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综述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综述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略论高校生命教育的途径傅建清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围绕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内涵、基本内容和途径作以分析。我国大力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竭力推行生命教育有着相似的背景。对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个体生命教育的重点。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综述

略论高校生命教育的途径

傅建清

【内容摘要】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围绕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内涵、基本内容和途径作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伤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新理念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呼吁和提倡。众所周知,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主要包含了形体、心理和社会性三个因素。而生命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关注人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已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围绕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生命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开展的途径试作阐述。

一、大学生亟须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思想始于美国人J.Donald Walters,于1 9 6 8年针对当时社会中吸毒、自杀等危害生命现象而提出的。之后的几十年,世界各国和地区如澳大利亚香港日本台湾等对生命教育竭力倡导。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最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1989年,日本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探索生命教育,并从2006年起将生命教育列入台湾高中正式课程选修课。事实上,生命教育这一词语是在青少年高自杀率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流行的。

我国大力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竭力推行生命教育有着相似的背景。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件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为116起;2006年为130起,发生自杀案件的中国大学超过100所。[1]另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大学生自杀事件逐年增多的趋势引起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个体生命教育的重点。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或是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导致轻贱生命情况的出现。因而,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生命认识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知识、生命情感、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是遵循生命之道,开展珍爱生命、关心生命、终极关怀的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3]。也有学者如刘济良、李晗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4]综合众多研究者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的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二是注重生命质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健全人格。[5]

具体而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价值的教育、挫折和逆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等等。

(一)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中社会性因素是人的根本属性,也是生命教育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因素。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生命个体,而是一个围绕生命个体集有众多社会关系的“社会人”,每个个体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将决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学者如周文祥认为,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呈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了生存。第二层次是生活。第三层次属于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范畴[6]显然,在生命价值和人生基本需要的分析角度上,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只有保证生命的存在,个人才能在这一前提上通过自我与社会的互动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由于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生活的导向,在外界物欲诱惑和周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和情感压力下,有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惑,无法正确对待生死,沉迷物欲、浪费时光,直至危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应该要强调的是对生命价值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让大学生感悟生命的有限,升华生命的境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二)挫折和逆境教育。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认真面对和需要确实解决好的课题。[7]当然,这也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生道路少有一片坦途,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阻碍和干扰,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则破罐破摔,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关键就在于各人面对挫折和逆境的抗压力。尼采说过,生命的参与者可以依靠爱的力量,无畏地接受现实。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各种苦难中磨炼了坚不可摧的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矢志不移的追求造就了生命的韧性。挫折和逆境有助于塑造完整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意志力,发展的生命的内涵。

(三)人际交往教育。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都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生存。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亦是如此。[8]但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并过多地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情感的机会,并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锋中产生诸多的困惑与心理失衡,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教育正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并在现实世界中学会理解、宽容、关怀和欣赏,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持心理健康。

(四)人文精神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走的是一条偏于工具性、实用性的道路,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忽视了对生命个体的精神关怀和生命意义的反思,导致了仅仅视生命个体为科学技术受者的现象,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对物质的追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人的精神世界更加贫瘠。正如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所说的,技术的解放力量带来了物的工具化,转而又成为解放的桎梏,使人工具化,成为心灵空虚的单向度的人。[9]这也导致现代不少青年人在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的生命过程中,忽视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致在面对挫折或打击时,心理失去平衡,造成悲剧的发生。伴随经济全球化,则是现代人人文精神的极度缺乏。而人文精神则是有助于人自由、幸福、尊严地生存,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所说的,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探究和学习,亚洲新兴国家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崇则是在技术世界性的今天对人文精神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的真实体现。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www.daowen.com)

(一)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由于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时暂短,更不用说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院校也是少见的。从短期目标来看,可以倡导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各类德育课程中,如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生命的意义、人生目标教育等等,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课程,引导学生规划人生,设定生活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对待成败得失,疏导学生心理,保持身心健康。从长远来看,需要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不断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有特点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对它们开设的死亡社会学、生命伦理学、人生哲学自然科学与信仰等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国内生命教育实际,以指导生命教育实践。当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生命教育实践运行良好的保证,作为生命教育工作主体的专业教师及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生命教育意识,热爱和关心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状况,并通过现身说法、网上讨论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生活体验交流,发挥人格感化的作用。

(二)开设专题生命教育讲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切实加强挫折教育。大学生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为20.33%,这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也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10]大学心理辅导机构在运用卡特尔16PF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的基础上,掌握危机人群状况,通过与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成员的联动,了解心理危机原因,有效进行危机干预。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举办相关的生命教育讲座,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尊重生命,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目标的探究,锻炼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通过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体验生命。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从中得到感悟,进而正确对待人生将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学会坚强,学会尊重生命,学会体谅、尊重和关心他人,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类似的体验活动包括了团体心理活动的参与,老人、残疾人、残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地震火灾的模拟演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社会的互动中调整心态,锻炼意志,经受考验,并让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防治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以及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认识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

(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深化高校人文氛围。在高校中特别是要在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如学校文化传统教育,校训和校风建设,以及举办人文讲堂、艺术文化节、公益活动等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舞台,展示他们的青春生命活力,提高交际能力,扩大精神视野,加强心灵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富于责任、情感健康的精神世界。

总之,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适时转变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意识教育,在总结制度和经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加大理论指导的作用,遵从以人为本的精神,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和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专题讲座和课外实践的开展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并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格融会中培养学生情商,实现生命的和谐共处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永红.中国大学生的黑色5月[N].联合早报,2007-05-25.

[2]路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38.

[3]刘洪涛.浅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实用医技杂志,2008,(13):1766-1767.

[4][5]卜昭滔.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8.

[6]芮雪,姚本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德育,2008,(3):89.

[7]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等教育与评估),2007,(12):28.

[8]温海芳.浅谈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J].金融教育与研究,2002,(3):51.

[9]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3.

[10]王翠荣.归因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07,(6):88.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