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晋政权的偏安之局-中国古代简史

东晋政权的偏安之局-中国古代简史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对北方诸民族纷纷称帝建号、混战不已的形势无能为力,只能固守半壁河山,维持偏安之局。与西晋相比,东晋宗室凋零,皇帝孑孑孤立于北南士族之间,主要只是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受到推戴。王敦之乱对东晋及以后南朝的历史有重要影响。对东晋朝廷而言,江南士族具有地主之谊和先期安定地方的功劳,但琅邪王氏等北方“侨姓”士族喧宾夺主,后来居上,掌握大权,引起了江南士族的不满,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东晋政权的偏安之局-中国古代简史

西晋灭亡后,宗室疏属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政权,都于建康(今南京),又立国百余年,是为东晋。东晋对北方诸民族纷纷称帝建号、混战不已的形势无能为力,只能固守半壁河山,维持偏安之局。一些南渡的北方士族高门相继支配了东晋朝政,相形之下皇权却趋于萎缩。在军事方面,东晋主要依赖南下流民组成的军队捍御江淮防线,最后其政权也被动乱中成长起来的军阀刘裕所篡夺。

西晋灭亡次年,即公元317年,出镇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被属下推戴称晋王,以是年为建武元年。次年,进而称帝,改元太兴,是为东晋元帝。在西晋末年的大动乱中,江东地区也为流民起义所波及,并且两次发生地方官的叛晋事件,但都被江南大族义兴周玘协助晋军弹压下去。以义兴周氏为代表的江南士族拥护晋朝统治,为稳定地方和东晋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司马睿出于宗室疏属,威望不足,江南士族对他一度持冷淡、观望态度。此时自北方南渡的一些士族高门竭力拥戴司马睿,经他们的示范和拉拢,江南士族的态度才转向合作,东晋因而得以顺利建立。与西晋相比,东晋宗室凋零,皇帝孑孑孤立于北南士族之间,主要只是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受到推戴。由于具有这样先天不足的弱点,东晋政权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君弱臣强的格局。

晋元帝司马睿即位之前,就与自己封国内的著名高门琅邪王氏深相结纳,至其称帝建号,亦以琅邪王氏翼戴之功为多。时王导在内任相,主持朝政,王敦(导之从兄、武帝婿)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故有王与(司)马,共天下11之谚。据载元帝即位时百官朝贺,诏命王导登御床共坐,导固辞乃止。后来元帝对王敦日渐嫌恶,引用刘隗、刁协等人以相抗衡。隗、协维护皇室威权,推行了一系列崇上抑下,约束士族势力的刻碎之政,引起士族高门的不满。永昌元年(322),王敦以声讨刘隗、刁协为名,发兵攻入建康,晋元帝忧愤而卒。敦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兼控内外。明帝太宁二年(324),敦病死,临终命部下再次进攻建康,被击败。王敦虽被定为叛逆,但琅邪王氏在朝中的地位基本未受影响,王导仍然担任宰相。

王敦之乱对东晋及以后南朝历史有重要影响。首先是开启了荆、扬之争的序幕。东晋南朝的经济和军事重心主要有两处,即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扬州是首都所在,自可号令全国,荆州则是上流屯兵之所,有居高控制下流之势,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称兵跋扈,无代不有12这种无代不有的荆州镇将称兵跋扈事件,即始于王敦。其次,使江南士族的政治势力受到了较大打击。对东晋朝廷而言,江南士族具有地主之谊和先期安定地方的功劳,但琅邪王氏等北方侨姓士族喧宾夺主,后来居上,掌握大权,引起了江南士族的不满,双方矛盾逐渐激化。起初曾三定江南的周玘企图发动政变对付侨人,未遂而卒。在王敦之乱中,侨姓士族对江南士族分化瓦解,令其互相残杀,致使江南势力最大的义兴周氏、吴兴沈氏两个家族均被诛灭。此后江南士族只能做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在政治上已无法与北方侨姓士族抗衡了。

太宁三年(325),晋明帝卒,6岁的成帝即位,出自侨姓士族高门颍川庾氏的外戚庾亮与王导共同辅政。时流民军帅苏峻因助平王敦之乱有功,任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屯兵淮南。庾亮惧其势盛,征峻入朝任职,企图因而夺其兵权。咸和二年(327),峻遂以诛亮为名,与另一流民帅祖约举兵反,次年攻陷建康,焚掠财物一空。叛乱平定后,庾亮引咎出镇荆楚,王导仍居中辅政。庾、王二人争权,矛盾渐深,荆、扬之争几乎又一次爆发。适逢二人相继去世,冲突暂时消弭。

东晋中期,权臣桓温当政。桓温为晋明帝婿,出自侨姓士族高门谯国桓氏,穆帝(344—361年在位)时代替庾氏家族镇荆州,率军攻灭割据蜀地的賨人政权成汉(初国号为成,后改为汉),声望大增。穆帝后期及哀帝(361—365年在位)、海西公(365—371在位)时,桓温发动了三次北伐,先后击败了氐族前秦、鲜卑族前燕的军队,一度进入关中,又曾收复洛阳。但他夙怀政治野心,企图借北伐提高并巩固个人声望,伺机代晋自立,而东晋朝廷为防范桓温篡位,也对其北伐行动多方掣肘。所以桓温的北伐每次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桓温晚年进位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身兼统荆、扬两镇,威权震主。太和六年(371),他强行废黜当时的皇帝海西公司马奕,改立会稽王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在位,屡受桓温逼迫,以至手诏谓温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13然而朝中执政的高门士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联合起来对桓温进行抵制、阻挠,致使其功败垂成。简文帝死,桓温尚在姑孰,大臣谢安、王坦之等迅速拥立太子,是为孝武帝。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桓温病重,策动晋廷为其加九锡之礼,谢、王等人托故一再拖延。不久桓温死去,司马氏的统治才转危为安。

桓温死后,陈郡谢氏的谢安主持朝政,他与坐镇荆州的桓温之弟桓冲协力合作,使东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并且在淝水之战中挫败了前秦的大举进攻(详下)。淝水战后,谢安因功高受猜忌去位,不久去世。孝武帝任用同母弟司马道子为相,企图重振皇权声威,排抑士族势力。各家高门士族的人才日趋凋零,其中太原王氏参政较多,但他们没有获得先前高门那种左右政局、举足重轻的地位,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士族专政的格局至此改变。

永嘉之乱以后百余年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南下。他们通常是按籍贯聚集在一起,节节迁移,形成为数众多的流民群。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大都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14即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对其进行登记、管理,任命其中的大族为长官。起初,侨州郡县只是寄治于南土州郡县,本身并无实土,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就设有侨置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10余郡、60余县。其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临时性,区别于土著居民用黄纸书写的黄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田租以外按户征收的绢、绵等物)和免役的优待。后来各地侨人的生活逐渐稳定,往往与土著百姓杂居错处,但两者户籍系统不一,负担相异,管理不便,也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因此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稳定下来后,就开始针对侨人推行土断政策,即将他们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黄籍,取消原来的优待,一体承担赋役。由于统一户籍的需要,撤销了一批侨州郡县,保留下来的也都获得了从南土州郡县中分割出来的一块实土。土断之举进行过多次,以哀帝兴宁二年(364)由桓温主持的一次较为彻底。当时宗室彭城王司马玄隐匿五户侨人,即被下狱治罪。(www.daowen.com)

侨寓的流民也是东晋政权用以抵御北方民族进犯的主要军事力量。他们经过战乱磨炼,往往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又有自己的首领、核心,这些人的地位大多通过宗族乡党的势力基础而获得。东晋政权将有战斗力和指挥核心的流民集团安置于江、淮之间,作为捍卫江南的屏障,同时对他们也有一定的疑忌、防范之心。晋元帝时,流民帅祖逖发动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但因上层统治集团内争,朝廷掣肘,终至无功而卒。王敦之乱爆发后,晋廷不得已动用流民武装协助平乱。事后因对流民帅苏峻处置失宜,引发了苏峻、祖约的叛乱,致使建康一度失陷,损失惨重。

东晋中期,形成了分据长江中下游、支撑朝廷的两个军事重镇,在中游为襄阳,在下游为京口(今江苏镇江)。它们都是流民集聚的地区,其武力也主要由流民武装构成。襄阳为荆州藩屏,京口则是建康门户。孝武帝时谢安当政,以其侄谢玄镇京口,募集京口、广陵(今江苏扬州)流民劲勇,加以训练,组成一支精兵,作战屡建奇功。因时称京口为北府,故这支军队被称为北府兵。太元八年(383),时已统一北方的氐族前秦政权发兵百万南侵,前锋25万进抵寿阳(今安徽寿县)。晋将谢石、谢玄率北府兵8万应敌,在寿阳以东的淝水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不仅挽救了东晋政权,也直接引发了前秦的崩溃。

淝水战后,东晋统治集团忙于内争,未能在北伐事业上有所进展。安帝隆安三年(399),因征发由奴婢放免为佃客者为兵,引起浙东社会骚动,五斗米道(道教的一支)教主孙恩聚众起事,众至数十万,以海岛为根据地,多次登陆攻破州县,杀戮官吏。桓温之子、坐镇荆州的桓玄趁乱起兵攻入建康,篡晋称帝。元兴三年(404),北府兵将领刘裕、刘毅、何无忌等在京口起兵,击败桓玄,拥晋安帝复位。此时自东晋建立以来先后当权的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几家高门士族均已衰败,朝廷大权渐为出身于次等士族的刘裕所控制。

刘裕是侨寓京口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家世虽属士族,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陷于贫寒。因在北府兵中累积战功,地位逐渐上升。平桓玄后,于义熙五年(409)率军北伐,攻灭慕容鲜卑建立的南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威望大增。此时孙恩已死,其妹夫卢循统余部浮海南下,占领了广州。义熙六年,卢循大举北上,屡破晋军,击斩何无忌,大败刘毅,分水、陆直逼建康。刘裕迅速从北伐前线赶回,扭转了局势,次年卢循兵败自杀。至此刘裕已完全成为独力再造东晋的权臣。义熙九年,又消灭割据巴蜀的谯纵。十二年,再度北伐,灭掉割据关中的羌人政权后秦。虽长安既得复失,而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尽入东晋版图,为祖逖、桓温诸人所未及。裕声望日隆,异己势力亦已诛锄殆尽。义熙十四年(418),进位相国,封宋公,加九锡。随后他杀死安帝,立恭帝,进爵宋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东晋共传11君,立国104年。

注 释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3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4〕《晋书·段灼传》、《刘毅传》。
5〕《晋书·何曾传》。
6〕《晋书·傅咸传》。
7〕载《文选》卷四九。
8〕《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
9〕《三国志·魏书·梁习传》。
10〕《晋书·江统传》。
11〕《晋书·王敦传》。
12〕《通典》卷一八三《州郡十三·古荆州·风俗》。
13〕《晋书·简文帝纪》。
14〕《隋书·食货志》。

东晋帝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