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烦省:年代远近与史书篇幅关系的讨论

烦省:年代远近与史书篇幅关系的讨论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烦省第三十三本篇讨论年代的远近长短与史书篇幅的关系。然则自古论史之烦省者,咸以左氏为得,史公为次,孟坚为非。苟异于是,则无得而称。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于榛芜,言有阙书,伤于简略,斯则可矣。由斯而言,则史之烦省不中,衷也,不衷于一也。宣公已下亦六公,书日者四百三十二。

烦省:年代远近与史书篇幅关系的讨论

烦省 第三十三

【题解】本篇讨论年代的远近长短与史书篇幅的关系。史书的篇幅和年代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如年代越久远则记载越简略;而年代越近则记载越详实,篇幅越长,此即“略远详近”;再如司马迁叙三千年史事用五十万字,而班固载二百年史事却用八十万字,此即“班马优劣论”。刘氏认为,简略固然是撰史的基本原则,但不能“限世量篇”,即不能用年代的长短限定篇幅的大小,而应当看它是否“事有妄载”、“言有阙漏”,这才是“烦省”的真正要义。本篇实际也是在讨论史书的详略问题,这一问题在全书中多次提及,如《载文》云“拨浮华,采真实”,《叙事》云“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书事》云“简而且赅,疏而不漏”等,都在探讨史书的详略问题。这些篇章结合起来阅读,才不至于失之偏颇。

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辨者久矣。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又张世伟著《班马优劣论》,云:“迁叙三千年事,五十万言;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八十万言。是班不如马也。”然则自古论史之烦省者,咸以左氏为得,史公为次,孟坚为非。自魏、晋已还,年祚转促,而为其国史,亦不减班《书》。此则后来逾烦,其失弥甚者矣。◎浦云:首提后史益烦为论案,乃先举干、张两议,以启辨端。

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浦云:揭“势”字是篇的。◎纪云:通人之论。辄求其本意,略而论之。◎浦云:此下对两议分辨。

何者?当春秋之时,诸侯力争,各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其有吉凶大事,见知于他国者,或因假道而方闻,或以通盟而始赴。苟异于是,则无得而称。鲁史所书,实用此道。至如秦、燕之据有西北,楚、越之大启东南,地僻界于诸戎,人罕通于上国。故载其行事,多有阙如。且其书自宣、成以前,三纪而成一卷;至昭、襄已下,[1]数年而占一篇。是知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2]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黄叔琳:允为定论。近人犹以左氏定、哀间传伤于繁冗,适为识者嗤耳。◎浦云:此节两层,言左之约,左之势也。况左亦有不能约之时,干之言岂定论乎!

及汉氏之有天下也,普天率土,无思不服。[3]会计之吏,岁奏于阙廷;輶轩之使,月驰于郡国。[4]作者居府于京兆,征事于四方。用使夷夏必闻,远近无隔。故汉氏之史,所以倍增于《春秋》也。◎浦云:此节言班有不得不烦之势,张乃以为不如马,亦岂得为定论乎!

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5]所以又广于《前汉》也。◎浦云:由班而推《后汉》之烦,又其势有必然者。但今范史短于班史,此盖举华、谢诸本而言,篇尾云华、谢所编,烦于班、马是也。

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是以谢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吴;陈寿偏委悉也。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6]如宋、齐受命,梁、陈握纪;或地比《禹贡》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采访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咸露。此小国之史,所以不减于大邦也。◎浦云:更由汉而推之偏近之史,其烦又各因其势也。●已上皆循序推出。◎纪云:推阐分明。

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于榛芜,言有阙书,伤于简略,斯则可矣。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则不然。◎浦云:数语一篇筋骨,论当否,不论多少,洵笃论也。且必谓丘明为省也,若介葛辨牺于牛鸣,叔孙志梦于天压,楚人教晋以拔旆,[7]城者讴华以弃甲。此而毕书,岂得谓之省邪?且必谓《汉书》为烦也,若武帝乞浆于柏父,[8]陈平献计于天山长沙戏舞以请地,杨仆怙宠而移关。此而不录,岂得谓之烦邪?由斯而言,则史之烦省不中,衷也,不衷于一也。从可知矣。◎浦云:此节更就干、张所论之二书,搜讨其义,言彼所谓烦省之说,并亦未确也。

又古今有殊,浇淳不等。帝尧则天称大,《书》惟一篇;周武观兵孟津,言成三誓;伏羲止画八卦,文王加以《系辞》。俱为大圣,行事若一,其丰俭不类,悬隔如斯。必以古方今,持彼喻此,如蚩尤黄帝交战阪泉,施于春秋,则城濮、鄢陵之事也。[14]有穷篡夏,少康中兴,施于两汉,则王莽、光武之事也。夫差既灭,句践霸世,施于东晋,则桓玄、宋祖之事也。[15]张仪、马错为秦开蜀,施于三国,则邓艾、钟会之事也。[16]而往之所载,其简如彼;后之所书,其审如此。若使同后来于往世,限一概以成书,将恐学者必诟其疏遗,尤其率略者矣。而议者苟嗤沈、萧之所记,《宋书》、《南齐书》。事倍于孙、习;皆有《晋史》。华、谢之所编,皆《后汉书》。语烦于班、马,不亦谬乎!

故曰:论史之烦省者,但当求其事有妄载,言有阙书,斯则可矣。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则不然,其斯之谓也。◎浦云:后节更从烦一边指证出与简并胜之义,能令“势”字身分愈高,而文情亦兴会翔舞。

【注释】

[1]昭、襄:纪《评》云:“二字倒书。”鲁昭公、鲁襄公在位次序是襄公在前,昭公在后。

[2]原注:杜预《释例》云:文公已上六公,书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已下亦六公,书日者四百三十二。计年数略同,而日数加倍,此亦久远遗落,不与近同也。是则传者注书已先觉之矣。

[3]无思不服:人心没有不顺服的。

[4]会计:古代州郡长官于每年年终要派计吏一人进京向朝廷汇报政务,城上计。輶轩之使:使臣。輶轩,使臣所乘坐的轻车。

[5]中兴之史:《通释》注云:“即《后汉书》也。”张《笺注》云:“(浦说)误。范(晔)书合彪《志》,亦不‘广于前汉’。刘氏盖谓《东观汉记》等十数家书言也。”

[6]巴、梁语详于二国:意谓《三国志》对蜀国史事的记载详于魏、吴二国。浦起龙《史通通释》云:“《蜀志》最短,何以云然?恐兼寿所撰《益部耆旧传》而言。”

[7]介葛辨牺于牛鸣:见《言语篇》“介葛之闻牛”注。

[8]叔孙志梦于天压:春秋鲁国贵族叔孙豹避难时,在庚宗和一妇人同住。后去齐国,梦见天压着自己而不得挣扎,幸亏梦境中有一个长得象牛的人帮助他。叔孙豹后来返回鲁国,位居公卿,庚宗妇人带领儿子来相会,正是叔孙豹当年梦见的人。叔孙豹称他为“牛”,并让他主持家政,后牛乱其室。见《左传》昭公四年。

[9]楚人教晋以拔旆:春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而逃,有战车陷在坑里不能走,楚国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以拔出陷坑。走不多远,马又盘旋不前,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车前的大旗,扔掉车轭,这样才逃了出去,晋军回过头来说:“我们不像大国的人经常逃跑,很有经验。”见《左传》宣公十二年。(www.daowen.com)

[10]城者讴华以弃甲:见《言语篇》“皤腹弃甲”注。

[11]武帝乞浆于柏父:《汉武故事》上说,汉武帝微服私行,夜至柏谷,宿于旅店,因从乞浆。主人翁说:“无浆,只有便溺。”主人妪看汉武帝相貌不同平常,杀鸡备饭向武帝道歉。第二天,汉武帝回宫,召妪赐金千斤。

[12]陈平献计于天山:《汉书·高祖纪》记载,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陈平派使者带着美女图来见阏支(匈奴单于的妻子)云:“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献之。”阏支怕自己失宠,于是劝单于撤兵。天山:代指天山。

[13]长沙戏舞以请地:《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长沙定王发的藩国狭小卑湿。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并献歌舞以祝寿,定王发仅仅挥挥袖子举了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桂阳益焉。”

[13]杨仆怙宠而移关:《汉书·武帝纪》记载,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汉武帝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把函谷关迁至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把原来的地方改为弘农县。

[14]城濮、鄢陵之事:指春秋时晋、楚之间于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和成公十六年的鄢陵之战。

[15]桓玄、宋祖之事:桓玄,字敬道,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亳县)人。名将桓温之子。元兴元年,迫安帝禅位,建号楚。刘裕出兵讨玄,并击败桓玄,迎安帝复位。从此建立了刘裕左右政权的地位,并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宋政权,是为宋武帝。

[16]常璩《华阳国志》:“(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作史固不论烦简,而精严典核,乃称上品。班掾之叙事紧密,其尤有简之意乎。自是而后,若陈寿之《三国志》,铨序可观,事多审正;魏澹之《魏书》,时称简正,条例详密,其庶几乎?若欧阳玄之宋金辽史,记除授,论世系,腐烂极矣,何足以为史哉。”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苏家诋《史通》为俳,观此一篇,机辄跌宕,议论风生,安可以俳目之。且字虽百炼,势若倾河,接六朝之绮丽,启宣公之津梁,苏氏且薄《文选》不为,安知《史通》哉。”

郭孔延《史通评释》:“史烦省之际难言矣。前史简非略也,世代既远,文献亡征而复遭秦之坑燔、卓之帷盖,奈何不略。近史详非烦也,耳目易逮,咨访易获而又无坑燔、帷盖之灾,奈何不烦。至于烦简适宜,肥瘠兼匀,则又存乎史臣焉。《春秋》在《左》则详,在《公》、《谷》则略。《史记》在子长则简,褚生补之则赘。西汉书遇班则美,东汉书不得班则庞,是岂可易言哉?”

浦起龙《史通通释》:“篇意都从荀卿子悟来。荀言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持此四语,括此一篇,大致了了,不须复赘疏义也。其曰但论妄载阙书,不论厚薄多少,说理尤为圆足。《史通》著论,不难其综核,难其宽和,如此篇醇乎醇者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此篇用意与《叙事》三章大相迳庭,非前后违反也。彼以用笔言,此以载事言,会向此中参悟,乃可与言事增文简之法。又《内篇》至此将竟,特以斡旋前论偏枯,更可识著者补救之法。”

浦起龙《史通通释》:“读武帝乞浆一段,识史笔之谨严,见读书之精密,遇此等不放过,便能处处得师。”

纪昀《史通削繁》:“推寻尽致,持论平允,子元难得此圆通之论。”

吕思勉《史通评》:“古史卷帙少,后史卷帙繁,自由材料有多少,不关书之优劣、才之工拙也。令升、世伟之言,殊为未达;刘氏所辨,极其隽快。”

吕思勉《史通评》:“史之烦省,究竟如何方为得宜?直是无从对答。此由向者每欲断代勒成一史,既以存先朝之事迹,又以备学者之诵读,两事并为一谈,故有此难题也。其实存先代事迹与备学者诵读自系两事。存先代之事迹,自以完备为贵。备学者之诵读,则随各人资性之不同,或详或略,可由学者撰述,听人自择也。故知作史者可仍存其长编,而史文难于割舍之忧解;知诵习不必专于一书,则史文动忧汗漫之难除。”

张舜徽《史通平议》以《史记》为例论史家烦省之法:“史家烦省之理,但当求诸一人撰述之中,而未可持此以衡数家之优劣也。一书之中,何者宜详,何者宜略,撰述之际贵有义例。史公叙三千年事,都五十万言,而秦汉事为最详,太古事为最略。就本纪言:五帝合为一纪,夏、殷、周各成一纪,至秦既有《秦本纪》,又有《秦始皇本纪》,至汉则自高祖以逮武帝,每人各为一纪。就十表言:三代称《世表》,十二诸侯称《年表》,秦楚之际则称《月表》。此皆详近略远之例也。《荀子·非相篇》所云:‘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亦即斯旨。《文心雕龙·史传篇》曰:‘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文心》此论,信为通核。旷观自古史家深明斯旨,而烦省得宜者,其惟太史公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