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通评注:题目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史通评注:题目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目第十一[2]本篇讨论史书的题目问题。浦起龙认为题目有二意:一谓全书统名(书名),一谓篇帙诸名(篇题)。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各著一书,唯次篇章,不系时月。如马迁撰皇后传,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班固撰《人表》,以古今为目。始以十六国主,持载记表名,可谓择善而行、巧于师古者矣。并见《魏书》目录。著《梁典》三十卷,书已佚。

史通评注:题目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题目 第十一[2]

【题解】本篇讨论史书的题目问题。浦起龙认为题目有二意:一谓全书统名(书名),一谓篇帙诸名(篇题)。关于书名,刘知几反对好奇厌俗、标新立异,认为编年体宜称作“纪”,纪传体宜称作“书”;另外,书名和内容要一致,鱼豢、姚最等人的书名为“略”,而内容却繁杂芜累。关于篇名,刘知几也认为要名实相符,而《史记》把皇后传列为《外戚传》,《汉书·古今人表》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书》收录不是汉代的陈胜项羽,《三国志·魏志》收录不是魏臣的董卓袁绍,都不恰当;篇名还要求简约,不宜有褒贬之词,而《后汉书》在传目中罗列全部传主的姓名,《魏书》却在传主前加上“僭”、“伪”、“导夷”、“索虏”等,这都不合乎体例。

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书、梼杌、志乘。◎浦云:前半就统名立说。●首言古自成其古名。自汉已下,其流渐繁,大抵史名多以书、记、纪、略为主。后生祖述,各从所好,沿革相因,循环递习。盖区域有限,莫逾于此焉。◎浦云:言书、记、纪、略四者,是为后史正名。

至孙盛有《魏氏春秋》,孔衍有《汉魏尚书》,陈寿、王劭曰“志”,[1]何之元、刘璠曰“典”。[2]此又好奇厌俗,习旧捐新,虽得稽古之宜,未达从时之义。◎浦云:拟古求异皆可不必。●已上罗列名目,得失并举。刘咸炘《驳议》:“陈寿之书分名为《魏书》、《蜀书》、《吴书》,总名不得不改为志,非好奇,不可与何之元、刘璠同讥。”

榷而论之,其编年月者谓之纪,列纪传者谓之书;[3]取顺于时,斯为最也。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案吕、陆二氏,[4]吕不韦陆贾。各著一书,唯次篇章,不系时月。此乃子书杂记,而皆号曰春秋。[5]鱼豢、姚最著魏、梁二史,[6]巨细毕载,芜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责实,奚其爽一作“丧”。欤![7]◎浦云:此总上言二体唯荀、班所名为正,余皆强名而失其实者。●自五代而后,纪传总名为史,编年则本名长编,赐名《通鉴》,就中又创纲目矣。●论统名止此。

若乃史传杂篇,区分类聚,随事立号,谅无恒规。◎浦云:此下析言篇帙诸名。如马迁撰皇后传,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若编皇后而曰外戚传,则书天子而曰宗室纪,可乎?◎浦云:史迁篇题之失有然。◎纪云:批驳明快。班固撰《人表》,以古今为目。寻其所载也,皆自秦而往,非汉之事。古诚有之,今则安在?[8]◎浦云:班史篇题之失有然。子长《史记》别创八书,孟坚既以汉为书,不可更标书号,改“书”为“志”,义在互文。◎纪云:推释允惬。而何氏《中兴》《晋中兴书》。易“志”为“说”,此则贵于革旧,未见其能取新。[9]◎浦云:何法盛改易帙名,亦属无谓。

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如陈、项诸雄,寄编汉籍;董、袁群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唯《东观》以平林、下江诸人列为载记。[10]顾后来作者,莫之遵效。逮《新晋》《晋书》唐初新定,故曰《新晋》。始以十六国主,持载记表名,可谓择善而行、巧于师古者矣。[11]◎浦云:此言非国朝臣,当从《新晋书》用《东观》载记之例。◎纪云:此尚无大关系,但冗杂可厌耳。《后汉志》细目尤烦,皆可删削。

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文少者则具出姓名,若司马相如东方朔是也。字烦者唯书姓氏,若毋将、盖、陈、卫、诸葛传是也。[12]必人多而姓同者,则结定其数,若二袁、四张、二公孙传是也。[13]如此标格,足为详审。◎浦云:此言列传人少人多,题可随之详略,引起下文。

范晔举例,始全录姓名。历短行于卷中,丛细字于标外。其子孙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乃类俗之文案孔目、药草经方,烦碎之至,孰过于此?◎纪云:古书大抵如是,坊刻村书则多取便检问,标题繁杂而俗乃尚之。窃以《周易》六爻,义存象内;[14]《春秋》万国,事具传中。读者研寻,篇终自晓,何必开帙解带,便令昭然满目也。◎浦云:范史则务尽其详矣。

自兹已降,多师蔚宗。魏收因之,则又甚矣。其有魏世邻国编于魏史者,于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职官;至如江东帝主则云僭晋司马睿、岛夷刘裕;河西酋长则云私署凉州牧张寔、私署凉王李暠。并见《魏书》目录。此皆篇中所具,又于卷首具列。必如收意,使其撰《两汉书》、《三国志》,题诸盗贼传,亦当云僭西楚霸王项羽、伪宁朔王隗嚣。自余陈涉、张步、刘璋、袁术[15]其位号皆一二具言,无所不尽者也。◎浦云:魏收更夸己斥邻,多缀名目,尤可嗤也。

盖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谓滋章之甚者乎?苟忘彼大体,好兹小数,难与议夫“婉而成章”,[16]“一字以为褒贬”者矣。◎浦云:自“观夫旧史列传”至此,通为一大节,以此数语总结之。

【注释】

[1]王劭曰“志”:指王劭的《齐志》,见《六家篇》“《左传》家”注释。

[2]何之元、刘璠曰“典”,何之元著《梁典》,见《六家篇》“《左传》家”注释。刘璠,字宝义,沛(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梁时为著作郎,后仕周为黄门侍郎、内史中大夫。著《梁典》三十卷,书已佚。

[3]“编年月者谓之纪”: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之类。“列纪传者谓之书”:如前、后《汉书》之类。

[4]吕陆二氏:指吕不韦《吕氏春秋》和陆贾《楚汉春秋》。

[5]“此乃子书杂记”:周中孚《郑堂札记》认为将《楚汉春秋》与《吕氏春秋》并列为“子书杂记”不当。程千帆《笺记》:“子玄此之所云,乃以子书与杂记分承吕、陆二书,意谓《吕氏春秋》为子书,《楚汉春秋》为杂记耳。考《史通》立名之例,或通或专,视宜而用。如此称杂记者,盖通指正史以外诸史杂著言之,乃大共名也;而杂记之名,又或以专指‘求其怪物,有广异闻’之作,若《志怪》、《搜神》、《幽明》、《异苑》,则小共名也。亦犹之乎通称正史以外诸史家杂著为‘偏记’,乃大共名也;而‘偏记’之名,又或以专称‘权记当时,不终一代’之作,若《楚汉春秋》、《山阳载记》,亦小共名也。”

[6]“鱼豢、姚最著魏、梁二史”:鱼豢,三国京兆人,曾任魏郎中,著《典略》八十九卷,可能其中包括《魏略》,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考证其《魏略》专记三国曹魏事,止于魏明帝。书已佚,有辑本。姚最:字士会,姚察之弟,博通经史,著有《梁后略》十卷。“姚最”本作“姚察”,陈汉章《补释》云:“此‘察’字为‘最’字之误。《杂述》篇《梁昭后略》,《杂说》篇自注《梁后典》,并称姚最。”

[7]“而俱”三句:刘知几谓鱼、姚二书以“略”为名,不应巨细毕载。程千帆《笺记》引《说文》段注,指出此“略”乃经界、畛域之意,刘知几训以简略,乃是误解,【集评】中有诸家评论。爽:矛盾。

[8]《人表》:《汉书·古今人表》,所列人物上自太昊伏羲氏,下至秦子婴、赵高,列为九等。刘知几认为书名《汉书》,但表中却无汉代人物,故云“今则安在”。(www.daowen.com)

[9]何氏《中行》易“志”为“说”:何法盛《晋中兴书》见《表历》篇注。“说”各本皆作“记”,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一考证此处“记”乃“说”之误,因据改。

[10]《东观》以平林、下江诸人列为载记:平林、下江,西汉末年的两支起义军的称号。载记:古代史书为曾立帝王名号但不是正统统治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正统的本纪、列传。《东观汉记》今佚,列为载记的情况不可而知。《后汉书·班固传》:“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但今本《汉书》标目无载记。

[11]《新晋》始以十六国主持载记表名:唐初认为前后晋史虽有十八家之多,但都未能尽美,所以敕史官重修,故称《新晋》。其书《载记》三十余卷,记述十六国史事。

[12]“若毋”句:今本《汉书》卷七十七为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合传,无陈、魏二姓。卢文弨《拾补》校删“卫”字,并依何焯校改“陈”为“郑”。传目与此处顺序亦不同,或因刘知几所见《汉书》与今本不同,故此处仍其旧。

[13]二袁:袁绍、袁术。四张:张杨、张燕、张绣、张鲁。二公孙:公孙瓒、公孙度。《三国志·魏志》卷六将二袁合为一传;卷八将四张、二公孙合为一传。

[14]《象》:指《周易》中的《象传》,内容为解释卦、爻之辞,又称《易大传》,旧说为周公所作,或说为孔子所作,皆不可信。

[15]张步:字文公,西汉末曾割据称雄,号“五威将军”。东汉初,任东莱太守,封安丘侯,后起病谋反,兵败被杀。《后汉书》有传。刘璋:字季玉,东汉末继其父刘焉为益州牧,割据巴蜀,《三国志·蜀志》列其传于刘备之前。袁术:字公路,东汉汝阳人,含献帝时曾于寿春称帝,《三国志·魏志》有传。

[16]婉而成章:是《春秋》笔法的一种,即史书中用委婉曲折的语言来指陈君主的过失,不能直接表。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马迁之以外戚传皇后也,此是疏略处,而子玄剔发精详,词气跌宕,可以解颐,可以捧腹,谓之史圣也亦宜。”

郭孔延《史通评释》:“史之题目,当以编年为正,一年之内主臣、华夷诸事毕载,何其简且晰也。《春秋》孔经《左传》为上,其次朱子《纲目》——纲法经,目法传,又其次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皆题目之正者。编年之体坏于子长,自兹以后滥觞逾甚,昔人谓之整齐故事,良有以也。即欲如《史记》体,当以《新唐书》为正……此皆《史通》以后事,因并及之,以俟来哲。

浦起龙《史通通释》:“此亦截讲格,前论统名,兼二体言;后论篇帙题名,专主纪传体言。就中列传名类烦多,分条抽论,尤所加意。”

浦起龙《史通通释》:“假号不臣,都归载记,《史通》殊有理据。但陈、项辈流,于胜国为寇,于兴代则非,拟诸刘、石,未便同科。况载记例载卷终,而群雄先事发难,为我驱除,列之卷首,于分非越。故李密王世充、韩林儿、徐寿辉等,《唐书》、《明史》并袭兰台,不宗《东观》也。读者于此宜审从违。由柳州有言:‘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再三申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钝器正多患此,题目加详,宜勿深责也。自余皆定判矣。”

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内篇·释通》:“何谓无短长?纂辑之书,略以次比,本无增损,但易标题,则刘知几所谓‘学者宁习本书,怠窥新录’者矣。何谓仍原题?诸史异同,各为品目,作者不为更定,自就新裁。《南史》有《孝义》而无《列女》,详《列女》篇。《通志》称《史记》以作时代,《通志》汉、魏诸人,皆标汉、魏,称时代,非称史书也。而《史记》所载之人,亦标《史记》,而不标时代,则误仍原文也。一隅三反,则去取失当者多矣。何谓忘题目?帝王、后妃、宗室、世家,标题朝代,其别易见。臣下列传,自有与时事相值者,见于文词,虽无标别,但玩叙次,自见朝代。至于《独行》、《方伎》、《文苑》、《列女》诸篇,其人不尽涉于世事,一例编次。若《南史》吴逵、韩灵敏诸人,几何不至于读其书不知其世耶?凡此三者,所谓弊也。”

刘咸炘《史通驳议》:“浦说有见而未尽。史之列传本以释纪,传之首数篇乃详一代开始之事,故必书其所因所胜,传之为体本非臣子行状,即非臣子亦何不可书。东观改名本属多事,陈、项正与平林、下江同,班书亦不用东观法也。十六国乃同时并立,非陈、项、平林、下江之比,各自为一方之纲,本当为纪,而不可并立十六纪,《晋书》名为载记,乃得变通之宜。虽沿东观之名,实异东观之义,知几之说混矣。”

刘咸炘《史通驳议》论刘知几以“略”为省略之义不确:“吕、陆之名不必讥……《说文》:‘略,经略土地也。’段氏《注》曰:‘凡经界曰略。引申凡举要而用功少皆曰略。’是略本有疆略、概略二义,不得执一讥一。”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外篇·永清县志政略序例》云:“古人有经无纬之书,大抵名之以略。裴子野取沈约《宋书》而编年称略,亦其例也。而刘知几讥裴氏之书名略,而文不免繁,斯亦未达于古人之旨。《黄石》、《淮南》(《黄石公三略》、《淮南子·要略》。)诸子之篇也。张温、鱼豢(张温《三史略》、鱼豢《典略》。)史册之文也。其中亦有谟略之意,何尝尽取节文为义欤?”

吕思勉《史通评》:“数人之传合为一卷,特取以类相从,兼使卷帙均等。既已同为立传,虽有详略之异,实无主客之分,备标氏名,于义亦允,正不徒为便于查检计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班书·人表》不录汉人缘由:“知几不满于班书之立《古今人表》,既言之于《表历篇》、《杂说篇》,又于此处责其不及今人,为与标目不符,凡三致讥议矣。不悟此《表》不及今人,正自有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曰:‘今人不可表。表古人,以为今人之鉴。俾知贵贱止乎一时,贤否著乎万世。失德者,虽贵必黜;修善者,虽贱犹荣。后有作者,继此而表之,虽百世可知也。’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曰:‘若表今人,则高祖诸帝,悉在优劣中,非班所敢出也。’两家所言,皆足以推明作者之心。解纷祛惑,要以此为定论。”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古书目录位置的变化:“古书目录,皆置全书之尾。《太史公自序》,班固《序传》,即《史》、《汉》之目录。今本《史》、《汉》书首别有《目录》,乃后人所增。钱大昕《养新余录》据《史通》此处言(按:‘至范晔举例’一段)定为史家自造目录始于范书之证。又《因习篇》曰:‘蔚宗既移题目于传首,列姓名于卷中,而犹于列传之下,注为列女、高隐等目。’与此处所言,足以相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