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长期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还涉及深层制度根源

我国长期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还涉及深层制度根源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6小结我国长期融资的困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还有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仍占很大的比重,例如在2001年,这一比重曾达到71﹒55%。间接融资制度陷入困境以后,国家又进一步尝试直接融资制度。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76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我国长期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还涉及深层制度根源

2﹒6 小结

我国长期融资的困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还有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体制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变革,例如拨改贷、投资包干、实行招投标制以及成立国家投资公司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但始终没有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格局。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仍占很大的比重,例如在2001年,这一比重曾达到71﹒55%。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投资主体应该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各类经济主体。而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投资主体由于产权模糊,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真正的经济利益主体,所以导致了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不明晰,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使产权对投资活动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

投资主体的缺失造成了无人对投资项目的筹资、建设、经营、偿债和取得资本回报等过程的全面负责。政府针对这种无人负责的状况加强行政干预的做法又造成了行政审批代替科学决策,审批手续繁杂,投资过程透明度低,无法实现控制总量和优化结构的目的等不利后果。不仅如此,直接的行政干预侵害了企业决策的自主权,造成了国有企业长期的低效益。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弊端突出地表现在投资效益低下,投资结构失调,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修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投资体制的产权制度缺陷是我国长期融资困境形成的制度根源。投资效率低下和收益不高,使主要依赖于国有金融体制提供资金的融资机制由于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或根本无法收回而运行不畅。不良资产的积累使金融风险不断地集中到国有金融制度,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投资体制的良性运转。

从理论上讲,融资工具的选择要受到不同时期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我国经济改革开始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财政收入由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占整个国民收入分配30%以上下降到1996年以后的10%左右,1997年以后经历了连续8年的回升,2004年接近30%。在改革初期,迅速筹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本以满足国家的需要,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国有金融制度成为与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相适应的融资工具,国有银行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经济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金融资源可以按国家的需要进行配置。国有银行规模的扩张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国有银行体系的规模扩张同时伴随着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从而使其陷入了经营的困境,潜在危机的不断积累和化解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是国有银行制度整体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意图是确定一种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政策性资金的金融制度安排。但是,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成本随着双重效用及矛盾的不断激化而持续上升,其经营陷入困境,无法满足长期融资的需求。间接融资制度陷入困境以后,国家又进一步尝试直接融资制度。可是,中国资本市场从产生那一刻起就存在着先天的功能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融资的困境。我国融资体制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和发展,但始终没有有效摆脱长期融资的困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长期资金的支持,需要一种重新配置“国家信用”的崭新金融安排。

【注释】

(1)原因在于国有产权的内部因素,即以国家效用函数代替企业效用函数将使国家支付极高的信息成本,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企业效用函数的被替代也意味着低效问题普遍凸现。这种经济低效率最终会影响国家对租金最大化的追求,于是出现了国家的退让。

(2)范一飞:《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分析》,2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48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49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5)同上,62页。

(6)居民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除现金和储蓄以外,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债券。(www.daowen.com)

(7)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63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8)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主页上的数据。如无特别说明,下面准备金率的数据均引自此。

(9)T﹒赫尔曼,K﹒穆尔多克和J﹒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79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0)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11)张杰:《中国经济成长的经济分析》,15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76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赵海均:《破解中国经济之谜》,219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4)参见张杰著:《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之谜》,载《经济研究》,2003(1)。

(15)资料来源于三大政策性银行网站。

(16)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13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张曙光等:《疏通传导渠道,改善金融机构——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载《管理世界》,2001(2),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