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扶助的几点思考
吴再发
【内容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类型多、成因复杂,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校园和谐稳定的一大瓶颈。本文从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这一群体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扶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解决对策,以求抛砖引玉,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近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瓶颈之一,为此,重视和努力解决这一群体的扶助工作是当前政府和高校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应通过建构起政府、高校、家庭及社会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的扶助机制,才能有效、有力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别和现状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生活、学习、心理、生理、就业等方面在所处群体中处于劣势状态的大学生。当然这是相对的,并非带有绝对意义,因为个体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否弱势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的结果,设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在大城市高校里处于经济弱势的境地,但如果在地方高校,可能就不弱势了。因此,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应该综合分析,比较研究。结合目前状况,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经济弱势型群体。这群体主要指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超过400万。这群体由于经济困窘,致使消费水平低,他们节衣缩食,为了避免尴尬,他们的活动仅局限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小群体内。久而久之,导致该群体的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化。自卑、孤僻、不合群等特征渐渐显露,心理脆弱、精神敏感,一个不经意的话语或玩笑就极可能刺伤他们脆弱的心灵,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而部分虚荣心较强的困难生,受攀比心态的纵容,往往过度消费导致经济更加窘迫。
(二)心理弱势型群体。这群体主要指心理水平低或心理不健全的学生群体。迈进象牙塔的大学生受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竞争能力、学习成绩、权益保护等因素影响,促使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利或弱势境地,导致他们性格过于内向、自我封闭、冷漠孤僻、心理脆弱、人际交往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三)学习弱势型群体。这群体主要指因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综合素质、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如教育资源的差异,当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注重机械地灌输、死记硬背,而大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方式上未能及时调适,导致他们学业的巨大滑坡。
(四)就业弱势型群体。这群体主要指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处于困难和竞争不利的学生群体。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不能实事求是地定位自己,及时调整就业期望,部分属于“跳出农门”的寒门学子难以接受类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原因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状况。就业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常导致就业并非只以学业为衡量标准,而是夹杂家庭、性别、交际、机遇等多重因素,致使很多学业优异却无任何背景的学生无法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久而久之,也对学生的学业观产生不良影响,“读书无用论”、“60分万岁”、“学习好不如找个好靠山”等思想弥漫在大学校园,严重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且规模庞大,并且有上升趋势,当然类型不仅上述四种,还有生理弱势型、生活弱势型、道德弱势型等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时,应该意识到弱势群体“弱”的因素或表现通常不只一种,而是两种或多种的交织,或者是由于一种而导致的连锁反应。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
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源在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转型,而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源,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首先,当前高校教育整体上属于应试型的教育机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脱离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脱离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现实需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缺陷,其特点就是针对性不强,对弱势大学生思想行为了解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泛化、老化,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不强等。再次,受教育机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使得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愿轻易录用,也使就业弱势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
(二)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成人世界以及世俗社会的游戏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人生阅历的限制,大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客观、理性,容易走极端。部分大学生的社会文化目标产生严重的错位,形成一种以金钱、财富、权力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其结果是导致该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畸形,如贪婪、冷漠、躁动、功利心强等。再加上转型期社会旧有的价值标准已趋于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标准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集体的躁动现象,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急躁、浮躁和狂躁等攻击性倾向。而当其中部分学生不能理性面对和克制自己时,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问题,甚至严重的刑事问题,成为社会消极影响的牺牲品。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甚大。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弱势的关键因素。高校扩招使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由于经济困窘,常常为经济拮据所困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挣取基本生活费用,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超重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如自尊心受挫、自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嫉妒和敏感等,并且这一群体在就业中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境地。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使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处于弱势地位,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使子女达到已设计好的理想模式,常不惜一切为子女创造条件,同时,对子女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子女,除了读书外,缺乏生活技巧,应变能力不强,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并容易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不适应,出现情感脆弱、社交能力不强,缺乏创造性和活力,独立意识与能力较差等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这部分学生染上不良的习惯,如网瘾、打架、酗酒等等,此外,家庭情况特殊也是因素之一,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等,也经常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性格上的残缺和心理上的失衡等问题。
(四)个体因素。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固然有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但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如身体缺陷、主观修养不足和自身心理障碍等方面都可能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并且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成熟,阅历的不足,实践经验的缺乏,常使他们对一些问题,如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的看法比较模糊,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缺乏对繁杂的社会思潮进行过滤的能力,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耐压能力,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很难正确对待逆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走向堕落。(www.daowen.com)
三、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政府应起主导性的作用,应该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制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以免除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因为物质的贫困容易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问题。当然,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高校、家庭、大学生个体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教育针对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的依托,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引导和尊重理解,需要有诉说的渠道和空间。当前,空泛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因人而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公正、公平、客观对待弱势群体,从平等、理解、尊重的角度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挑战和成功的机遇,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顽强拼搏的过程,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二)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关心关爱弱势群体
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多数是由于物质的贫困引起的。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努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物质上的扶助入手,辅以精神上的鼓励,使其从弱势向正常,甚至强势转变。从经济上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扶助,首先是要加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加快高校收费改革,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实行“差别定价法”的收费政策,促进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学生助学环境,保障教育公平。要健全助学贷款制度,推进生源地贷款工作,多渠道地筹集助学资金,以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笔者认为在当前就学地贷款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应该鼓励推进生源地贷款,以确实保障助学效果。再次,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作为国家政策体系的有力补充,如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及团体的组织宣传能力及社会中介作用,引导企业和成功人士的力量来扶助,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营造融洽的社会环境。
(三)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心灵上扶助
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成因,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档案,尽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及时进行诊断和矫正,为心理咨询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依据,如当前部分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并进行跟踪教育和辅导是个不错的方式。其次,要根据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的能力。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四)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扶助大学生弱势群体,必须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配合的联动机制。首先,家庭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有些家庭无法拒绝贫困,但可通过家庭的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这对大学生是非常有益,家庭尤其是父母亲应该摒弃那种“孩子大了,不用管”的观念,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启迪孩子,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感染孩子。同时,家庭还应与学校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以便达成共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其次,高等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社会有责任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尽责。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社会对高校的援助早已成为高校办学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社会对学校还是对学生的援助,最终受益的都是学生。当前,许多高校有许多以企业、团体、名人命名的各种奖励基金,但还不成“气候”,而且许多援助还仅限于物质方面,援助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和加深。再次,应该倡导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调适,教育他们调整认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
总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一群体将在很常时期内客观存在,但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问题,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弱势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的缓解,直至解决,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6号,2004-8-26.
[2]胡冬梅.关于救助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4).
[3]朱世忠.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