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通评注《序例》:论序例之重要性

史通评注《序例》:论序例之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序例第十本文前三段讨论序,后三段讨论例。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4]夫子修经,始发凡例:陈汉章《补释》引《春秋序》云:“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序例 第十

【题解】本文前三段讨论序,后三段讨论例。所谓序,是用来阐述作者写作意图的文字,包括全书之序和篇目之序,本文讨论的是篇序。序要明篇旨,还要言词简质温雅,《史》、《汉》是史书篇序的典范。范晔汉书》背离上述原则,其《后妃》、《儒林》等篇目和前史立意相同,不必列序。范氏却不避重复而篇篇有序,且矜炫文采,后世史书相互模仿,陈陈相因。所谓例,即编撰体例,是编撰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刘氏探讨了历代史例的发展情况,认为“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例是统辖全书的关键。刘氏还按例绳文,批评了有例不依的现象,这也是全书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但刘氏也有依据后来的例来评判古书的倾向,如《六书》中对《尚书》的批评,这是应当注意的。

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即《书》序、《诗》小序。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文兼史体,状若子书,然可与诰誓相参,风雅齐列矣。◎浦云:首言序之为道,主于序明篇旨,马、班有作,犹存经序之遗。

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浦云:班后节取一篇,以示学班之准。

爰洎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炫文彩。[1]后来所作,他皆若斯。于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替矣。◎浦云:此言繁缛是尚,自范而开。若乃《后妃》、《列女》、《文苑》、《儒林》,凡此之流,范氏莫不列序。夫前史所有,而我书独无,世之作者,以为耻愧。故上自《晋》、《宋》,下及《陈》、《隋》,每书必序,课成其数。盖为史之道,以古传今,古既有之,今何为者?滥觞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譬夫方朔始为《客难》,续以《宾戏》、班固作。《解嘲》;扬雄作。[2]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3]音辞虽异,旨趣皆同。此乃读者所厌闻,老生之恒说也。◎纪云:洞见症结之言。◎浦云:此言后史宗范为课,相习成套,数见无奇矣。●已上止就篇序言。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郭云:看例字重。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浦云:此下言史例。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4]左氏立传,显其区域。[5]科条一辨,彪炳可观。[6]降及战国,迄乎有晋,年逾五百,史不乏才,虽其体屡变,而斯文终绝。◎浦云:此言例之为体,《左》后中绝。唯令升干宝字。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粲。孙盛。已下,遂蹑其踪。[8]史例中兴,于斯为盛。若沈《宋》沈约《宋书》。之《志序》,萧《齐》子显《齐书》。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9]◎浦云:此言例之为体,晋后复兴。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范晔,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10]词烦而寡要,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浦云:数语括一时各见之短长,要皆自出条理者。

夫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苟模楷曩贤,理非可讳。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11]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异夫范依叔骏,华峤字。[12]班习子长。攘袂公行,不岂不也。陷穿窬之罪也?[13]◎浦云:至魏收竟以剽掠为能,风斯下矣。

盖凡例既立,当与纪传相符。◎浦云:此下乃按例绳文。案皇朝《晋书》例云:“凡天子庙号,唯书于卷末。”依检孝武崩后,竟不言庙曰烈宗。◎浦云:文不准例者一。又案百药《齐书》例云:“人有本字行者,今并书其名。”依检如高慎、斛律光之徒,多所仍旧,谓之仲密、明月。◎浦云:文不准例又一。此并非言之难,行之难也。◎浦云:二句束上。又《晋》、《齐》史例皆云:“坤道卑柔,中宫不可为纪,今编同列传,以戒牝鸡之晨。”窃惟录皇后者既为传体,自不可加以纪名。二史之以后为传,虽云允惬,而解释非理,成其偶中。所谓画蛇而加足,反失杯中之酒也。[14]◎浦云:此又指出例合而序误者,谓后从帝年,故不称纪,序乃取义卑柔,失命名之意矣。至于题目失据,褒贬多违,斯并散在诸篇,此可得而略矣。

【注释】

[1]张舜徽《史通平议》:“华峤所撰《汉后书》虽不传于世……而范晔之书,多本华氏,今观范书《肃宗纪论》,《二十八将论》,桓谭、冯衍《传论》,袁安《传论》,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序》,班彪《传论》,李贤并注为华峤之辞……推之其他篇序,范袭华书者必犹不少。知几褒崇华峤,而贬抑范《书》,亦嫌疏略。”

[2]《汉书·东方朔传》载其《设客难》。《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扬雄《解嘲》,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以自工。班固《宾戏》,含姿采之华。”

[3]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先后为吴王濞、梁孝王武文学侍从,其《七发》是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后来文士竞相模仿,因此有“七体”之说。《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云:“自《七发》以下,作者踵继。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张衡《七辩》,结采绵靡。”《七章》作者及内容无考,《七辩》为张衡所作。

[4]夫子修经,始发凡例:陈汉章《补释》引《春秋序》云:“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5]左氏立传,显其区域:陈汉章《补释》引《春秋释例》云:“丘明之传有称周礼以正常者,诸称凡以发例是也;有明经所立新意者,诸显义例而不称凡者也。诸凡虽是周公之旧典,丘明撮其体义,约以为言,非纯写故典之文,此丘明会意之微致,所以释仲尼《春秋》。仲尼《春秋》皆因旧史之策书,义之所在,则时加增损。或仍旧史之无,亦或改旧史所有。虽因旧文,固是仲尼之书也。丘明所发,因是仲尼之意也。然则区域之显,即《释例》四十。”

[6]科条一辨,彪炳可观:陈汉章《补释》:“《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说》云,《春秋》设三科九旨,何氏之意,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作《文谥例》,言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宋氏注《春秋》说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盖科即条,故《公羊》有胡毋生条例、何休条例,《左氏传》亦有贾逵条例、刘寔条例。”

[7]邓粲:东晋长沙人,曾任荆州刺史桓冲别驾,注《元明纪》十卷,书今佚。

[9]“沈《宋》之志序”:沈约《宋书》卷十一至卷四十为志,第十一卷《律志》卷首有一篇《志序》,当是《宋书》志的总序。范文澜《正史考略》云:“细绎《志序》文义,确是全志之总序,惟篇幅非长,不能自成一卷,故与《律志》合卷。”“萧《齐》之序录”:今存萧子显《南齐书》各《志》(除《文学传》外)篇首有短序,但不是刘知几所说之序录,其《序录》可能已亡佚。《南齐书》在隋、唐《志》中皆著录为六十卷,宋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馆阁书目》云:《南齐书》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张《笺注》云:“疑第六十卷或为《叙传》。考《梁书》、《南史》均载子显自序,或即节取《叙传》之文。知几所谓‘序录’,当系指亡佚之序传。”

[10]道鸾:即檀道鸾,字万安,为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撰《续晋阳秋》二十卷。《隋志》著录,今佚。(www.daowen.com)

[11]魏收作例,全取蔚宗:今魏收《魏书》和范晔(字蔚宗)《后汉书》的《序例》都已亡佚。《北史·魏收传》记载其史有三十五例,据《宋书·范晔传》所载范晔《狱中与甥侄书》,其《后汉书》亦当有序例。

[12]叔骏:华峤字。黄叔琳《史通训诂补》云:“《后汉书》刘平、江革等传序,全录华峤之辞,故云‘范依叔骏’郭延年改‘叔骏’作‘政、骏’,似指刘向父子者,殊谬。”

[13]攘袂:挽起袖子,指奋起的样子。穿窬:指小偷穿墙打洞。此喻剽窃。

[14]画蛇而加足:即“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此喻晋、齐《史例》录皇后为传体的有关解释是多此一举。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史之有序,犹剧之有本末也。戏无本末,何以当场?史书无序,何以阐发?系乎序之善否耳,岂可概以老生常谈目之。”

郭孔延《史通评释》:“序谓小序也,例者凡例也。例莫严于《春秋》而亡序,序莫佳于《史记》而无例,不可兼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此篇所谓序,皆篇序,非总序。其所谓例,则兼序中附出之例,及总立发凡之例。大指谓序贵简质,例贵严明也。中间虽带引左氏,其实皆言纪传家。”

浦起龙《史通通释》:“后幅皇后一条,当从前卷《本纪》、《列传》两篇入解,不尔不明。”

刘咸炘《史通驳议》论范晔之序:“此说是而欠析。文苑、儒林,代代大势不同,必须各为之序。即后妃、列女诸传,苟其时有变故,亦须作序以明之,必无殊异,乃可不作,未可概谓前代有之便可无作。即方志亦然,方域既异,俗有美恶,抑扬撮论,亦不可少。范氏诸论芜滥者少,后人不善学之,岂可追咎。”

吕思勉《史通评》:“古人之序,每置篇末;全书总序外,又有各篇之分序,《史记》、《汉书》皆如此,此所以明各篇之次第,正所谓序也。蔚宗分系各篇之末,失其意也,宜刘氏之讥之也。”

吕思勉《史通评》:“凡有系统条例之书,必有例,正不独作史为然;而作史者其尤要者也。与其炫文采作无谓之序,毋宁述条例、明系统而作切实之例。此篇所论,殊中肯綮。惟古人著书虽有例,而恒不自言其例,欲评其得失,必先通贯全书,发明其例而后可。此等读书之法,非刘氏之时所有。故刘氏论史例当如何,说多精审,而其讥弹古人处,则多失之,由其未知一书有一书之例,未可概执我见以绳古人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史序之起源,曰:“《诗》、《书》之序,皆传注家所补撰,实后世解题之权舆。与史家自序其书以明述造之意者殊科。迁、固《自序》皆在书尾,盖出于《易》之《序卦》。后史惟私撰者,如《宋书》、《北史》承之。集众官修之书,已无此制。《史》、《汉》自序,既自道作书之旨,其每篇篇序又各言其采撰之例。或但直叙其事,不为序篇者,亦每于篇末或后论中补申其义。此类甚多,无烦举例。自来史家多效为之,而其用甚宏。远非诰誓风雅之序所能比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史例之起源:“《春秋》书事之例,见诸《左传》者,自隐公七年至定公九年,逐事发凡,共五十则。杜预《左传序》申明其旨,以谓传中发凡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则杜氏似以仲尼以前,已自有例矣。《公羊》家又有三科、九旨……而《谷梁》尤致详于时、月、日之例。论说纷纭,研绎难尽。故朱子论《春秋》已病三传之例不尽可通……‘《春秋传》例,多不可信。圣人记事,安有许多义例。’(《朱子语类》卷八十三)至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读春秋随笔》,乃谓看《春秋》先破除一例字,自是通核之见,足以解经生之蔽。大抵古之作《春秋》者,简质少文,但纪大事,何尝先立若干条例,然后从事笔削。后之读其书者,从而钩稽比合,以穷得其去取别择,或载或不载之故,以纂成全书之通则。俾学者易得其脉络,抑亦守约之助。惟固执其例而不达变,则泥矣。朱子之言,实有为而发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知几依据《春秋》言例的时代背景:“六朝学者之治《三传》,皆究心经例。故为史者,亦讲求撰述之例。惜知几此篇所举诸史之例,今多不传,莫由考镜其得失。所可见者,如《后汉书》光武纪、安帝纪李贤注所引范晔序例,《隋书·魏澹传》所载史例,皆本《春秋》。然则知几论及史例,必溯原于夫子修经、左氏立传,非偶然也。”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历代用例之得失:“若赵翼《陔余丛考》所举《八书》及《南北史》义例,《廿二史箚记》所论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悉由钩稽比合得之,非修史者所自立。后世史家自定义例,上法《春秋》,科条严明,一字无假,则欧阳修《五代史记》实为之最。其发凡之辞,既散见诸篇,又托为徐无党注,详述其属词之例。至《朱子纲目》立例尤繁,门墙益峻。卒以检柅先成,叙述多隘。于是事实不得悉书,褒贬未能尽合,斯又一例字为之梗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