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统治江左的一百余年间,北方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主角是此前内迁的匈奴、羯、氐、羌和附塞的鲜卑族,史称“五胡乱华”。以这些民族为统治主体,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其中也有少数政权的统治者为汉族)。习惯上将这一时期北方出现的15个政权,加上责人在四川建立的成(成汉),统称为十六国。其中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故以前秦为界,十六国可分为前后两期。十六国的概况如下表:
公元304年,刘渊在并州建立汉政权,李雄在蜀地建立成政权,这是十六国中最早出现的两个国家。虽然西晋尚未灭亡,但十六国的历史已经开始。刘渊之子刘聪在位时(310—318),汉兵相继攻陷洛阳、长安,西晋灭亡。此时中原广大地区基本都在汉的控制之下。刘聪在其以并州为中心的主要统治区采取胡、汉分治之法。设左、右司隶,各领汉民20余万户,万户置一内史,又设单于左、右辅,各领匈奴等各族胡人10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刘聪本人以汉帝和大单于的双重身份兼统胡、汉。聪荒淫残暴,穷兵黩武,加上天灾饥馑,统治很不稳定。大将刘曜、石勒在外各主一方,隐现割据之势。刘聪死后,汉廷发生内乱。镇守长安的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曜为刘渊族子,因为有这一血缘关系,通常将汉与前赵视为同一政权。
刘曜在关中称帝不久,石勒也在华北称赵王,史称后赵。石勒世为羯人部落小帅,少时曾被西晋贵族掠卖为奴。永嘉之乱中起兵反晋,辗转归于刘渊属下。311年,在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歼灭晋军主力20余万,为汉国灭亡西晋立下大功。此后他虽名为汉将,实则自己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刘曜称帝后,他脱离前赵自树旗帜,并与刘曜多年争战。329年灭前赵,基本统一中原,与东晋隔淮水形成南北对峙,不久称帝。后赵沿用汉国的胡汉分治政策,而民族统治色彩尤重,以羯族为“国人”,禁称“胡”字,带胡字的器物皆予改名。石勒死后,其侄石虎杀勒子夺位。石虎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暴君,在位时穷奢极侈,赋役繁剧,刑法严苛,民族压迫严重。349年虎死,诸子争位,政局大乱。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乘乱夺得政权,利用民族对立情绪大杀羯人,死者20余万,其他民族高鼻多须者亦往往遭到滥杀,后赵亡。
在汉、后赵先后据有中原的同时,西北、华北北缘和东北各存在一支力量较强的割据势力,即汉人建立的前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和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前凉的奠基者是西晋凉州刺史张轨。他在中原动荡的情况下保境安民,其子张寔被晋愍帝封为西平公。西晋灭亡后,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朝年号,但实际上已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前凉据有河西走廊,并在西域设高昌郡(治今新疆吐鲁番)。虽多次击败前、后赵的进犯,但慑于其军事实力,仍不得不称臣纳贡。大批中原士人为躲避战乱逃奔前凉,汉魏传统制度、文化、典籍多赖此存及后世。代是日后北朝之一北魏的前身,故未被计入十六国之列。西晋灭亡前后,鲜卑拓跋部酋长猗卢拥众数十万,占有华北和漠南的交界地带,受晋封为代王,与汉、后赵对抗。338年,拓跋什翼犍正式建立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前燕的奠基者是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慕容鲜卑居于辽河流域,西晋时已从事定居农耕生活。永嘉之乱爆发后,很多中原百姓流向辽东,慕容廆得汉族士人辅佐,自称鲜卑大单于,并通使东晋,受其官爵。其子慕容皝于337年称燕王,史称前燕。后赵灭亡后,皝子慕容儁发兵击灭冉闵,进占华北,并进而称帝。此时氐族在关中建立了前秦,两国在北方形成东西对峙。
这段时间,成在巴蜀的统治相对比较稳定。李雄在位30年,战事稀少,政刑宽简,赋役轻省,百姓富实。雄死,宗室争位,国势削弱。雄从弟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前秦的出现一度结束了北方割据和混战的局面。氐族长期活动于关中,后赵以其酋长苻洪为流民都督,令率众徙于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后赵灭亡后,洪子苻健聚众重返关中,称大秦天王、大单于,继而称帝,史称前秦。357年健侄苻坚即位,前秦进入鼎盛时期。苻坚博学通经史,具有政治抱负和谋略。他擢用汉族士人王猛为相,任贤举能,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尊崇儒术,致使国力日强,超出北方其他政权。370年,前秦灭前燕,统一中原。373年,从东晋手中攻取巴蜀,占有成汉故地。376年,灭前凉,同年灭代。疆域之广,在十六国中居于首位。北方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时期。
十六国前期诸胡族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的汉化倾向,尤以汉、前燕、前秦为最。与此相联系,他们在治国方面也顺应魏晋以来潮流,尽可能获取汉族士族的合作。即使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石勒,也在军中专设“君子营”以处士大夫,即位后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并明令不得侮辱“衣冠华族”。苻坚在位时恢复“魏晋士籍”,承认士族的免役特权。不过另一方面,就各胡族的整体而言,尽管进化程度不一,但距与汉族的融合都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民族矛盾是各胡族政权统治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战乱当中,北方社会比较普遍地出现了一种坞壁组织,即地方豪强聚众自保形成的堡垒。通常以宗族、乡里关系为组织纽带,设于有险可守之地,坞主皆为大姓,其成员且守且耕,多者达四五千家,少者亦有数百家。另外还有流民结集形成的坞壁,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力量较强者为坞主。胡族统治者为维持在地方的统治,不得不按坞主实力大小授以高低不等的官职,坞壁也就成为各政权地方行政机构的治所。具有独立、割据色彩的坞壁广泛存在,是各政权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www.daowen.com)
前秦统一北方后,对东晋发起进攻,于379年攻占军事重镇襄阳。苻坚自以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唯东南一隅未平,计划亲统大军,一举攻灭东晋,完成统一。大部分大臣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东晋尚有一定实力,且是汉族正统所在,南伐未必稳操胜券。而本国平定北方为时不久,兵疲将倦,被征服各民族并非完全诚心归服,可能成为新的动乱因素,故不宜马上发动战争。但苻坚自恃强盛,不听劝阻,一意孤行。383年正式出兵,以弟苻融率兵25万先行,坚自统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为后继,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临行前为东晋皇帝及谢安、桓冲等大臣在长安修筑住宅,预备俘获后使之入居。十月,战于淝水,秦军大败。东晋兵少,所败者只是前秦的前锋部队,但秦军本无斗志,前锋既败,后军也竞相奔逃,一溃不可收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相践踏及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回。这场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遂以惨败告终。
由于北方民族关系复杂,前秦的统治外表强盛而基础不稳,淝水一败之后,在被征服民族纷纷起兵的情况下,竟然陷于瓦解。苻坚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对被征服民族的上层人物采取怀柔政策,保证了统一的顺利实现。但这些人一直异志未泯,先是鼓动苻坚冒险伐晋,战败后则乘乱自树旗帜。384年,前燕宗室慕容垂在华北重建燕政权,史称后燕,关东州郡相继被其占领。被前秦迁徙到关中的鲜卑人也在慕容泓、慕容冲率领下起兵,苻坚被迫撤出长安,不久被羌人首领姚苌擒杀。姚苌自称秦王,是为后秦。经过一番混战,在北方又形成了后燕、后秦东西对峙之局。此外周边地区还有一些政权,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右建立西秦,氐族将领吕光割据河西走廊建立后凉。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则于386年在代北重建代国,稍后改国号为魏,称魏王,这也就是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398年,拓跋珪称帝,由旧都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是即魏道武帝。
与后燕、后秦的对峙相联系,十六国后期的历史也一度在东、西两个区域形成各自的发展线索。在东方,迅速崛起的北魏对后燕构成了巨大威胁。395年,燕军出塞攻打北魏,大败于参合陂(今山西阳高境),死者数万。次年慕容垂亲征,也无功而还,垂病卒于军中。拓跋珪乘机率大军反攻,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包围燕都中山,燕主慕容宝突围逃奔前燕旧都龙城,河北州郡尽入北魏,后燕被分隔为两部分。僻处龙城的后燕朝廷内乱不断,至409年灭亡。大将冯跋夺得政权,仍用燕国号,史称北燕。后燕宗室慕容德则在慕容宝北逃后据山东地区自立,史称南燕。以后北燕亡于北魏,南燕则被东晋刘裕所击灭。
在西部,姚苌及其子姚兴在位时,后秦消灭了前秦余部,迫使西秦称臣,后凉归降,一度十分强盛。姚兴是十六国后期较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注意整顿吏治,减轻赋役、刑罚,使后秦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姚兴晚年,匈奴铁弗部酋长赫连勃勃叛秦独立,在陕北建立夏政权。勃勃凶暴嗜杀,建统万城为都(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义),蒸土夯筑,随筑随命人以铁锥刺之,入土一寸,即杀工匠一并筑入。在他的频繁袭扰下,后秦国势渐衰。姚兴死后,东晋刘裕发动北伐,攻入关中,后秦亡。刘裕急于篡晋,匆忙南返,赫连勃勃遂发兵南下,占领长安,大致据有后秦故地。
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局势也是变幻莫测。吕氏后凉建立不久,境内即出现若干支新的割据势力,南部有鲜卑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西部有匈奴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和汉族大姓李暠建立的西凉。在多面受敌的不利形势下,后凉最终不得不降附于后秦。此后其余三凉展开混战,北凉渐居优势,占据了前、后凉故都姑臧。414年,屡败于北凉的南凉被西秦偷袭灭亡。421年,北凉灭西凉。此时在关陇地区剩下夏、西秦、北凉三个政权。它们或是统治残暴,民心不附,或是版图狭小,力量薄弱,皆非据有华北、实力日隆的北魏的敌手,北方再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425年,赫连勃勃病死。次年,北魏相继攻克长安、统万,夏国疆域丢失大半,嗣君退往陇西。431年,夏主赫连定击灭力量更弱的西秦,掳其民欲渡黄河西走,遭到青海地区的鲜卑支裔吐谷浑袭击,赫连定被俘,夏亡。439年,在北魏军队围困下,北凉君主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至此,北方重归统一,十六国的历史也完全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