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裕固族婚姻风俗-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甘肃裕固族婚姻风俗-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裕固族的婚姻风俗裕固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裕固族中除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之外,还有一夫多妻现象,但并不普遍。所以说,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姻形式是裕固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在裕固族地区,以前姑娘到15岁或17岁时就要举行戴头面仪式,意味着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而男子以15岁或17岁时为适婚年龄。而且东部地区裕固族的婚姻形态与西部裕固族的婚姻形态又有不同。

甘肃裕固族婚姻风俗-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四)裕固族的婚姻风俗

裕固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户之间不能通婚,同姓不同户可以结婚。传说这是裕固族古时由博格达汗和青格思汗定下来的规矩。

今日裕固族的婚姻,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是从远古杂婚、抢婚而慢慢演变过来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裕固族中除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之外,还有一夫多妻现象,但并不普遍。所以说,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姻形式是裕固族的基本婚姻制度。

裕固族有明确的婚姻禁忌观念和规定,例如:有配偶的人不能重婚;近系(同姓同户族)的人不能通婚;辈分不同的人也不能通婚;违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如果是同姓同户的通婚甚至要被赶出部落;如果现在发生此类行为,村民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事。

过去通婚要求门当户对,贫富之间的通婚一般很少,但是富裕户娶贫苦人家的姑娘为多,而贫苦人家的男子娶富裕户姑娘的极少。

除禁止同姓同户通婚之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1)严禁兄弟共妻或姊妹共夫。 (2)如果尚处于配偶的丧期内,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不能举行婚礼,以此表示对死者的悲哀之情,时间的长短要视生者对死者的感情而定。同样,父母去世后,在一定时间内也不能举行婚礼。 (3)在裕固族地区,以前姑娘到15岁或17岁时就要举行戴头面仪式,意味着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而男子以15岁或17岁时为适婚年龄。现在,不管男女,都结婚较晚,一般20岁到25岁,甚至还晚。结婚的男女,其年龄通常相近,男子大几岁,甚至大10岁也可以结婚。

裕固族的婚姻形态是非常有特色的,与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相比,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而且东部地区裕固族的婚姻形态与西部裕固族的婚姻形态又有不同。帐房戴头婚、勒系腰婚、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小女婿婚和养女婚等。

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在裕固族中,还存在一些古老的婚姻形态,主要有“帐篷戴头婚”(也叫“帐篷杆戴头婚”)和“系腰带”(也称“勒系腰”)等。有些地方还有“无儿娶媳”婚。这指的是,没有子女的富裕人家,为了占有劳动力,便买来穷人的女孩作“儿媳”借她招来男子,供其使唤。而且裕固人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风俗,这主要表现在当下婚礼仪式上新娘还沿袭传统,要戴头面等方面。

1.帐篷戴头婚(亦称“立帐篷杆子婚”)

这是解放以前裕固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婚姻形式。一般来说,当姑娘到了15岁或17岁时,无论是贫苦人家还是富裕人家,都要在自己的大帐篷旁边另立一个小白帐篷,并择吉日给姑娘举行戴头面仪式。

姑娘戴头面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和权利。他如果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就可以同居、可以生儿育女,不受任何非议。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能够居住在一起的,所生的子女称男子为姨父;感情较差或临时性的,所生子女称男子为叔父。有时帐篷戴头婚的妇女可能与一个男子白头偕老;有时也会因为与男子的感情不好而分手以后,又与其他男子同居;有时也存在有的男子遗弃女方的情况。但在同居期间,男子必须帮助女家劳动,否则会受到冷遇,不受女方父母欢迎,甚至不能继续维持原来的同居生活,而妇女却不受男子约束,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如果双方不能维持这一关系,分手时,男子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孩子跟着女方。

这一形态的婚姻方式实际上是女不嫁、男不娶,家庭中以女方为主的婚姻形式。

此外,这也是一种养女招女婿的方式,一般都是没有生育的夫妇,领养女儿后招婿。裕固族过去只领养女孩,领养男孩的极少。

2.“勒系腰婚”婚姻形态

这一婚姻形态仅存在于东部地区裕固族。它与“帐房戴头婚”婚姻形态较相似。这多为生育几胎均为女儿或家庭贫苦的人家的一种招婿方式。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如果没有男子来提亲,在举行成年礼的同时,就要举行“勒系腰”婚礼形式,具体仪式是:在帐篷旁边扎一顶白帐篷,择吉日请来亲戚、喇嘛、头人,先由两个已婚成年妇女给姑娘戴“头面”。头面一戴,标志着姑娘已经成人,有了社交的权利。头面戴好后,开始勒系腰,即将戴了头面的姑娘的腰带(俗称系腰)系在姑娘的腰上。勒系腰时会有一人在旁边高喊“某某某家的姑娘的系腰勒给某某家了”,以让人们知道。勒系腰婚不管其姑姑家和舅舅家的男孩子年龄有多大,是僧人还是未出家,有的甚至是两、三岁的小孩。如果姑姑或舅舅家没有尚未婚娶的儿子,那么就可以将腰带系给已经有了家室的姑表兄弟和舅表兄弟。如果姑姑和舅舅家都没有儿子,也可以系给别人家的儿子,但这属于下策了。

勒系腰婚仪式之后的第二天,姑娘从白帐篷内搬回与父母同住。从此,她就可以与其他男子自由交往。生下孩子后,必须姓被勒系腰家的姓。

一般来说,姑娘勒系腰之后,有三种生活方式:(一)姑娘长期在家,可以临时性地同不止一个男子同居。男子在同居期间,要帮女家干活。但这一关系一般不能维持很长时间。姑娘有了孩子后仍然住在娘家。待孩子长大后,她可以带着孩子继续跟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从父母处分得一部分财产,诸如帐篷、牲畜、草场、炊具等,带着孩子去过,当一辈子的“老姑娘”。(二)在与男子交往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感情较好的,就可以招赘上门,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父母有人赡养,那么几年后,她可以从娘家分得一些财产,自己单独生活。 (三)如果在交往的过程中,她与男子就必须给被勒系腰家一头牛或一匹马,“赎回”姑娘的腰带,方可与之结婚。

3.门当户对婚(有人称其为“正式婚姻”)

旧时,这种婚姻包括帐篷杆招婿,大多在有钱人家和有权人家举行,婚礼比较隆重,花费亦可观,但一般多属于父母包办婚姻。

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包办婚姻、童养媳等逐渐被裕固族人所抛弃,自由恋爱,领取合法结婚证受到重视。但是1958年的反封建运动和后来“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使裕固族的婚俗文化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与其有关的民族服装、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以及在裕固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唱“沙特”、“尤达觉克”等被禁止。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才慢慢地逐渐恢复传统的婚礼风俗。自由恋爱成为当今裕固族社会的择偶方式,在婚姻自主上,十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即使有少数是家庭父母包办和他人介绍,也是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实现的。

裕固族同其他草原游牧民族一样,特别重视婚礼,将其看做人生最大的喜事,都尽可能操办得隆重一些,当然隆重程度如何要由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从提亲到成婚的全部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程序。

1.提亲与定亲仪式

提亲和定亲是婚礼仪式的最初阶段,也是必经阶段。当男女青年相识、恋爱之后,由男方家请合适的人作介绍人,选吉日,带着哈达、两瓶酒、一包茶、两斤冰糖(或白砂糖)以及奶粉等礼物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只准备几条哈达是不够的,凡是女方重要的亲戚人人都必须有一份,即使人不在场也得给他留下。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男方父母带来的礼物。如果不同意,就会拒绝收礼物,这样男方再三恳求,直到答应。从提亲到订婚,快则两三个月或半年,慢者持续一年。

一般来说,男女青年和双方父母不能直接交涉婚事,所以必定有他们亲戚或介绍人(媒人)来完成。介绍人要选能说会道的人,也有由男方主要亲戚,如舅舅、叔叔等担任的。介绍人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商定婚约,并参加成婚仪式。如果日后男女之间发生纠纷时,也大多由他协调。他的报酬一般由男方承担,聘礼多的家族,其报酬也多。

提亲初步成功后,男方父母名正言顺地到姑娘家说亲,正式取得女方的同意,商议彩礼的数额和举行婚礼的事宜。

2.送彩礼

当男方提亲成功后,就要开始准备彩礼了。彩礼是指男方父母和亲戚付给女方的一定数量的礼物。彩礼常见于父系社会中,所以有时也可以视为女方家对丧失一个劳动力而男方将增加后裔的一种补偿。

裕固人十分重视婚前的订婚仪式。在男女双方的父母家正式会面,一般男方到女方家中去,而且一般都是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前往,介绍人在双方家长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介绍人往来于两家之间,将女方家长提出的条件转述给男方,同时把男方的意见反馈到女方家,多次协调,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还要协调订婚仪式中的各种事宜。(www.daowen.com)

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女方家宰牛羊,摆上酒席,接待主要客人,一般要花上千元。而男方家对女方家参加订婚仪式的亲属都赠送礼物。在某种意义上,彩礼具有象征性,表明双方家庭对于新缔结的关系的一种肯定和良好的祝愿,因而物质上馈赠往往是相互的,经常不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这也是当代社会新婚中常见的现象。但是,传统的聘礼还是要按女方家提出的条件和要求送上。裕固人订婚仪式上的彩礼,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给新娘及新娘家的礼物;(2)专为新娘父母及其舅舅准备的礼物;(3)为新娘其他亲戚准备的礼物。

当然除了所送的彩礼外,娘家都会给女儿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裕固人认为,嫁妆是娘家给女儿的一种财产形式,也是属于她自己应该从家中继承的财产部分。裕固族的嫁妆,以前主要是一套民族服装(包括头面)以及羊和牛、马等物。与彩礼不同的是,嫁妆不是女方给男方父母及亲属的,而是给新娘将要进入的新家的。当男女双方离异时,女方应将彩礼部分或全部退还给男方和他的亲属,但女子可以把嫁妆全部留给自己,任何人不能占有她的嫁妆。

在裕固族牧民的观念中,嫁妆的丰厚程度意味着女子身价的高低,是男婚女嫁的物质保证。裕固族人民与蒙古族藏族一样,将其视为新娘的实际价值,因而很多家庭为了抬高女儿的身价,要尽可能多地给一些金银等贵重物品,使女儿结婚后有自己的地位和经济权力。

3.娶亲

过去男方给女方如数送清所定礼物后,男女双方家庭就可以进入婚礼的准备阶段了。首先要由双方共同商量,请喇嘛为新郎新娘卜卦决定结婚日子。卜卦根据新郎新娘的年龄、属相进行。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男方父母或亲属要带着哈达、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子,裕固人叫“要日子”。这期间,男方设立新帐篷,准备迎亲。在居民点建新房;而在牧业点,搭起新帐篷,室内一般具备组合柜、电视机洗衣机等。

吉日选定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要选婚礼主持人、伴娘以及介绍人。同时,还要选几位能唱会说的人迎送客人、唱歌敬酒。最后,双方决定邀请参加婚礼的客人名单。女方的直系亲属,由男方去请,而且都要请到;男方的直系亲属,除女方去请外,男方也要去请。旧社会,有些富裕人家,不仅要请本部落的亲戚和客人,还要请邻近部落的头人、喇嘛及有名望的人。

当结婚日期、地点以及参加婚礼的人数和范围初步确定以后,就要开始通知所有参加婚礼的客人。有时专门派一两人,带上哈达,挨家挨户地去邀请。双方亲属必须在结婚前一两天或三天到达各自亲戚家里,宰牛宰羊,备酒、炸油馃、烤馍,并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

到送亲的头一天下午,客人们纷纷来到新娘家门口,主客之间寒暄一阵,便把客人让进大房,随后就端奶茶、油饼,为客人接风洗尘。亲友们带上哈达,酒等礼物到女方家祝贺。等客人们来齐,并按地位、年龄入席坐定之后,娘家主人给客人敬酒,婚礼即将开始。主人要用酥油奶茶、油馃子和手抓肉招待来宾。同时,由专门聘请的歌手开始唱歌,向上座依次敬酒。代表女方唱的是劝慰新娘之歌,而男方歌手唱的是向客人敬酒、致谢的歌。

(1)新娘戴头面仪式。戴头面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仪式,也是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戴头面是将一副头面(用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制成,宽约五寸,长约三尺)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发辫上,并把头发梳成三条辫子,左右辫由耳后垂直在胸前,一条在背后。旧社会,一般戴头面在女子15~17岁时,取其年龄的奇数。戴上头面后可以单独住在离家不远的小帐篷里。现在的婚礼仪式上,另立小帐篷的风俗已不见了。但是,新娘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进入厢房内稍休息后,才进入正式举行婚礼的帐篷或房屋内。自20世纪80年代后,传统婚俗才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如今的临时戴头面仪式,比过去简单多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程序而已。

(2)送亲仪式。结婚日娶亲时都讲究娶迎亲人数是单数去、双数来。过去都是父亲去娶亲,原因是家里要新增人口,人家要给男方一个人,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必须亲自迎亲。现在受周边汉族影响多是新郎亲自去。

女方出嫁,必须在日出前出发,日落赶到婆家。其意为姑娘就像早晨太阳,给新的家庭带来希望。

送亲时,娘家要有一个领队人,多为女方舅舅。男方在迎亲时,特带一些礼物送领路人,以免迎亲路上受到挑剔。

送亲时,新娘披上盖头,由伴娘扶上马背。新娘骑白马,据说白马代表大象,象征吉祥。然后,新娘的亲兄弟或表兄弟同骑在马背上,扶助新娘,由伴娘拉马缰,在众人的陪同下离开娘家。临行时,要唱送别歌,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3)迎亲仪式。娘家送亲那一天,男方要在中途迎亲。新郎家要派几个机灵敏捷的人及善跑的马,在迎亲路上选择一块好地方,铺上地毯,摆上羊肉(也有一整只羊的各部位或一只羊的胸叉肉和背子)以及哈达和酒迎候,裕固语叫“古孜额”,本地汉语也叫“打尖”。送亲队伍到来时,他们迎上去高声问候,并拉住领队人的马缰,请他们下马稍事休息。等他们下马坐下来之后,打开酒,先向天地鬼神及山神敬酒,而后为送亲队的领路人(一般为女方家舅舅和亲属)献哈达、敬酒敬食迎说下话,表示男方的一片诚心。然后,双方的人都要迅速上马驰骋,边歌边比试马的走手和骑手的敏捷,而且迎亲队伍要一定先于送亲队伍到达。

(4)踏帐风俗。解放前,送亲队伍来到离新娘帐篷几百米的地方,由女方谙熟送亲事宜的领队人,指定善骑2~6人(必须为双数),纵马奔到男方为新娘专设的小帐篷外,顺时针绕帐篷转三圈,并尽力使马接近帐篷,设法使其倒塌,以此奚落新郎家。此时,男方早有准备,派几名妇女在帐篷内边敲盆盘等物,边大声喊叫,让马受惊而不能靠近帐篷。现在已演变为娘家人骑马绕三圈时主人出来迎接的风俗。

(5)让客仪式。娘家送亲队伍来到新郎家时,由男方家与新郎同辈的一个青年,跪在地上,双手捧盘向客人敬上迎亲酒。这时新郎家小伙子们奋力抓住娘家所有来客的马缰,不论年龄大小,都得一律扶来宾下马,特别是对新娘的父母亲、舅舅十分客气,即使挨他们打也得忍受着直到将他们接入男方家客房。在迎接新娘家客人的时候,男方家所有的客人不分职位高低,都要出门迎接。此时,新娘不入大帐篷,须在小帐篷内背朝门向里跪坐,“待格其”(伴娘)和新娘的姐妹等陪同她吃喝。送亲的人到男方家,男方的亲属边敬酒、边用酥油奶茶手抓羊肉招待客人。送亲领头人则到男方的厨房去察看宴席的准备情况。然后,由歌手代表娘家诵说《阿斯嘎尔拉》,夸耀酒席的丰盛。

(6)“交新娘”仪式。新郎用方盘端上为新娘准备的绿色绸袍、头面、耳环、手镯及彩巾等物,由“待格其”为新娘洗梳打扮,正式为新娘戴上头面。代表新娘唱歌的人要唱《戴头面歌》:

…………

噢,不让父亲摸的不顺手的秀发,

噢,不让姐姐摸的丝绸般的头发,

噢,不让哥哥摸的乌黑的头发,

今天说要戴上头面出嫁了

…………

这时,姑娘和在场的人都要哭嫁。与此同时,出门举行给婆家交新娘仪式。新娘站在娘家队里,新郎站在男方队中,双方父母及舅舅等亲属站在人群中央。由新娘的舅舅代表娘家人给婆家交新娘,并说一些客气话:我们的姑娘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请婆家多多指教。再把嫁妆摆放在人群中央的大桌上,然后娘家人将姑娘交到婆婆手中。

(7)吃喜宴。仪式完备,众客人进入帐篷开始吃喜宴。原来牧区的喜宴一般以牛羊肉为主,现在的婚宴已经复杂多了,多为一桌8个凉菜、14个热菜,而且以牛、羊、鸡、鱼等肉菜为主。

宴席一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在宴席厅中站好,由男方家的歌手为宾客诵说最受人们尊崇的《沙特》(东部裕固语)、《尤达觉克》(西部裕固语),唱完以后,把干巴骨交给新郎,并祝愿他们生活美满幸福。新郎先将其挂到帐篷杆上,事后放到寺院或交给喇嘛。随后喜宴正式开始,席间家属和长辈为来宾敬酒;接着新郎新娘敬酒;期间穿插歌手们的欢唱,宾客们畅怀共饮,宴会进入高潮。

最后将汤端上桌,大家喝完后,来宾自觉散宴。娘家主要亲属留下,继续喝酒唱歌,直到大家都有些醉意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