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核才:史通评注-史学人才问题、文士vs.史才

核才:史通评注-史学人才问题、文士vs.史才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才第三十一本篇把史才和文士相比,讨论史学人才的问题。出于对文辞的偏好,撰史工作往往由文士担任。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孝标持论谈理,诚为绝伦。拘时之患,其来尚矣。其有关史学著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怀旧志》九卷、《全德志》一卷、《同姓名录》一卷、《研神志》一卷、

核才:史通评注-史学人才问题、文士vs.史才

核才 第三十一

【题解】本篇把史才和文士相比,讨论史学人才的问题。吏部尚书郑惟忠曾问刘知几:“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刘知几回答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史才不仅需要才能和学问,更需要史识,文士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刘氏认为秦汉之前文史不分;秦汉之后,随着绮靡文风的盛行,文史才皎然异辙。出于对文辞的偏好,撰史工作往往由文士担任。虽然班固、沈约以辞赋之才而成正史,但大多数的文士所写的史书文烦辞费,而真正对史学有“独见之明”的人却遭受世俗的排斥。刘氏虽然认识到为文和治史的区别,但他处在绮靡文风依然盛行的时代,所以《史通》的文辞过于骈俪,被人讥为“拙于用己。”

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晋令》云:“国史之任,委之著作,每著作郎初至,必撰名臣传一人。”[1]斯盖察其所由,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2]◎浦云:起言史才实难,拣核宜慎。

历观古之作者,若蔡邕、刘峻、徐陵、刘炫之徒,[3]各自谓长于著书,达于史体;然观侏儒一节,而他事可知。案伯喈于朔方上书,谓宜广班氏《天文志》。夫《天文》之于《汉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必欲申以掎摭,[4]但当锄而去之,安可仍其过失,而益其芜累?亦奚异观河倾之患,而不遏以堤防,方欲疏而导之,用速怀襄之害。[5]述史如此,将非练达者欤?[6]◎浦云:一层评蔡邕,与《书志》篇论天文同旨。孝标持论谈理,诚为绝伦。而《自叙》一篇,过为烦碎;《山栖》一志,直是文章。谅难以偶迹迁、固,比肩陈、范者也。◎浦云:一层评刘峻。孝穆在齐,有志梁史,及还江左,书竟不成。嗟乎!以徐公文体,而施诸史传,亦犹灞上儿戏,异乎真将军,[7]幸而量力不为,可谓自卜者审矣。◎浦云:一层评徐陵。◎纪云:此亦公论,《晋书》是其显证矣。光伯以洪儒硕学,而迍邅不遇。[8]观其锐情自叙,欲以垂示将来,而言皆浅俗,理无要害。岂所谓“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者乎?◎浦云:一层评刘炫。●上分核四人,见如此名才,留心撰述,犹难轻许,则史才岂易言哉!

昔尼父有言:“文胜质则史。”盖史者当时之文也。然朴散淳销,时移世异,文之与史,较然异辙。故以张衡之文,而不闲于史;[9]以陈寿之史,而不习于文。其有赋述《两都》,诗裁《八咏》,[10]而能编次汉册,勒成宋典。若斯人者,其流几何?[11]◎浦云:至此提出本篇论旨,文与史本非二途,但唐初文尚俪体,以入史局,则非其伦矣。●刘之前以词赋才而成正史者,唯班、沈二人,故列出之。

是以略观近代,有齿迹文章而兼修史传。其为式也,罗含、谢客宛为歌颂之文,[12]萧绎、江淹直成铭赞之序,[13]温子升尤工复语,卢思道雅好俪词,江总猖獗以沉迷,[14]庾信轻薄而流宕。此其大较也。然向之数子所撰者,盖不过偏记杂说,小卷短书而已;犹且乖滥踳驳,[15]一至于斯。而况责之以刊勒一家,弥纶一代,[16]使其始末圆备,表里无咎,盖亦难矣。◎浦云:此段所举诸人,正证上文丽词史笔之不相入也。

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于是沮诵失路,灵均当轴。[17]每西省虚职,东观伫才,[18]凡所拜授,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而举俗共以为能,当时莫之敢侮。假令其间有术同彪、峤,[19]才若班、荀,怀独见之明,负不刊之业,而皆取窘于流俗,见嗤于朋党。遂乃哺糟歠醨,俯同妄作,披褐怀玉,无由自陈。[20]管仲所谓“用君子而以小人参之,害霸之道”者也。◎郭云:此与《忤时》篇同意,子玄自谓也。◎浦云:此节趁作之者之所趋,搭到任之者之所取,风尚同归,将志古者反不见收矣。

昔傅玄有云:“观孟坚《汉书》,实命代奇作。及与陈宗、尹敏、杜抚、马严撰中兴纪传,其文曾不足观,岂拘于时乎?不然,何不类之甚者也。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继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22]嗟乎!拘时之患,其来尚矣。斯则自古所叹,岂独当今者哉!◎浦云:末以古语证之,眼在“拘于时”句,叹时情所尚,积而难返也。

【注释】

[1]《晋令》:四十卷,晋贾充等撰。著作:晋设著作省。官属有著作郎、著作佐郎。参见本书《外篇·古今正史篇》。

[2]叨:非分占有。

[3]刘峻(462—521):字孝标,南朝齐、梁间人。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梁、陈间东海郯(今属山东)人。梁武帝时,以秘书监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北魏,恰逢北齐取代北魏,遂留陵。及还,仕陈为大著作郎,官至尚书。陈朝的诏册诰命,多出其手。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在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北周武帝时,和王劭同修国史,兼修天文、历、律等志,甚为内史李德林所礼重。

[4]掎摭:职责、批评。

[5]怀襄之害:洪水浩浩汤汤,包围山岗,冲上山岭。怀:包围。襄:上。

[6]刘咸炘《史通驳议》:“知几谓天文不当志,其说本非,已驳于前。伯喈正见东京天文学进步,故欲广班书,此弥足证天文之当志耳。”

[7]灞上儿戏,异乎真将军:汉代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汉文帝至细柳营视察,守卫因其没有将军命令,不许入。文帝召见将军,周亚夫以军礼见。文帝感叹道:“此真将军矣。向者灞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8]迍邅:行路艰难的样子,常用以比喻处境困顿。

[9]不闲于史:刘知几谓张衡缺乏史才。

[10]赋述《两都》:指班固。班固有《两都赋》,见《载文篇》注。诗裁《八咏》:指沈约。生平见《二休篇》注。

[11]纪昀《史通削繁》云:“甘苦之言,分明之论。微特俪体不可为史,即以东坡之工为散文,亦自云某于此事非当家,所作志文亦大略可睹,而南丰《隆平集》中即太祖一论,已大乖史体矣。”

[12]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谢尚曾称之为“湘中之琳琅”。《晋书·文苑传》有传。按史传无其“兼修史传”的记载。谢客:即谢灵运。谢灵运曾编撰《晋书》未成,见《论赞篇》“谢灵运”注。(www.daowen.com)

[13]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诚。初封湘东王,后即位于江陵。好学,博览群书,能文章,工书画。有集五十二卷。其有关史学著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怀旧志》九卷、《全德志》一卷、《同姓名录》一卷、《研神志》一卷、《荆南地志》二卷,刘知几讥其“成铭赞之序”,或指此数书而言。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人。年轻时以能文名世。晚节才思微退,人谓之“江郎才尽”。曾编撰史之《十志》,但为左仆射王俭所不赞同,“既与物多忤,史功未就。”《隋书·经籍志》在“沈约《齐志》二卷”下注云:“梁有江淹《齐史》十三卷,亡。”刘知几当亦不及见,其所见江淹史著或为别一种。

[14]卢思道(535—586):字子行,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少从邢邵学,北齐文宣帝死,命文士各撰挽歌数首备选,魏收等仅得一二首,而思道独得八首,时人称“八采卢郎”。为诗纤艳,多游宴酬赠之作。丽词:骈俪的词句。丽,成对,用同“俪”。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人。笃学有辞采。仕梁、汉、隋三朝。官至尚书令,不理政务,日与陈暄、孔范等十余人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诗,荒嬉无度。当时谓之狎客。猖獗:放纵自己。

[15]踳駁:错谬杂乱,驳杂。

[16]弥纶:包括;统摄。

[17]沮诵:据说为黄帝时史官,此代指史家。灵均:屈原字。此以之代辞赋之士。

[18]西省:中书省。唐代高宗龙朔中将中书省改名为西台,故称。史馆隶属于中书省,此处以之指代史馆。东观:汉代曾以东观作为藏书和修史的场所,后即以之泛指宫中藏书和修史之作。

[19]彪、峤:班彪、华峤。注分别见《六家篇》“《汉书》家”和《二体篇》。

[20]哺糟啜醴:原意为吃酒糟,饮薄酒。此用其意,谓随波逐流,坐食俸禄。披褐怀玉:比喻身处贫贱却有真才实学的人。褐,粗布衣,贫贱之人穿的衣服。

[21]陈宗:字平仲,曾任东汉睢阳令。与班固等共撰《世祖本纪》。见《后汉书·班固传》。尹敏:字幼季,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与班彪友善,官至长陵令。深研儒学,曾上书反对阴阳谶纬之说。《后汉书》有传。杜抚:字叔和,少有高才,建初中,为公车令。《后汉书·儒林》有传。马严:字威卿,名将马援兄子。明帝召见,应对宏雅,诏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后汉书·马援传》有附传。

[22]刘珍:字秋孙,一名宝,南阳蔡阳(今河南上蔡县东北)人,少好学,与刘騊駼、马融等校定东观群书,又与騊駼等撰《建武以来名臣传》。朱穆:字公叔,南阳苑(今河南南阳市)人,曾任东汉尚书,卒谥文忠先生。所撰奏论二十篇,极为蔡邕赏识,曾亲至其家抄录。卢植:字子干,涿郡(今河北涿县)人。马融弟子,通今古文经学。任议郎时,与蔡邕、杨彪等校书东观,补续《汉纪》。杨彪:字文先,名儒杨震之曾孙。博通掌故,与卢植等校书东观。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天文之为志,紫宫极枢,通位帝纪,太微四门,广开天道,兼以太白东井,出入当稽;积水天渊,犯缺宜纪。子玄视为附赘,而欲锄而去之,何也?”

郭孔延《史通评释》:“孝标书淫,孝穆巧密,光伯浅俗,原非史才,似矣。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若使续成后史,当不在蔚宗下。其所作灵纪、十志及补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不存,而子玄乃以不练达。彼之岂以广天文志,为附赘耶?则人形志又赘之赘者,子玄不自知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载文》之言曰:‘文之将史,其流一也。’《叙事》之言曰:‘其为文也,编字不只,捶句皆双。’兹又曰:‘文之与史,皎然异辙’盖三史以上,文史一揆。骈体既兴,文笔难乎为史笔,其理然也。丽于色者,必靡于质;工为偶者,必拙为疏。当公之时,值唐初运,连轸六朝,所谓‘史局皆文咏之士’,故对时局再三言之。”

浦起龙《史通通释》:“《史通》极诋俪词,卒亦自为俳体,正所谓拘于时者乎?然其言已为退之、习之辈前导也。”

纪昀《史通削繁》云:“论甚严正。自唐以后以俪体为史者遂绝,固由宋人之力排,而子元廓清之力,亦自不少。”

刘咸炘《史通驳议》评知几文士不具史才:“知几谓文史异辙,论固甚精,然安可概谓文士不能为史?孝标自叙山栖,原非史传,烦碎论文,乃其体宜。文各有体,能文者固多兼工数体,岂得以此烦而断其为彼亦烦乎?孝穆、光伯亦未可臆断,即如知几少工词赋,长擅史笔,其论叙事以字不只、句皆双为非,而其作此书,则乃不只皆双,使后世据此书以断知几所作史传亦如是,知几宁不呼冤邪?浦氏按语即谓《史通》极诋俪词,卒亦自为俳体,此正不知论著与史传异体之言。浦氏之枉知几,正知几之所以枉前人者也。出尔反尔,何其显欤?”

吕思勉《史通评》:“此篇亦攻六朝华靡之文,不可以作史也。唐时史馆多取文人,刘氏目击其弊,故不觉其言之激,宜与《辨职》、《自叙》、《忤时》等篇参看。”

张舜徽《史通平议》驳知几论张衡、陈寿之才:张衡虽以文辞闻于东京,而两为太史令,博通坟籍。范书本传称其尝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尝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检遗文、毕力补缀云云。可知其有志修史而竟未成,不得谓为不闲于史也。至于陈寿修《三国志》甫成,已为时人所重,《晋书》本传言之甚详。而《文心雕龙·史传篇》复称其书:‘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又安可谓为不习于文耶?知几所不慊者,盖以其叙事简质而寡泽耳。知几于六代诸史之以文辞取胜者,已病其华靡无用。于陈寿之简质叙事者,又讥其不习于文。持论如此,岂可谓平?

张舜徽《史通平议》知几批判文士修史之弊:知几目击当时文士修史之弊,故不惜数数道之。《载文篇》……《杂说下篇》……皆辞意激切,与此段议论实相表里。盖史以载事,事欲其核。事苟核矣,文即不胜无害。事未核,而缘饰之以文,失实乱真,贻误千载,弊孰甚焉。故知几言之尤兢兢。末所云:‘怀独见之明,负不刊之业。而皆取窘于流俗,见嗤于朋党。’实知几所以自慨。参之《自叙》、《忤时》诸篇,其意自见。顾知几此书,亦为俳体。假使当日得行其志,自成一史,不知果能为姚思廉之所为否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