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平
【内容摘要】面对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而成长的“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引进期望理论,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90后”兴奋点的教育载体,淡化外在灌输痕迹,让“90后”大学生在自我激励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期望理论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时代青年的成长,都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而从2008年开始,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而成长的“90后”大学生群体,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样,“90后”这个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接受上,也具有四个明显不同于其他年代大学生的鲜明时代特征:一是反对话语霸权,渴望民主与平等;二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凸显;三是学习功利性,追求现实化;四是厌烦乏味和枯燥,喜好生动和探索。“90后”大学生接受学习的这些特点,无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迫切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具体包括宣传媒介、课程建设、奖惩措施与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这些载体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并借助其本身强烈的需要和动机冲动,淡化外在灌输的痕迹,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易出现逆反心理等负面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干扰。但能否找到促使“90后”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需求和学习动机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成为了保证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所在。
在管理学领域,期望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取得行为的心理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关联,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个理论一直都是用于分析如何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而笔者认为它对员工行为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90后”大学生。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试图通过引进管理学领域的“期望理论”,积极探求“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的兴奋点,并进行有效激励。
一、期望理论基本原理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V.弗鲁姆(Victor Vroom),于1964年撰写的《工作与激励》著作中最先提出来的。期望理论假设行为是因个体的期望而产生的,当期望得到加强的时候,这种行为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弗鲁姆认为,个体知道他们行动的各种可能结果,并且个体从各种选择中做出抉择是基于结果的主观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该理论建立在“效价”(Valence)和“期望值”(Expectancy)这两个概念基础上,以说明行为选择激励的过程。而效价是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即某一事物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和价值大小;期望值则是指根据个人的经验,判定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概率)大小,这个经验可能是个体拥有的能力、以往的经验、任务的难度与个人的努力程度等。
激励力(Motivation),就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而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则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简化为公式为:M=E×V。换而言之,激励是个人寄托在一个目标的预期价值(效价),与他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期望值)看法的乘积。目标的预期价值越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则目标对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期望理论就是解释如何使行为结果变得有吸引力的过程【1】。
弗鲁姆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被激励,往往起源于个人的需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成为被管理者追求个人需要的过程,一旦被管理者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个人需要,必须依赖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就会主动地把自己个人需要的实现,调整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激励的过程,或者说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完全依赖于被管理者内在动机的驱使,依赖于他们的自觉自愿,不应带有任何权威与强制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效价和期望值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告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理解他们自己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的个人效价和期望值。“90后”大学生群体学习的功利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就得让他们觉得参加思想政治学习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能够为其自身带来效价。效价包含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到提高、行为得到众人的肯定等。当“90后”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的效价值得到提高时,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当然,为了保证“90后”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活动的动力能得以持续,就势必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达到他们的期望,满足他们的期望值。
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或者活动设计,就必须满足“90后”大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效价和期望值:
(一)具备民主、平等等“90后”大学生所追逐的现代元素
“90后”一代是成长于社会经济条件有较大改善的独生子女,集两代人之宠爱于一身,是家庭给予最多培养、给予最高期望的一代。时代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对人生表现出很大的自信,对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见。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都能自主决定,不愿家长过分干预。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调查的学生中,66%的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的【2】。面对这么一群早熟、自信、有独立主见的“90后”大学生群体,传统的灌输式或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不能为他们所接受。
因此,针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必须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改善。在这新的教育载体中,“90后”大学生的见解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即使他们的见解不成熟、甚至不正确,也很难以传统家长式“命令”的形式让他们转变,只能通过他们本身的感悟,并在平等气氛中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因此,民主、平等是对新载体的基本要求。
(二)能满足“90后”大学生个体对个性追求的要求
“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关怀和亲人的呵护下,他们追求个性,思想奔放不受约束,敢于大胆提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而不同个性的“90后”大学生个体对同一载体的效价并不相同,对同一目标实现的期望值也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对入党敏感性强,有的对自身运用能力的敏感性强,有的对社会交际敏感性强。这样,他们对教育载体的选择中,有的可能倾向于阅读励志书籍;有的可能倾向于听听讲座;有的倾向于到社会中去历练;还有的则可能倾向于在自己所喜欢的社团、协会中发挥专长。
因此,丰富多彩、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是“90后”大学生教育载体的最起码要求。
(三)能满足“90后”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要求
功利性强,追求现实化,已成为对“90后”大学生众所公认的一个特征。而对于从娘胎中就被教化要学会竞争,并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的“90后”一代,他们急于提升自身的交际、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一些他们认为无助于提高其能力的公共必修课(其中包含“两课”),他们是能逃就逃。表现在上《思想品德修养》等“两课”时,就有学生经常请假或者旷课,仅仅为的是去参加某一社团、协会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他们认为参加那样的活动,远比在教室中听课受益更高,能力也能获得更大的提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满足“90后”大学生提升能力的要求。
(四)参与的可触性与效价的可期性(www.daowen.com)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每一位学生。因此,必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够易被“90后”大学生接触到,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必须丰富多样。此外,还要求我们的教育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个人意愿和特性,避免僵硬的规则,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为保证“90后”大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参与教育的载体活动,应对教育载体活动计划进行量化,并让“90后”大学生明白这些量化的载体活动计划,是通过自身努力确实能够得以实现的,从而避免出现他们参与活动后,因目标迷茫就退出计划的现象。
三、期望理论视野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根据期望理论,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传统的照本宣科、强灌硬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90后”大学生的效价性明显过低,对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感悟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挖掘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一)根据“90后”大学生个体对教育载体的效价值的认定,具有差异性地科学设置教育新载体
“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在对待同一外部刺激的时候,由于自身习惯和理解上的差别,对刺激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如在对待同一奖励时,一贯表现优秀的学生表现平淡,不会作出太大反应;而学习差的学生却会因此而感觉兴奋不已,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高。一个对学校评奖、评优不太在乎的学生,学校的评奖、评优对其就没有多大的效价值。所以,在进行激励时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身环境,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努力做到在判别是非时因事而定,在进行激励时因人而异。
因此,依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载体的设计,要尽量涵盖“90后”大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并具有差异性地灵活设置,以满足不同的偏好与选择。
(二)应赋予大学生社团、协会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大学生社团、协会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功能。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我们完全可以让多才多艺的“90后”大学生,在这个发挥才艺和特长的平台上,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且,高校大学生社团、协会对学生的覆盖具有面上的优势,每个高校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协会,活跃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参与学生社团、协会的经历。许多大学生在社团、协会事务,与正常的课程学习之间出现时间冲突时,往往选择的是后者。可见,大学生社团、协会覆盖面大、聚心力强,是个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诱惑力之所以巨大,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看重社团的效价性。他们认为通过加入学生社团,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得到发展,个人的交流、组织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等等,而且学生社团、协会的宽松、活泼、平等相处的氛围,使得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尊重。许多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也确实获得了期望中的效价。但是,由于学生社团名目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加入社团之后,发现与其原先的期望值不吻合,通过学生社团并无法实现他们的原先认定的目标,于是在参加一段时间之后(主要为大一下学期),就对其所参加的社团纷纷疏远了。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社团、协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并不充分。学生社团、协会往往挂靠于校团委之下,而校团委又只安排个别教师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由于学生社团数量繁多,仅靠个别的团委教师管理和指导,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功效,致使大部分学生社团放任发展。这样不仅学生社团、协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还因无法达到学生参与的期望值,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占领学生社团、协会这一块教育阵地。首先,要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社团、协会合理设置和调整,尤其要注重学术型、服务性社团、协会的培养;其次,要对每一个学生社团、协会可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第三,每个社团和协会都应设置指导教师(可专可兼),对学生社团和协会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应始终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
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相对沉闷的课堂学习相比,好动、好奇心强,又渴望提高个人实践能力的“90后”大学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90后”大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他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继续倡导“90后”大学生参与到寒、暑期的社会实践当中去;其次,要积极倡导团日活动,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举办;第三,要倡导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多安排社会实践环节。这样的安排,会使“90后”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情绪引导下,积极参与,并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目的。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线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膨胀时代,对网络的依赖度非常高。他们不仅从网络上获取知识信息,还利用网络与人交流等,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其中,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受“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大学生,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2】。
因此,我们在做好“90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务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探讨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创更多为“90后”所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工作途径和渠道,在内容上让他们乐于接受,在方式上贴近他们的生活,以致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需要大力开辟网络阵地,并以QQ群、博客、飞信等形式,作为与“90后”大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个专门的网页,如设置形势教育、校园生活、心理健康、科技创新、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栏目,并在内容上集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为吸引“90后”大学生经常关注这个网站,还应当把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信息公布在网页上。同时,还必须关注学校网络论坛的信息,经常在论坛上张贴一些“9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正面事迹、故事等,并对论坛中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正确疏导。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满足“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对他们起内在的激励作用,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期望理论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51-155.
[2][3]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3).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