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事物执著专心的探究成果

事物执著专心的探究成果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不满足于受人指使地简单做事,往往把人生追求与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全面深入、专心致志地探究工作的奥秘、追寻其规律。再次,清心寡欲,研究专一,体现了成事的两个方面。二是必须深入探究与事物有关的各个细枝末节。

事物执著专心的探究成果

第三节 探究事物执著专心

探究事物时的执著专心是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又一突出特征。他们不满足于受人指使地简单做事,往往把人生追求与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全面深入、专心致志地探究工作的奥秘、追寻其规律。

一、追求目标高远

每个人做事总有一种理想设计——行成于思。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目标设计的高低、大小、远近,是高素质人才与普通人的重要差异。前者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愿把工作当事业,大胆探索,勇往直前,不随声附和、滥竽充数,不满足历史与现状,以自己的非凡努力,将其做到极致,在相关领域社会增添优质盈余。

高远目标既是理想、志向,更是行动的纲领。在人生历程上,确立合适的目标决定着人们成功与否,而目标的高低直接导致成功的大小。马克思致力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孙中山立志中华民族民主建设、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素质人才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不断保持惊人的毅力,依托的正是他们心中确定的高远目标。

理想、志向好比一粒种子,它要靠生活实践的雨露阳光促进生长。这依赖脚踏实地、行胜于言。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用理想和行动共同托起的。雷锋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放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并从自己一点一滴的生活开始不懈实践。李素丽追求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并在时时刻刻的售票实践中努力不止。北大原校长蔡元培清华原校长梅贻琦分别选择做好北大、清华教育这件事,绝非突发奇想。前者是从国内外大学比较、自己深入思考和北大特有的环境条件出发综合选择并不断实践的;后者是从清华多任校长失败的经历、学校师生真诚愿望和自身探索、民族修养中逐步确立并不断实践的。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更要鼓励和培养他们深入扎实的现实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坚定走向目标。

二、清心寡欲,研究专一

清心寡欲,指心境清纯、不染杂念,节制欲望,精情宁静。清心寡欲与利欲熏心相对立。前者有益目标清晰、做事专一深入,有利形成强大的突击力;后者追求芜杂、目标模糊,容易分散注意力。清心寡欲与追名逐利时常成为高、低素质人才的重要分水岭。有报道评价,巴金老人那颗透明、至纯、至美的心灵是其追求事业辉煌和提升崇高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清心寡欲,研究专一,是实现人的能量集中浓缩的有效途径。凡无所不求的人,必难有大获。崇高远大的目标,需付出极大的能耗才有望达到。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能量实现崇高远大的目标,可靠的办法就是将它集中于一点,不让它分散作无谓损耗。爱因斯坦普朗克60岁生日演讲中说:“那些仅把科学探索作为寻求智力快感、特殊娱乐、满足个人雄心壮志的人和纯粹为了功利的人,是注定要被天使逐出科学神殿的……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18]留在神殿里的人把对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探索视为自己的崇高使命,甘愿为此贡献毕生。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强调:“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气度,没有越凡脱俗的冷静,就只能永远与科学无缘。”[19]

其次,清心寡欲,研究专一是成就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变幻莫测、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人们渴望、追逐、企求……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拥挤前行,极易被喧嚣的社会冲昏头脑,而变得浅显浮躁,以致丢掉人生的高远目标。高素质优秀人才却能自觉摆脱世俗干扰,洗却铅华,潜入生活底层,持真静心做事。邓稼先先生受命去做“中国的大爆竹”时,对夫人说:“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20]正是靠着这种舍弃一切的精神,才做出了令世界震惊的伟大事业。一个人要真正把事做好,必须动机纯正,物我两忘,撇开一切私心杂念,用全部的心血智慧专攻。那种利欲熏心、投机钻营,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就想获利的人,决不会有大的成功。

再次,清心寡欲,研究专一,体现了成事的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彻底放弃与做事无关的一切诱惑。二是必须深入探究与事物有关的各个细枝末节。钱钟书先生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首先是放弃,放弃与自身追求相悖或无关的琐事。20世纪80年代,钱老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竭诚的邀请,理由是:“你们的研究生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围城》电视剧万余元稿酬,钱老执意不收。谢绝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一句“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充分展现了一位高素质老人的崇高风范。其次是追求,将真正的追求最大化。钱老学问做到了令人惊奇的程度。20世纪70年代末钱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位汉学家这样描述他: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提到一位美国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又用拉丁文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21](www.daowen.com)

三、坚定自信,追根究源

坚定自信,追根究源,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可贵态度,而且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品质,高素质优秀人才就是靠这种态度和品质超越他人的。

首先,坚定自信,追根究源,是实现成功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追问与对其间关系的坚定探索,是因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客观上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最终造就他超越时代创立了“相对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始终坚信革命的胜利并满怀信心地坚持探索革命途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等著名论断不仅体现出他的坚定自信,也充分展示了他追根究源的能力。居里夫人研究镭获得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她说:“你知道,我不能解释的那种辐射,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元素产生的……这种元素一定存在,只要去找出来就行了!我们确信它存在!我们对一些物理学家谈过,他们都以为是试验的错误,并且劝我们谨慎。但是我深信我没有弄错!”[22]

其次,坚定自信,追根究源,是认识深化、实现突破的基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失去坚定自信,很难揭示事物本源。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说过:新中国建立已经50多年了,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科学界缺乏自信心。1998年一位中科院老院士讲了他亲历的一件事:60年代有个叫约瑟福生(音译)的美国人,因发现后来被命名为“约瑟福生效应”获得诺贝尔奖。发现那个效应时他还是一名研究生。在约瑟福生发现那个现象的前两年,我国一位研究人员就观察到了,但他当初怀疑自己的实验搞错了,然后请教了一些人,结果都认为可能是实验没做好。而那个约瑟福生作为美国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非常自信。他看到那种现象时,第一反应是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即首先肯定;然后找到老师排除出错的可能。我们的人恰恰相反,首先肯定是错了,然后设法证明它是对的。这就很难啦。如果自己不相信它是对的,到哪里能找到正确答案呢?因缺乏自信,我们的人放弃了,一个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机会也就丧失了。可见,信心常常是人们获得突破的重要条件。[23]杨振宁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时郑重宣布:获此大奖,为建立和增强中国人科学探索的自信,远比获奖本身重要得多。

四、顽强执著,锲而不舍

人们时常仰慕高素质优秀人才事业成功和人生辉煌,其实这只看到了他们的奋斗结果。在他们成功与辉煌的背后,是异常艰辛的探索、锲而不舍的拼搏,以及决不退缩的执著。

中科院数学所杨乐教授说:“我们搞科研的,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而工作的。课题越难,价值越大……为了解决困难,我们常常要设计很多思路。在每一个思路面前,都有碰壁的可能。有时,表面看来简直就陷于绝境,再也无路可走了。不少人就是在这种时候败下阵来。但是,往往正是在这里面,包含着成功要素。只要你不怕碰壁,坚持到底,最后就可能绝处逢生!”[24]

顽强执著,锲而不舍,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向困难、挫折低头。它是人们拼搏精神与无畏勇气的反映。正是靠着这种精神,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各种艰难险阻和异常困境中取得骄人的成就。陈景润的执著拼搏精神早出了名。他说过:“研究就像爬山,许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是我常常去试九条十条路,然后比较哪一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25]有人对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做过统计,在他半生的奋斗过程中,9次失败,2次成功。由于第二次成功,他成为美国第16位总统(1861~1865年),并被美国人民誉为“与华盛顿齐名”的最伟大的总统。[26]

美国有个专家小组,先后跟踪50年,调查了世界上智力超前的2000人,其中有最成功的1000人和成果普通的1000人。结果发现,单从智力的角度看,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成功者意志坚强,毅力超人,对事业非常执著;相反,成果一般者,这方面明显不如前者。可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成功少不了万难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

素质教育应该培养每位学生在事业追求上的顽强执著,绝不放弃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