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改革发展:现实环境与长期融资困境

中国改革发展:现实环境与长期融资困境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篇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环境与长期融资困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阶段。本篇试图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环境进行刻画,并揭示长期融资困境的形成机理和基本内容。第一章讨论中国长期融资困境形成的根源;第二章解释既有的金融体系之所以对长期融资困境无能为力的原因;第三章尝试性地讨论走出长期融资困境的金融选择。

中国改革发展:现实环境与长期融资困境

■第一篇 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环境与长期融资困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阶段。在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以及与市场运行相配套的各项制度都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特别是,面对人口多、资源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基本国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十分严重,结构矛盾和体制缺损相当突出。

具体而言,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且严重失衡。从总体上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扭曲,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三农问题”及其就业问题急需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一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经济结构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从2004年起,我国煤电油运等紧张的矛盾日益突显,重要资源对经济的约束不断增强,这种状况正是当前突出矛盾——结构发展不平衡及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具体反映和直接后果。

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和监管不力;在金融领域银行机构不良资产的包袱沉重,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股票市场剧烈波动,投机性和短期性行为等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从总体上看,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落后和制度缺损。市场落后使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调节作用,制度缺损使宏观调控缺乏政策执行的基础和有效的调控手段。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难以协调高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www.daowen.com)

金融制度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不是高效率和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看经济的发展是否与金融体制和融资方式的发展相互协调。正因如此,能否建设一个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就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能否稳健发展的关键。需要提醒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要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制度变迁成本。中国显然不能再走西方国家自发演进的老路,因为我们没有市场机制自由进化、重新发育的时间,也没有财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进成本。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自觉主动地培育市场,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际上,若从金融角度看,以上问题的实质是金融机制没有发挥资源调节的基础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因此,寻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新金融制度框架,不仅是解除经济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中国未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篇试图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环境进行刻画,并揭示长期融资困境的形成机理和基本内容。第一章讨论中国长期融资困境形成的根源;第二章解释既有的金融体系之所以对长期融资困境无能为力的原因;第三章尝试性地讨论走出长期融资困境的金融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