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融资体制发展历程:三个阶段的总结

中国融资体制发展历程:三个阶段的总结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小结通过考察中国融资体制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融资体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4年以前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的阶段;1984—1993年以银行为主、财政为辅的阶段;1994年至今形成的以银行为主体、资本市场和财政为补充的三元重叠结构。巴曙松:《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政策、难点、趋势》,载《中国改革论坛》,2004,第15页。参见赵晓、巴曙松、钟伟、高辉青著:《中国财政危机:预言?危言?》,载“和讯网”,2002年5月8日。

中国融资体制发展历程:三个阶段的总结

1﹒5 小结

通过考察中国融资体制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融资体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4年以前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的阶段;1984—1993年以银行为主、财政为辅的阶段;1994年至今形成的以银行为主体、资本市场和财政为补充的三元重叠结构。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融资体制中的间接融资制度,发现长期以来一直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资金支持的国有银行制度由于其金融支持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其长期融资功能的发挥。政策性银行也由于其潜在的巨额信贷资产风险而陷入长期融资的困境。在间接融资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时,我国的直接融资制度——资本市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资本市场作为国家财政、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一种妥协性制度安排,其效率损失所形成的长期融资缺陷最终也使直接融资制度陷入了困境。这种在我国融资体制内部形成的三元重叠结构内生出一种在财政、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渗透与转化的机制。风险的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风险的“恶性循环”,造成我国长期融资的“短板效应”,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对长期资金的需求。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长期资金瓶颈问题就要深化我国融资体制的改革,寻求解决三元重叠结构困境的有效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制度安排。

【注释】

(1)汤小青:《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财政政策环境和制度因素》,载《金融研究》,2002(11),第4页。

(2)周茂清:《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势在必行》,载《经济参考报》,2002‐09‐27。

(3)Johanna Melka,Weihong Xu:《银行不良资产: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国研网“金融中国”。

(4)《关注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绩效差异》,国研网“金融中国”。

(5)巴曙松:《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政策、难点、趋势》,载《中国改革论坛》,2004(7),第15页。

(6)《中国离金融危机有多远》,国研网“金融中国”。(www.daowen.com)

(7)http://www.torontoservice.com﹒

(8)王兰军、张合金:《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载《财经研究》,2001(5),第20页。

(9)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黄明:《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载《国际贸易论坛》,2004(8),第8页。

(11)参见赵晓、巴曙松、钟伟、高辉青著:《中国财政危机:预言?危言?》,载“和讯网”,2002年5月8日。

(12)参见赵海均著:《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第八章,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3)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1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14)同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