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特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人类文明的传播以及人类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活动的教育性,决定了这一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么教师职业有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鲜明的示范性
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为人之道,传授知识,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所以,“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
教师的职业特点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青少年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青少年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无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善于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充沛而易于激动;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教师的威信远胜于父母。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学生都在模仿,因为是向教师学来的,往往就理直气壮地做下去。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对青少年提出要求时,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都先做示范。特别是在例题讲解、实物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在音、体、美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
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谁也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总之,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独特的创新性
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但又不能千篇一律按固定程式办事,需要进行灵活地创新。教师劳动的创新性主要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的。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智力与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各不相同,他们在经历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成长、变化着。因此,对教师来说,也不可能有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固定工作模式,而是因人、因地、因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再者,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学也在检验和促进着教。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向作用,学生的积极思维会更加活跃教师的教学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复杂多变。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特点会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在复杂多变的情景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www.daowen.com)
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条件和教师水平,所用的方法也就有异。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能用,甚至无法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简单沿袭过去的或他人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还应根据新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上,同样也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教师要进行教学,首先要把教材内容领会、消化、融会贯通,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复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之所以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和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实际的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对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做出机敏的判断和灵巧的处理。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地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机灵敏捷地对事件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长期性和长效性
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育人周期长的规律决定的。不仅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从某一具体、局部的身心的发展变化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比如某一种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学生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就上。
另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教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劳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劳动的真正社会效益在学生工作之后才能得以发挥和检验,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效性的特点。人才培养长期性和长效性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让上课、作业和分数吞没学校和学生的一切领域,不要仅仅根据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更不要错误地认为有缺点、有毛病的学生就是不可救药的,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要使学生毕业时不只带走高分,更重要的是带走真才实学和创造精神,带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渴求知识的火种,并使它终身不息地燃烧下去。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克服不合理的短期行为。应当明白,教师真正自豪的是在他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后,见到了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并将精神财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时候。[1]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