滞后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必须不断同步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于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造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

第四,大学生道德失范。有些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都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革新、创造,但也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从而出现道德失范。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品德结构正处于发展之中,在缺乏“他律”的网络环境中,品德结构中的不完善之处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有所扩大、滋长。可以看出网络道德失范实际上是大学生原有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1.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长期面对虚拟网络,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能力,影响正确“三观”的形成。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环境,不能自拔,由此引发出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并且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2.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一般而言,人们在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较为严谨。然而一旦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自由的空间时,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一些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3.导致大学生产生道德冷漠和人际情感的疏远等现象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同时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空间中,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就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为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就会出现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就会患上网络综合症,如网络上瘾、网络孤独、迷恋电子游戏等。当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在就业压力、金钱压力、社会压力下,有些大学生只愿意在网络上虚拟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样一来就使他们更加缺少自信心,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亲人的热情,甚至产生交往障碍和更多的心理疾病。

4.对传统道德规范产生不良影响

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道德规范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这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www.daowen.com)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的对策

1.要强化大学生在校园的网络道德教育

(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要强化大学生在校园的网络道德意识,就要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加强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络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大学生辨别能力提高后,就可以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3)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是一个重要途径。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激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如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大力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软件,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品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多提倡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大学生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这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成才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利于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同时,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也有助于青年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开通网上信箱,与学生对话。各级团学组织都设立网页,使学生生活信息、学生工作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上网,方便学生。支持和指导学生网民建立自己的网站,相互进行管理监控;支持学生建立、倡导有效利用网络的学生社团,不仅在校内开展活动,而且还走出校外,服务附近社区网络化建设。

2.要为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

(1)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和绿色网络载体。游戏、动漫、短信、彩铃和媒体音视频是青少年最喜爱的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搜索工具、电子邮箱等,是青少年最常用的网络载体,在青少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把握网络内容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照顾青少年的网络内容需求,把绿色网络内容推荐给青少年,加大绿色网络内容的研发力度,坚持网络内容的正确导向,用健康网络内容建设绿色网络空间。

(2)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推动绿色网络产业。社会上网、学校上网、家庭上网和移动上网,是青少年体验网络生活的主要渠道。要倡导网络文明公约,安装合格的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伤害,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上网场所。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推荐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优秀网络产品。要制订规范和标准,推出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绿色网络场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网络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实现网络经济、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和谐发展。要大力开展绿色网络文化创意竞赛,加强青少年网络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绿色网络产业的持续发展。

(3)不断壮大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大力培养绿色网络人才。各级各类网络协会、信息化人才协会、计算机协会、软件协会等正式组织,大中专院校与网络有关的各类研究会、协会和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组织,各类网上社团等虚拟组织,是引领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要牢固确立网络文化时尚的正确导向,推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活动。要富于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依托现实网络组织和虚拟网络形式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要评选表彰一批促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绿色网络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建网络文明。

3.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法制教育

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够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却不能惩罚超越道德界限的不法行为,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必须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造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少网络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