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成果

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成果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看待恋爱、婚姻问题总体态度是积极的。鉴于此,本文拟考察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最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和最不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的择偶标准。

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论文成果

当代大学婚恋教育探析

朱 丹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引导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分析 教育对策

一、引言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是家庭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1]。家庭道德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既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又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根据艾尔德的人类发展生活历程理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一点对发展迅速的社会来说更是如此”[2]。在我国传统家庭中,家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的功能主要以生儿育女为主,婚育的重要目的是“养儿防老”,固定的婚姻关系是维持安全、持续的性关系的保障。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从一而终”。在两性关系上,“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和其他长辈对晚辈的婚姻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期。这些转型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空前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汇、新旧道德的冲突、中西价值的碰撞。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处于青少年晚期。该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状况,揭示中国社会变化对个体发展的长期潜在影响[3]。因此,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研究是目前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看待恋爱、婚姻问题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更注重精神生活,在择偶标准上主要注重德才,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4],但确实有部分大学生对待爱情与婚姻不严肃,持随便态度的人有所增加。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考察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这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变化对家庭长期的潜在影响,还可以丰富与深化青少年品德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为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

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择偶条件、配偶的年龄、配偶的教育程度、配偶的经济状况)、择偶方式、婚姻基础、婚前性行为评价、试婚、婚外恋评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恋爱、婚姻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观点和看法。当代大学生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在婚恋观上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主要具有下述特征:

(一)恋爱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曾经谈过恋爱,没有谈过的不满三成。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说明恋爱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表现在大学四个年级中,大一年级相比教其他年级,恋爱比率最高。

(二)恋爱动机消极化

恋爱动机是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人为什么要恋爱的问题,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尚处于继续社会化的阶段,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责任意识的淡薄,其恋爱动机并不单纯,趋于消极化。表现在:寻找感情寄托的占第一位;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的仅占两成。

(三)择偶标准多元化

所谓“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所拥有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结婚对象条件的要求。传统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要稳定、幸福得多。因此,中国的传统婚姻比较重视家庭背景的因素。但调查数据显示,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最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分别是品质、性格、责任感、爱情、健康状况。最不看重的五项标准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人种、家庭背景、信仰。最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和最不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的择偶标准。注重感情和外表,而少现实性,对生活之必需的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关注,说明大学生对待爱情罗曼蒂克的成分多于理性的成分。

(四)择偶方式自主化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决定着男女双方能否结成秦晋之好。随着社会进步,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调查数据显示:自主追求恋爱对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缔结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自主性倾向很强,而且大多数能够自主选择恋爱对象。

(五)婚恋价值取向开放化

传统的婚恋价值取向倡导“贞操”、“从一而终”等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主体的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调查表明,传统的婚恋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大弱化。首先,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评价越来越宽容。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坚决反对的只有不及两成,当代大学生的性行为是比较开放的。其次,从对待婚外恋的宽松态度也可以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待婚恋价值取向上的开放性。

三、对大学生恋爱的指导和教育对策

大学生婚恋不单纯是个人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目前,多数在校大学生还不太具备婚恋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他们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偏差,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已涉足爱河,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把握相对合理的恋爱时机,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要做到五点: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需要爱情,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太懂爱情,在处理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幼稚、浅薄和随意性。婚恋观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范畴。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首先树立科学的“三观”。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头脑,帮助他们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摆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按照学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学业的原则,处理好遇到的各种困惑,赢得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爱情。大学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都未定型,情绪容易冲动,两极性比较明显,对爱情的广博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广大教师应对他们进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认识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正确方向,而不要因涉入爱河而影响学业。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www.daowen.com)

首先要摆正爱情与事业的位置。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虽然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个有理想的人,一是将人生的意义看做是对社会的奉献。应批判西方爱情至上的婚恋观,对爱情不要过度的追求,否则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文化,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二是选择恋人的标准要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趋于一致。三是要懂得爱情是相互理解和信任,是责任和奉献。学会理解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四是要学会理智地对待失恋。一要清醒地认识到恋爱是当事者双方自觉自愿的一种感情活动,当一方改变主意时,不要勉为其难;二要理智地分析爱情不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三要做到维持心理平和。经历失恋虽然感情上受点挫折,但没感情基础的爱情不会长久,愉快分手也是卸包袱,使自己更加豁达成熟。

(三)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虽然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持既不提倡又不反对的态度,但作为恋爱中的大学生必须操守恋爱道德。爱情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的选择。恋爱双方的人格、地位完全平等。谈恋爱要坚持健康交往,情趣高尚。一是言谈举止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在恋爱交往和表达方式上,应注意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爱的表达方式上要发扬中华民族含蓄、深沉和自尊的传统美德,交往时要注意行为的检点。二是尊重对方人格,信守责任。对待感情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恋外情”、“婚外情”,甚至“多角恋爱”,不是真正的爱情,也是对对方感情的不尊重和不负责,是不道德的表现。互尊互爱,自尊自爱,是爱情的严肃性、高尚性的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双方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三是重点教育大学生防止性冲动发生。他们在智能、体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容易性冲动属正常现象,符合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但须恰当理性处理。否则可能导致性偏差、性放纵、性犯罪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保持理性头脑,学会心理及注意力的转移和调节,避免性冲动发生造成不良后果。

(四)引导大学生培养爱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还缺乏重视,多数仍处于被动围堵、压制的状态。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太成熟,性道德教育滞后,致使他们恋爱中性过失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性健康教育是高校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性知识、爱情本质等知识讲座和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念,处理婚恋与学业,婚恋与道德,婚恋与学校规定的关系,明确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责任、是奉献的科学内涵。培养他们自律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培养施爱和受爱能力。人心中有了爱,经理智分析后要敢于和善于表达。面对他人施爱,能及时准确地作出接受、谢绝、观察的判断选择。大学生应懂得爱,树立健康的婚恋价值观,知道喜欢、需要、适合什么。要培养拒绝爱的能力、发展爱的能力和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五)要坚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学校应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坚持学校和家庭教育和谐互动,形成合力

1.高校要重视婚恋观教育。一要坚持正面引导。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与异性之间正常交往,感情得到交流融会,增进友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二要坚持个别指导。大学生在异性交往和恋爱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引起内心困惑、矛盾和冲突。有些问题又不易在公开场合讲述,心理咨询可以很方便的帮助他们纠正关于性知识的错误观念,消除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症,帮助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抚慰失恋后的痛苦和创伤。三要加强校风校纪管理。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除正面教育和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外,还要加强学风建设,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谈情说爱。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定期地、有针对性地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发生。

2.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建立和家长联系制度,利用父母比较关心子女婚姻大事的心理特点,让家长肩负起对子女婚恋观教育的责任。一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并学习一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大学生在校健康成长。二要把性教育纳入养成教育中进行。引导家长多和子女信息沟通,注重观察他们情感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潜移默化的进行性知识、高尚的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性道德行为教育。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与异性同学建立良好、健康、纯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苏红,任永进.大学生婚恋观特点研究.中国性科学,2008,(6).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8).

[4]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5.

[5]李永田.高校大学生婚恋现状分析及应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5).

[6]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7]周六春.青年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与引导.中国青年研究,2008,(4).

[8]新婚姻法读本.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9]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

[10]卢春莉.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动态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