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通评注:论赞的起源、名称变化及内容得失

史通评注:论赞的起源、名称变化及内容得失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赞第九[1]本篇讨论论赞的起源、名称的变化、撰写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历代史书中论赞内容的得失。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其有本无疑事,辄设论以裁之,此皆私徇笔端,苟炫文彩,嘉辞美句,寄诸简册。夫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

史通评注:论赞的起源、名称变化及内容得失

论赞 第九[1]

【题解】本篇讨论论赞的起源、名称的变化、撰写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历代史书中论赞内容的得失。《左传》开始用“君子曰”的形式释疑解惑,且只在有必有的地方才有。司马迁史记》则在每篇结束时写一段论,概述写作意旨,或补充一些史料。后来的论脱离《左传》和《史记》的本意,不仅文辞浮靡,而且褒贬失实,有些史书甚至还用韵文另写一段赞语,来重述传记的内容,徒增史文之烦。后世学者对刘氏的观点表示赞同,浦起龙认为“唐后诸史有论无赞,皆阴奉其诫”,纪昀也认为“此篇持论极精核”。

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1]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苟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譔”,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2]玄晏先生、抱朴子。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浦云:首撮史传之论赞异名,为发议总案。

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浦云:此下先言史论。若愚智共了,固无俟商榷。丘明“君子曰”者,其义实在于斯。[3]谓非每传皆有。司马迁始限以篇终,各书一论。必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史论之烦,实萌于此。篇必有论,自《史记》始。夫拟《春秋》成史,持论尤宜阔略。其有本无疑事,辄设论以裁之,此皆私徇笔端,苟炫文彩,嘉辞美句,寄诸简册。岂知史书之大体,载削之指归者哉?◎浦云:此推史论成例始自《史记》,非理所必需也。

必寻其得失,考其异同,子长淡泊无味,[4]承祚陈寿字。懦缓不切,贤才间出,隔世同科。孟坚班固字。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郭云:抑迁扬马,子玄大旨。仲豫荀悦字。义理虽长,失在繁富。[5]自兹以降,流宕忘返,大抵皆华多于实,理少于文,鼓其雄辞,夸其俪事。必择其善者,则干宝、范晔、裴子野是其最也,[6]沈约、臧荣绪、萧子显抑其次也,就繁俪中所取如此,非以为准的也。孙安国都无足采,习凿齿时有可观。若袁彦伯宏字。之务饰玄言,谢灵运之虚张高论,玉卮无当,曾何足云![7]王劭志在简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观过知仁,斯之谓矣。[8]大唐修《晋书》,作者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9]夫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史籍之文,无异加粉黛于壮夫,服绮纨于高士者矣。[10]◎浦云:此节就诸论品其高下。大意谓宜尚典实,无取浮靡。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谓补传所无。文省可知。谓单词已足。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11]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12]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13]◎浦云:事无重出,文省可知,是为史论上乘。准的在此。及后来赞语之作,多录纪传之言,其有所异,唯加文饰而已,至于甚者,则天子操行,具诸纪末,继以“论曰”,接武前修,纪论不殊,徒为再列。◎浦云:此翻转言失之复与支者,后史大率然也。●上言论,下言赞,此处分截。

马迁《自序传》后,[14]历写诸篇,各叙其意。在《自序》之后,文仍散体。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在《叙传》之后,文皆四言。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15]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分缀自此始。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浦云:此节递到史赞,亦是发议之案。

然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历然可阅。蔚宗《后书》,实同班氏,乃各附本事,书于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次。而后生作者不悟其非,如萧、子显。李百药。南、北《齐史》。大唐新修《晋史》,皆依范《书》误本,篇终有赞。夫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亦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16]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17]苟撰史若斯,难以议夫简要者矣。◎浦云:此节摘诸史之加赞者言之,论而又赞,尤非史家贵洁之体也。

至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如班固之深排贾谊[18]范晔之虚美隗嚣,[19]陈寿谓诸葛不逮管、萧,[20]魏收称尔朱可方伊、霍;[21]或言伤其实,或拟非其伦。必备加击难,则五车难尽。故略陈梗概,一言以蔽之。◎浦云:更以议论乖违者作收局。

【注释】

[1]假君子以称之:《左传》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常于结束处引述一段评论,前冠以“君子曰”。朱熹认为是刘歆窜乱之词(见《朱子语类》卷83);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认为是左丘明、子夏所记录的事件发生时的当时人的舆论。

[2]扬雄曰譔:扬雄没有史学著作,不见“譔曰”的记载。浦起龙《通释》认为:“(常璩)《华阳国志》则以‘撰曰’为论赞。扬雄当作常璩。”赵《新校注》引向成周云:“子云未尝著一史,此厕于王、何之后,当从浦校改‘常璩’。”刘昞:字延明,敦煌人,西凉武昭王李暠召为儒林祭酒。因感于《史记》和前后《汉书》文字繁富,不便阅读,乃删为《三史略记》八十四卷,书今佚。皇甫谧:字士安,西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自号玄晏先生,沉静寡欲,勤于著述,著有《帝王世纪》、《玄晏春秋》等史著。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好神仙导引之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史学著作有《史记钞》十四卷、《汉书钞》三十卷、《后汉书钞》三十卷,葛洪还托名汉代刘歆编纂杂钞类笔记小说《西京杂记》。

[3]“丘明”二句:张《笺注》曰:“《左传》遇事有可议者,随文以‘君子曰’发论。自《史记》始就每篇篇末以‘太史公’发论,班、范以降之纪传史,几成定式矣。而荀、袁两《汉纪》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亦均随文发论,盖缘编年、纪传体例不同使然也。”

[4]子长淡泊无味:向承周云:“顾千里云:当云‘淡泊有味’。承周按,顾校是也。下句‘偄缓不切’,谓纡徐而不迫,亦非贬词,自仲豫以降,乃致讥议,文理甚明。读者误会子玄立意,因妄改之耳。”此说虽有道理,但无版本依据,故仍其旧。

[5]仲豫:荀悦字,此指其《汉纪》。见《六家篇》“《左传》家”注。

[6]张舜徽《史通平议》:“《文选》有干宝《晋武帝革命论》、《晋纪总论》各一首。李善注引何法盛《晋书》称:‘宝撰《晋纪》,起宣帝迄愍,五十三年。评论切中,咸称善之。’《梁书·裴子野传》称:‘齐永明中,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述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据此可知,干、裴论史之功,早有定评。至于范晔撰《后汉书》,其自负亦在论、赞。《隋志》有《后汉书论赞》四卷,盖唐以上人读其书而别钞成帙者。然则三家长于论事,非知几一人之私论。”

[7]安国:孙盛字,此指其《晋阳秋》,见《六家篇》“《左传》家”注。习凿齿:字彦威,东晋襄阳(今属湖北)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时桓温有篡晋野心,凿齿乃著《汉晋春秋》以示警诫,其书四十七卷,记事起自汉光武帝,迄于西晋愍帝,今已佚。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的山水诗人。南朝刘宋初,征为秘书监,整理内阁典籍,敕修《晋书》,“粗立条流”,书未成。《隋志》著录“《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今不传。玉卮无当:比喻事物外表华贵,但若不切实际,终归无用,就像没有底的玉杯一样,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卮:酒器。当:底。

[8]观过知仁:考察一个人的过失,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语出《论语·里仁》。

[9]徐、庾:徐陵和庾信,齐梁时期的代表作家文风绮艳浮靡,人称“徐庾体”。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博通经史,官至梁代的秘书监,著有《徐孝穆集》,编有《玉台新咏》十卷。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后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后期创作常抒写怀念南朝的乡土之思,文风由南朝时期的浮艳转为沉郁,有《庾子山集》。

[10]张舜徽《史通平议》:“唐修《晋书》,秉笔着悉一时文士。沉思翰藻,竞为绮艳,诚有如知几所讥弹者。然知几此书,专论史法,乃亦不免以骈俪之辞,说纷繁之理。此犹李谔请正文体,而己作已甚浮华。盖承六朝文格靡弊之余,相习成风,有不期然而然者,时为之也。知几讥短前人,终亦自蹈其弊,此斯道所以难言。”

[11]石建之浣衣:石建为石奋的长子,兄弟四人皆官至两千石,虽年老已白首,仍每五天为其父浣洗内衣,见《汉书·万石君传》。

[12]杨王孙裸葬:杨王孙,名贵,字王孙,汉武帝时人,学黄老之术,临死前嘱咐儿子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见《汉书》本传。

[13]黄叔琳《史通训故补》:“论不当有重出,事间有述者,则补传之遗,如所引项、张纪传,可为法已。或无别事可述,则摘其尤者施以评陟,如所引班《书》为善。”(www.daowen.com)

[14]《自序传》:《史记》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历序全书各篇大意,为篇目提要性质。《汉书》仿《史记》体例,亦于序传后历述各篇要义,文字用四言诗体,称之为“述”。

[15]范晔《后汉书》仿照《史记》、《汉书》体例,将序移至各卷末,称之为“赞”。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认为范晔的“赞”并不符合《史记》、《汉书》中的序、述的体例,并对此进行了纠弹。

[16]“亦犹”两句:古人撰写墓志铭,在历述死者生平事迹后,加一段四字文句组成的铭文,以“铭曰”起头。

[17]“释氏”二句:佛教徒宣讲一段教义结束后,必以四句整齐的韵文作结,称偈语。其文或八字一句,或六字一句,或四字一句。

[18]“班固之深排贾谊”:《汉书·贾谊传》赞云:“及欲试属国,施三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已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所谓“深排”,当即指此。

[19]“范晔之虚美隗嚣”:隗嚣,字季孟,东汉成纪人。王莽末,据陇西起兵,初附刘玄,又投光武,后称臣于公孙述。光武西征时,恚愤而死。《后汉书·隗嚣传》的论赞称他有死士之节,只是时运不济,“若嚣命会符运,敌非天力,虽坐论西伯,岂多嗤乎?”

[20]“陈寿谓诸葛不逮管、萧”:《三国志·诸葛亮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1]“魏收称尔朱可方伊、霍”:尔朱,尔朱荣,后魏北秀容人,明帝时为六州大都督。因拥立庄帝有功,封太原王,又进位太师,专制朝政。后为庄帝所杀。《魏书·尔朱荣传》史臣曰:“苟非荣之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然则荣之功烈亦以茂乎?……向使荣无奸忍之失,修德义之风,则彭、韦、伊、霍河足数?”伊:伊尹,殷商名相。霍:霍光,汉代名臣。据《北史·魏收传》记载,魏收曾向尔朱荣之子纳贿,故“减其恶而增其善”。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太史公之赞不事铅华,直抒胸臆,比班掾之敲金击玉者,似高一筹,范晔其班之流亚乎。”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崔浩与毛修之论《三国志》曰,‘承祚之评亮(诸葛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非挟恨之言。夫亮之相备,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亦主得有理。”

郭孔延《史通评释》:“史臣论赞,正以寓褒贬、定功罪,不自《左传》‘君子曰’始也。……《史记·陈世家》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金之国而重一言。《晋世家》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此皆论赞之繇也。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如晔、收之流,则何以賛为?”

郭孔延《史通评释》:“陈寿评武侯用心平,劝戒明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未尝谓诸葛不逮管、萧也。李延寿《北史》载尔朱文略尝大遗魏收金,请为父(尔朱荣)作佳传,收论荣比韦彭伊霍,盖由是也。时称秽史,亶其然矣。”

浦起龙《史通通释》:“是篇不分编年、纪传,仍是纪传为多。论赞二字截讲:其于论也,辞严而不摈;于论后之赞,则辞决而加绝。自是唐后诸史,有论无赞,皆阴奉其诫。可知刘说之当理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子长淡薄无味,盖对限篇书论,非要强文为言。观‘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八字,三昧仍首马次班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元史》纪传不缀论赞,其凡例述敕旨云:据事具文,善恶自见也。”

浦起龙《史通通释》:“又因此知纪传跋尾当名史论,不当云赞。赞,铭类也,韵体也。人以扶风史论皆作‘赞曰’,遂因之。必也正名,宜与读此。”刘咸炘《史通驳议》:“非也。赞,进也,进而论之,与马(司马迁)论名异实同。赞专为韵体,乃后汉以降之事耳。”

纪昀《史通削繁》云:“此篇持论极精核。”

刘咸炘《史通驳议》评最后一段:“班惜贾,非排贾;范从实,非虚美,说见《两汉书知意》。魏收语亦误。《四库提要》曰:‘《收传》称收受尔朱荣子金,故灭其恶。其实荣之凶悖,收未尝不书,至论中所云:“若修德义之风,则韩、彭、伊、霍,夫何足数。”反言见意,正史家之微词,指以虚褒,似未达其文义。’”

吕思勉《史通评》:“《左氏》之称‘君子曰’,盖当时记事之文,有此一体。(记事者,兼记时人议论)。其所据之材料如是,而非其所自为也。观《晏子春秋》于记事之后,系之以论,亦称‘君子曰’可知。《公》《谷》所载,则先师释经之论,与《左氏》之称君子者不同。《公》《谷》皆主释经,《左氏》则主记事也。

吕思勉《史通评》:“史公之作《史记》,盖皆裒辑旧文。其系曰:‘太史公曰’者,则谈、迁所自著,此四字固多用于篇末,亦有在篇首或中幅者。自著之文,随宜著之,非必如刘氏所云‘限以篇终,各书一论’也。其所著,或补前人记事所不及,或则发明一理;皆有所为而为之,非空言,自无所谓‘强生其文’,‘淡薄无味’者矣,刘氏之论非也。然其所称‘事无重出’,‘文省可知’两端,自足为作论赞者之模楷;盖‘理有非要,而强生其文’,则必不免有此二弊,马、班当日,既无意于为文,则此二弊,自不待戒而自绝耳。”

张舜徽《史通平议》论此篇惩前毖后之功,曰:“《史记》每篇之末,申之以‘太史公曰’,此论体也。《汉书》因之,乃易名为‘赞’。范氏作《后汉书》则改称‘论’,而又系之以‘赞’。论为散文,赞为四言韵语。每篇并用两体,后之修史者多遵之。顾范氏新创是例,自以为前无古人。《宋书·范晔传》载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可知晔之自视,固已甚高。隋唐诸志,咸著录《后汉书论赞》一书,殆即赏音者之所为也。后人无范氏之才识,乃亦纷纷效颦,徒形其繁赘耳。宋人史论,好架空凌虚,题外生枝,更坠恶道矣。观欧阳修《五代史论》,不别标题,每篇皆以‘呜呼二字发端’,章学诚《信摭》至目为一部吊祭哀挽文集,殆非苛论。斯又变本加厉,为知几所不及料者也。故知几此篇持论,大体精核。实为箴肓起废、惩前毖后之言。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皆引申斯义,大畅其说。自此治史者,重在史实之求真,不尚虚文之敷论,皆知几斯议为之先导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