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解读:自然内生与人工培育的结合

市场解读:自然内生与人工培育的结合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重新解读市场:既可以“自然内生”也可以“人工培育”3﹒3﹒1市场的自然内生:一般性描述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3﹒3 重新解读市场:既可以“自然内生”也可以“人工培育”

3﹒3﹒1 市场的自然内生:一般性描述

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从既有的市场发展过程来看,它既可以自然内生,也可以人工培育。市场的自然内生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分工是产生市场交换的物质条件。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剩余产品的产生,在原始公社边界上出现了最初偶然的和个别的产品交换,市场也开始萌芽。当偶然的、个别的和少量的产品交换发展成为经常的、普遍的、大量的并且有相对固定地点的交换活动时,市场便逐渐形成了。而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便逐步冲破了自然经济、封建国家管制经济的重重阻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当代社会,市场已成为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第二,市场的运行受其客观规律的支配和调节,这种客观规律就是市场机制,它包括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两个基本内容。对市场机制的深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它奠定了西方市场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市场(即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行,使各种经济因素达到平衡状况。因而,他主张不要对市场进行强制性干预,应由市场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和发展,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固有缺陷和矛盾日益显露,周期性经济危机便是其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问题引起西方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凯恩斯理论在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听任市场自发地调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只能得到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必然会产生失业,这是由于市场自发调节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关于市场自发调节的优越性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的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调节社会复杂经济活动,维持经济秩序的基本力量。市场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维持着社会的经济秩序。但市场有时会存在缺陷和失灵,这就需要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相互配合,从而保证市场正常有效地运行。综上所述,无论西方市场理论如何发展,始终不变的是认为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政府的干预不是对市场和市场规律的否定,而是完善。(www.daowen.com)

3﹒3﹒2 市场的“人工培育”是解决发展性瓶颈的有效途径

市场的“人工培育”并不是指政府或其他什么组织代替市场的运行或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主要是指主动地进行体制和制度建设,因为市场的发育和成熟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等。要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市场良性运转,就要建设各种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体制和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制度的基础设施和架构,而且还包括市场体系间的结构性机制以及宏观层次的制度运行机制。

体制建设和市场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渐进的历史进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转轨中,体制建设和市场培育需要政府发挥更多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转轨中,经济改革的优越性在于我国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体制和市场建设,实现制度上的赶超,避免长期盲目发展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只有在一些基本的制度、体制完善之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把体制建设和市场培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有计划的推进,这不仅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政府主导经济转轨模式优越性的最终体现。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而且也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和机制不健全而形成的市场缺陷。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依赖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缺陷;市场残缺是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表现,即由于市场发育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而形成的市场缺陷。这种转轨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残缺仅仅像发达国家那样依赖政府被动地弥补市场缺陷是不行的,这种发展性瓶颈的关键在于市场发展滞后,制度不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解决转轨经济中市场残缺问题的要害在于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参与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主动地建立市场和培育制度,从而为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和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