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通评注-论陆澄注《前汉》

史通评注-论陆澄注《前汉》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补注第十七本篇讨论史书的注释问题。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此论陆澄之注《前汉》。而刘昭采其所捐,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有《汉书集解》十三卷,《汉书音义》十七卷。

史通评注-论陆澄注《前汉》

补注 第十七

【题解】本篇讨论史书的注释问题。儒者之注主要是训释字词、发明经义,史书之注则是为了掇异补缺、增补史事。刘氏批判前代史书之注中的缺陷,如裴松之注《三国志》“喜聚异同,不加刊定”,陆澄注《汉书》支离破碎、难以阅读,刘昭注《后汉书》全取范晔遗弃的史料,刘孝标注《世说》留意于委巷小说而大材小用。对于裴注《三国志》和刘注《世说》,后人从保存史料的角度大加赞扬,看法和刘氏不同。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惟此二名,其归一揆。◎浦云:首原训诂之体,名殊义一。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1]裴、李、应、晋,训解三史,[2]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浦云:此节举注经之家,陪注史之家。●儒宗者,即训诂为主之意,是注家正体也。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若挚虞之《三辅决录》,陈寿之《季汉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3]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浦云:此节入史注类,异夫儒士者,于本文外增补事绪,是注家之变体。●已上标举领局。

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4]◎浦云:此节列史注三家,说部注一家,自此已下,后有论断。●于述史处别出《世说》者,谓孝标才堪注史,而惜其小用之也。观后文论断,自分晓。

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5]注列行中,如子从母。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阳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之类是也。◎浦云:此节是官居史职,而著为杂录,又复加注者。后亦有论断。

榷其得失,求其利害,少期松之字。集注《国志》,[6]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7]此论松之注《三国》。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此论陆澄之注《前汉》。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而刘昭采其所捐,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8]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其无识也。◎浦云:此论刘昭之注《后汉》。●依前所列,此下当有刘彤注《晋纪》论断,今缺。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9]嗟乎!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10]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11]此论孝标之注《世说》。

自兹已降,其失逾甚。若萧、羊之琐杂,王、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依文设训者。或自我作故,另出意见者。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成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凡诸作者,可不详之?◎浦云:此节总结。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12]欲加商榷,其流实繁。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浦云:末乃收缴经注,与前文应。

【注释】

[1]韩婴:治《诗》,汉孝文帝时为博士。他推原诗人作《诗》的意旨,作内、外《传》数万言。戴德,字延君。戴圣,字次君,德兄子。德、圣皆为汉代著名《礼》学家,德号大戴,圣号小戴。德编删《礼记》为八十五篇,人称《大戴礼记》,圣编删《礼记》为四十九篇,人称《小戴礼记》。服虔:字子慎,荥阳(今属河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以治《左传》著名,有《春秋左氏传解》,三国魏行于世。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曾遍注群经,凡百余万言,为世所重,其治经的特点是虽从古文家而亦不废今文家,其注今皆传于世。

[2]裴骃:字龙驹,裴松之子,南朝宋任南中郎、外兵曹参军。他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广采百家之说,撰成《史记集解》,保存了大量汉、晋间经史注释家的材料,为后世所重。李斐、李奇:颜师古《汉书注叙例》列举诸家注释《汉书》者名氏云:“李斐,不详所出郡县。李奇,南阳人。”应劭:生平见《采撰篇》注,其训解史著的撰著有《汉纪注》三十卷、《汉书集解》一一五卷、《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晋灼:颜师古《汉书叙例》:“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有《汉书集解》十三卷,《汉书音义》十七卷。皆已佚。三史:唐以前所称“三史”者,一般指《史记》、《汉书》、《东观汉纪》。

[3]《季汉辅臣赞》,三国蜀汉杨戏撰,陈寿作《三国志·蜀志》时,多所采录,并将其载入《杨戏传》。对于杨戏有赞而《三国志》中无传的人物,陈寿皆为之作注。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曾任十六国成汉政权散骑常侍,掌著作。著有《华阳国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地方史料的地方志,其中有《先贤士女总赞》论及益、梁、宁三州士女目录。

[4]陆澄:见《书志篇》注,《隋志》著录其《汉书注》一卷,今不传。刘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今属山东)人,勤学善属文,官至南朝梁临川王记室。他广收有关后汉史的异同之处,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并且为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作注,取以补为范晔《后汉书》的志,即为今传本《后汉书》志三十卷。刘彤《晋纪》:《梁书·刘昭传》:“昭伯父彤,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为四十卷。”刘孝标《世说》:名刘峻,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南朝齐、梁曾任小官。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作注,收录诸家小史,分释其义。

[5]榛楛:丛生的杂木,常以之比喻事物之琐碎杂乱。子注:古代注书的一种体例。

[6]少期:裴松之字世期,刘知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少期。

[7]自比蜜蜂兼采: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云:“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萍实:一种水草萍蓬草的果实。纪昀《史通削繁》云:“裴注未可深抑,其中有两说并存无他证可以刊定者,亦有不得不细为驳诘者。”刘咸炘《史通驳议》:“纪说是也。注之用正在于兼存,若求简,何必注邪?”

[8]捃拾:拾取。

[9]察及泉鱼:语出《列子·说符篇》,表示有很强的洞察力。辨穷河豕:据说春秋时有人读史书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纠正他说:“不对,应该是‘己亥涉河’”盖此人所读书抄写有误,因为“己”和“三”字行相近。用以说明刘孝标历史文献知识渊博。(www.daowen.com)

[10]短书:经籍之外的杂记之书。

[11]刘咸炘《驳议》:“《世说》载当时排调,关系不小,未可以小说短书轻之。即小说短书亦未尝无有关系者,岂皆不值考注乎?”

[12]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东汉今文学家。精研六经,撰成《春秋公羊解诂》。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其治《春秋》,以左氏为宗。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古来传注,必宗服、郑,固儒宗矣。若挚虞、陈寿、周处、常璩,虽小书杂记,并文苑之笙簧,儒林之鼓吹,何可少也。”

郭孔延《史通评释》:“父子同气,主臣一心,夷其君父,华其臣子,此魏收之失也。韦耿、葛文济瑾谦迥忠于故主,贼于权臣,以忠作贼,不加表正,此李颜之失也。子玄得之矣。独以勾践、权、詧概称伪主,《越绝》、《江表》,胥号伪书,立言之过,不无可惜。”

浦起龙《史通通释》:“篇首云:传者转也,注者流也,以训诂为主。此三言者,即本篇立说之主。乃若聚异同以长烦芜,拾吐弃以侈登荐,皆非刘氏所喜。”

浦起龙《史通通释》:“宋人著《班马异同》一书,分校字句之间,足资参互之用。而刘云:此缺彼增,采摘成注,有昏耳目。其言太执。虽考对之小辩,亦注例之一端也。”

纪昀《史通削繁》云:“此篇乃史家之细务,宜退出诸篇之后,在此处叙次,不伦。”

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内篇·史注》:“刘氏《史通》,画补注之例为三条,其所谓小书人物之《三辅决录》、《华阳士女》,与所谓史臣自刊之《洛阳伽蓝》、《关东风俗》者,虽名为二品,实则一例和。皆近世议史诸家之不可不亟复者也。惟所谓思广异闻之松之《三国》、刘昭《后汉》一条,则史家之旧法,与《索隐》、《正义》之流,大同而小异者也。”

吕思勉《史通评》:“此篇所论,兼自注及注释两种。大抵史注有三:一释文;二补遗;三考异。考异又分两种:一考事实之异,一考文字之异。考事实之异,如刘氏所谓‘孝标善于攻缪’是;考文字之异,如所云陆澄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然考文字之异,意正在于考事实之异,则二者事虽异而意实同也。释文者,释其名物、训诂,多施之古书,时代相近者罕用。……补遗有出于自为者,萧大圜等之定榛芜为子注是也;有他人为之者,裴松之之注《三国志》、刘昭之注《续汉书》是也。考异有出于自为者,昔人多即存正文中。……后世乃有特著一书者,司马光之《通鉴考异》,其最著者也。他人为之者极多,史部考证之书,悉属此类。”

吕思勉《史通评》:“‘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异。史例贵严,史注贵博,注古史者,搜采尤贵完备。’已见《断限》篇评。裴松之、刘昭虽为刘氏所讥,然后人得其益实不少也。又刘氏讥裴松之‘好采异同’而‘不加刊定’,在当时自为笃论。然后人读古史,则正宜多考同异,少下论断——以古史所存已少,年代又相去久远,情势迥殊,难于臆度,贸然武断,势必谬误也。惟在裴氏当时,情形与今大异,所搜采之异同,断无不能明辨其得失者。乃考辨之语,十无一二;徒勤采获,而甘苦不分,自不免为刘氏所讥矣。”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史书之自注源自《史》、《汉》:“知几此处所云:‘委曲叙事,存于细书’,下文又云:‘定彼榛楛,列为子注’,皆谓史家自注之事,而所举例多为魏晋以下之书。其实此例亦出自马、班。无论《汉书》地理、艺文二志已有自注之辞,即《史记》中行文叙事,亦往往有自注语杂入正文者,近人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一‘文中自注例’已详言之矣。推之他书,亦多有是。盖西汉初年此法已盛行,非始于魏晋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史注、经注之不同及裴注《三国志》之意义:“史注与经注异体,而释史者尤难于说经。盖立言之书,但循文立训,蕲于明达而止。至于记事之书取材多途,或传闻异辞,或一事殊载。注之者,势必博采广征,辨其异同,补其疏漏,此其所以不易为也。诸史惟《史记》、《汉书》时代较远,所采又多古书,故注之者不能不致详于名物训诂,而于史实则无庸补缀。若裴松之受诏注《三国志》,职在补其阙略,故兼采众书,宁繁无简。《四库提要》既综裴注大旨,约为六端,已阐发其功用矣。《提要》又称是注:‘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大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水经注》、《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凡所论断,允得其平。知几独讥其喜聚异同,不加刊定。然在今日读史者观之,刊定愈少,则保存史实愈多。故有裴氏一注,上可以订补范氏《后汉书》之疏舛,非特有裨《国志》之阙遗而已,岂可轻议之乎?”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陆澄之注《汉书》:“班书叙事,自武帝以前虽多本《史记》,而文字时有不同,事实不无出入。其歧乎处,正学者所当究心处。故《史记》原注三家,亦常取证班书,疏其同异。自来注班书者,自不能无资于《史记》也。陆澄之书今不可见,《隋志》著录《汉书注》一卷,齐光禄大夫陆澄撰。下又云:‘梁有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亡。’然则澄所注班史全书,唐初修《隋志》时即已早佚,则知几亦无由寓目。窃意见载于《七录》者,盖《汉书注》之全帙;著录于《隋志》者,盖仅比勘《史》、《汉》异同之作,犹后世《班马异同》之体,故其书止一卷。知几所指摘者,殆即此本。”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刘昭注《后汉书》:“范氏以前,理董后汉史实者多矣。若谢承、薛莹、司马彪、谢沈、华峤、袁山松诸家之书,卷帙浩繁,包罗宏富。范书晚出,虽有删订之功,讵无割裂之失?刘昭作注而能采其所遗以补疏漏,固大有裨于前史。惜自章怀太子注行,而昭注遂废。今可见者,惟《续汉书八志注》三十卷耳。当知几之世,谢、薛、司马、华、袁诸家书多有存者,虽无昭注可也。若在今日,诸家书俱以早佚,使知几易世而处,必知昭注足尚矣。”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知几评刘孝标注《世说》之失:“《隋书·经籍志·史部·正史类》曰:‘梁有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亡。’据此,可知孝标于班书用力至深,知几但知其有《世说新语注》,而不知有见载于《七录》之百数十卷《汉书注》,故轻肆诋议,一至于此。即以《世说新语注》而论,征引繁富,考订精审。高似孙《纬略》亟称其书可为注书之法,殆非偶然。徒以昔之簿录群书者,列《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家,故知几从而目为委巷小说流俗短书耳。其实此书得孝标为之注,足以羽翼后汉、魏、晋诸史。乃乙部之支流,佚籍之渊薮。知几斥为老而无功,失之远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