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2010年:校园创新文化发展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2010年:校园创新文化发展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邱黎苏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更离不开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与发展大学创新文化,大学作为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创新文化的建设、传承和传播的重任。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要承担塑造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血脉,创造民族活力的重任[4]。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汇编2010年:校园创新文化发展

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邱黎苏

【内容摘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更离不开创新文化。本文就高等教育重要的两翼之一的新建本科在创新文化培育与建设上通过凝练大学精神、创新办学理念、创新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了新建本科在创新文化培育与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创新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培育与建设

【中国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与发展大学创新文化,大学作为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创新文化的建设、传承和传播的重任。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本科院校中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从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上,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上也发挥着重点大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就如何培育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进行探讨。

1.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从宏观层面讲,建设与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从大学的历史演变进程,还是从社会服务职能,引领与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学一直是扮演着创新文化的角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次,从中观层面、院校发展战略角度上讲,建设创新文化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是有效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新建本科院校走出一条个性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建设与培育创新文化,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朝“创新型国家”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途径

培育与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要从宏观出发,自微观入手,笔者认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急需从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三个文化层面入手:

2.1 塑造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凝聚力、生命力、竞争力的源泉。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丰富和发展高校的精神文化[3]。大学精神文化是办学过程中积淀、融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出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等的一种为大学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群体性意识,是大学发展的最高纲领,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由于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在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2.1.1 应具有前瞻性与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大学意识,从长期的专科办学模式及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学校长远的发展来规划,努力建立和本科大学相适应的价值追求、思想品位、理想信念等。在选择上,院校应该足够的清醒与理智,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抵制庸俗、功利、浮躁等不良文化的侵蚀,坚持和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并举的大学精神。

2.1.2 要有传统性与时代性

所谓传统性,一方面指的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继承其合并之初所独有的、特色的精神文化,并加以巩固和发扬,而不是与过去割裂、全盘的否定。另一方面指的是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民族性恰是文化最大的个性。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要承担塑造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血脉,创造民族活力的重任[4]。从时代性来看,大学精神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不断发展的。大学精神不但要将优良的院校传统精神文化加以延续,又要面对社会不断变化、增加的新要素,坚持中国先进的文化方向,坚持与时俱进。

2.1.3 要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方面,创新往往是一种艰难的、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创新在成功之前往往伴随失败、受人质疑、遭人非难。所以要有包容的文化才能为这创新之树提供肥沃的思想土壤。而在新建的本科院校百事待兴之时,院校更应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既能包容对旧制度的批判,同时,也能包容挑战者和批判者的失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以及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从创新的视角来看世界各国,往往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创新成果也越丰硕,像美国,以包容性、开放性著称,建国短短的几百年间,各个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日本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成长,经济实力跃居全球前列,离不开其开放的学习态度。而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更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培育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就要勇敢走出去,主动与省内外各院校甚至与各国高等学府进行文化交流,取其精华,以开放的姿态,取长补短,吐故纳新,才能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

2.2 确立独到的办学理念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大凡成功的大学必有其明晰且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德国人洪堡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办学理念到纽曼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从“莫雷尔法案”的实施到“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这些创新的理念都促使诸如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院校成为了世界上的著名大学。所以,没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往往难以办出高水平的大学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模仿、攀比老本科院校导致的种种弊端很大程度上都是缘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模糊、趋同且无特色创新。所以,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且独到办学理念,对办好新建本科院校及培育其创新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办学理念一般是指在大学目标、使命、宗旨、功能与大学精神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的定性、定位及职能和特色的认识。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中最直接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的凝练与确立应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2.2.1 特色立校

学校生存之本在于特色、在于创新,而不在于“大而全”。像日本的综合性大学日本大学其名气远不如建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的早稻田大学。又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规模并不大,却培养出二十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走特色化的办学之路。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对自己本校的历史积淀和当前学院主要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发挥自己的强项,才能办出特色。另一方面,特色的营造除了靠历史的积淀外,有时也需要主动去培育,积极探索与创新教育体系,培育创新人才。要善于利自身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特点从地方性、差异化、应用型、产学研结合等找准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2.2.2 准确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出现高等学校类型、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在这种背景下准确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获的长足发展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创新就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一方面要从之初的单纯注重规模发展转移到以质量取胜的道路上来,转移到以抓好学科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工作上来。另一方面,院校应按照自身条件如生源、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历史积淀与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来确定发展层次与发展类型,如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型等。

2.2.3 服务社会(www.daowen.com)

服务社会既是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也是创新来源之一,创新的产生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都是有迹可寻的。往往是与实践结合,因社会需求而生。新建本科院校应成为区域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发源地,并服务于区域经济,一方面,创新与有效的服务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院校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声誉。另一方面,有效的社会服务也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区域经济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也就更有利于院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2.3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优秀人才的存在与成长也无不与良好的校园文化相关。因为,校园文化作为承载师生共同价值观的活动形式与物质形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作为一种隐性文化,看似不独立存在但却又无处不在,它通过其物质、文化等形式对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却又深远的影响。创新校园文化就是要通过大学无处不在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来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创造活力。新建本科由于成立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往往存在着创新能力缺乏、文化底蕴薄弱、高层次创新文化活动不足、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创新文化的建设与培育离不开创新的校园文化,如何创新、凝练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认为,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听之任之,应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积淀中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同时,要加快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不断探索有益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途径,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方面着手进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2.3.1 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大学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内对师生施加影响的隐性教育因素,其教育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提供给师生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这体现了环境塑造的重要,说明了环境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创新校园文化的环境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里有利于师生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其中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是学校环境文化的核心。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存在着文化积淀少、多校区文化自然传承相对困难等特点。所以,首先,要加强物质环境建设,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在自身文化特色的延续的前提下加强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风格、校园美化等物质设施的建设,使之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坚持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原则,将人文精神以物化的形式加以展示,如建筑物命名、校训、校标、名言警句、名人塑像、求真创新的文化主题等,把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创新意识渗透到自然环境之中,以此来不断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

其次,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营造民主、开放、宽容的良好学术环境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创新氛围,尊重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提出创新思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要注重阵地文化创新建设。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往往是环境文化的外在表现。所以,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科技含量和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就要改变那种表面上看似热闹,实则内容单调、品位不高的文体活动,就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要大力扶持学习型与科技创新型社团,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讲座与学术讲座,通过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通过整体规划、科学安排,使文化活动系列化、项目化、品牌化。积极打造品牌社团与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以品牌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新文化的建设中来;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一些科技文化活动,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的建设,发挥宣传阵地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三下乡”与“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创新水平。

2.3.2 建立科学、民主、宽容大学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对于其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至关重要,也从根本上决定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抓住提升办学层次的有利时机,及时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管理运行机制,做到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与法制性。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与行为养成中的导向与育人功能,推进管理制度的革新,建立有效的评估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营造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创新才能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适时构建有利创新文化培育与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如建立、健全专家治教制度,突出专家在培育创新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项目服务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政策并形成相关制度,如“创新学分”、“学术实践学分”等;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建立学生科研活动保障体系,如推行学生科研导师制,规定教师科研项目必须配备相当人数的本科学生加入,并做好学生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文化薪火相传等等。

2.3.3 建设特色、严谨、务实的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大学行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鲜明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它主要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形成优良的大学校风意义重大。一方面,校风反映的是大学精神,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载体,优良的校风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能极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优良的校风是学校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它是学校的形象、信誉与名片,能犹如马太效应般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师资力量、就业市场等等,是院校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2.3.4 大学创新精神、创新办学理念与创新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

大学创新精神、创新办学理念与创新校园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结构。总的说来,大学创新精神被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融合、提炼出来,反映出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等,是大学发展的最高纲领,处于最高层,办学理念处于中间环节,是不同时代落实大学创新精神的具体思路与想法,创新校园文化处于底部,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在现实中的具体、外在表现。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没有成熟、创新的大学精神,也就难以形成创新的办学理念,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缺乏创新的大学精神的指导与支撑,校园文化只能流于形式,创新校园文化就更无从谈起。反过来说,没有鲜明的、个性的创新校园文化,最终也无法实现办学理念所指向的创新目标[8]

3.结束语

人类对于创新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创新也正推动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期间,大学在创新方面所取的成就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这个标榜创新的时代,如何创新提炼大学精神、创新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以更为广泛、深入、持久且有效的创新来支持院校的长远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乃至服务于我国朝创新型国家的转变而言,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研究。

参与文献:

[1]顾秉林.我国的大学文化还不是真正的创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64.

[2]周全.教学型新建本科学院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87-90.

[3]徐继超.精神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竞争力[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5,(7):23-25.

[4]刘湘溶.大学应成学社会创新文化的引领者中国高等教育2007,(7):17-1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6]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社政司,团中央学校部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8.

[7]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3):45-48.

[8]田径,李荫榕.论大学文化的多重维度[J].教育探索2008,(2):23-24.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