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保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入手,透解了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欠缺和不足,指出了当前的这种人才培育模式严重地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背离。紧接着笔者从现实社会发展期形势的角度,分析当前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笔者为当前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可行的对策,为当代大学人才培育模式给予了正确定位,大学培育人才的精神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工科院校 人文素质 教育 实施 意义
一、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在工科院校尤为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剖析:
(一)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之严重
当前大多数工科院校仍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按专业设院系,设置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学科口径变窄,对就业率过分倚重,大学的“职业培训所”气息越来越浓。其“重理工、轻人文”之风不减当年,表现如:一是,思维定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二是,坚持以“知识型”教育为基本形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三是,坚持以“分数”为导向,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知识创新”教育。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意识淡漠
由于过重地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欠缺。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据某工科院校调查结果显示: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诗经》,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达7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只有45.5%的大学生读过或浏览过《论语》。对外国文学和教育类作品的关注就更少了,只有25.5%。可见,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淡薄,人文知识之匮乏。
(三)工科院校大学生重功利,精神追求匮乏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均是急功近利,重视实用、实际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种大环境之下,加之当前欧美的拜金主义的侵蚀影响,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物质观势必会受到影响,在大学生当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的现象相当严重,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诸方面均见利而动,甚至见利忘义。除此之外,不少工科学生生活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较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行为举止不雅,生活懒散,精神空虚,衣着拖沓,言语粗野,行为骄横,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目无他人,无组织纪律,违反社会公德。
以上种种现状情况都反映了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工科生的人文素质低下,道德素养滑坡。这对个人、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大家高度重视和关注的。
二、当前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据上文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之重大,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为此,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如下:
(一)有助于完备工科生的人文基础知识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理应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但现在情况并非如此,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为此,增强工科生人文基础学科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备的基础知识,为成为合格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知识基础。
(二)有助于工科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个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是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器而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求有合格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求有合格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
工科生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必须有人文素质做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有助于增强工科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人文艺术修养的提高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增强工科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激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孕育出了创新意识,产生了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需具备一种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来源于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可见,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综合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三、当前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之对策
据当前工科生普遍人文素质的欠缺现状和社会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来看,目前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了。为此,我们必须在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期培育出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社会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当前工科院校应该摒弃以前“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陈旧教育观念。在社会经济腾飞的时代,目前的公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简单使用工具的人,而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迫切要求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真正使学生成为专业与通识、个体与群体、人格与修养高度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正确定位,看准社会发展的需求。工科院校应该把“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定为人才培养目标,给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确定位。在本科教育阶段尝试的大专业招生或“平台十模块”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即招生时不细分专业,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分专业,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也是实现不同学科交融,从而获得深厚基础的可行性途径,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
(二)深化改革,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单一的工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利于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工科院校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健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增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1.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秉承文理渗透、学科渗透和课程渗透的宗旨,将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并遵循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民族文化教育与世界文化教育相结合、渐进性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的原则。工科院校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保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增强工科生人文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了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为此,工科院校应该尽快制定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纲要》,提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修身立德、全面成才,不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育理念。(www.daowen.com)
2.健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一个确实有效的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推进,真正地促进工科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1)开设专门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具有引导、激励、强制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应该由以下4类构成:一是文史哲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学史》、《科技发展史》、《中西方哲学思想简介》等;二是美育与艺术修养类,如《美学基础》、《艺术欣赏》等;三是社交与伦理类,如《社交礼仪》、《科技伦理》等,四是实践应用类,如《科技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的建设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不可能一步到位,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极大地增强了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凸显“两课”特殊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与价值
长期以来,在高校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把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课同人文素质教育课混同,用“两课”教育替代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在工科院校仍然存在。“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两课”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优秀文化精粹,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两课”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有交叉,功能可互补,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可以认为,在工科院校里“两课”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3)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工科院校由于一直强调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设置较为单纯,缺少一般综合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所以在课程设置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方面均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应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考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技能和的过程之中,不应是在教学过程之外,另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为此,工科院校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的内涵,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教学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以提高人文的修养。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人文性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延伸。开办第二课堂,一是可以积极组织建立学生人文艺术社团,并引导其健康发展。学生人文艺术社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环节,通过学生社团可以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研讨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类似活动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表现在它更其有鲜明的社会性。二是可以邀请专家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专题讲座主题集中,信息量大,内涵深刻,文化底蕴丰厚,形式生动,手段新颖,对学生有较强的启发性、激励性、感染性。三是可以在第二课堂中配合人文素质课开展规定选读书目活动。这样以来,第二课堂为工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习、动手,提供了一条加强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实践,发挥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才能真正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还是一个将知识“内化”于受教育者身心之中的过程。只有将知识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内化于受教育者的身心,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而才能外现为受教育者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一“内化”的过程,有赖于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把知识学习和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因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人文教育获得最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理工科大学生在校学习四到五年,相对于他们踏入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机会,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回到学校后将会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不足,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来自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单向传输效果无法比拟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它是课堂的延伸,具有课堂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树一帜。其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青年志愿者、红十字会、社区援助活动等,使大学生体验到奉献和助人的快乐,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通过组织报告会、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能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理工科大学团委、学生会应积极指导,鼓励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
综上所述,理工高校人文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入研究人文教育内涵,摆脱人文教育客观知识论、唯科学主义的观念束缚,回归人文性。唯如此,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科学版),2008,(9).
[2]戴跃侬.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生成才之基[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3]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2007,(11).
[4]邵军.高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5]唐英.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郭树东,关忠良.略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88.
[7]杨礼富,邵春妹.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3,(4):92.
[8]焦子国.深化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26-27.
[9]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