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通评注:列传起源、编撰体例及问题

史通评注:列传起源、编撰体例及问题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传第六本篇阐述列传的起源、编撰体例和前代史书的列传中存在的问题。不过,他所确定的列传的体例原则,未必是前代史家著史的本意。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夷、齐谏周,实当纣日,而析为列传,不入殷篇。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

史通评注:列传起源、编撰体例及问题

列传 第六

【题解】本篇阐述列传的起源、编撰体例和前代史书的列传中存在的问题。列传和本纪都记载历史人物,二者相似又有很大的区别,本文通过并举来分析二者的联系。刘氏认为本纪是以编年的形式来记载帝王的事迹,而列传是用来记载人臣事迹的,不必编年,但史书中有不少不合这一标准的现象:《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且其叙事不编年,实际上只是列传;《汉书》把后妃列为本纪,其实也是列传;《三国志》以列传记载孙吴、刘蜀的帝王,实际上是本纪。刘氏在传、纪的体例区分方面,认识是深刻的。不过,他所确定的列传的体例原则,未必是前代史家著史的本意。刘氏还提出了编撰列传的几个方法,如合传、寄传、附出等,他还对列传记载平庸之人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浦云:此篇论列传也。其以本纪并提者何?盖纪传之为书,其中有表有志,而言者皆约举两端以名之,故并提以析其义也。一则纪以配经,传以配《左》,以明详略之攸分,如本节所云也;一则传无他体淆讹,偏与本纪出入,宜审义例之各当,如下文所辩也。

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1]如项王立传,而以本纪为名,非惟羽之僭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皆作传言,[2]年从秦、汉,便是传体。求谓之纪,不可得也。或曰:迁纪五帝、夏、殷,亦皆列事而已。《史记》此三纪皆无年。子曾不之怪,何独尤于《项纪》哉?[3]对曰:不然。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羿,羿世无君。似黄帝蚩尤[4]譬诸闰位,容可列纪;谓羿。◎纪云:二语允当。方之骈拇,难以成编。谓蚩尤。[5]且夏、殷之纪,不引他事。纪体尊严。夷、齐谏周,实当纣日,而析为列传,不入殷篇。《项纪》则上下同载,君臣交杂,多端时事,尽入篇中。纪名传体,所以成嗤。[6]◎浦云:此段所言,《本纪》篇先已论过,似乎复出而非也。在纪言纪,惟讥僭置。此乃详研纪文,实皆传体,去名存实,定合收还。盖彼篇虽有书君显国之言,而于论项(羽)之处未畅斯旨,留此尽之也。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从君之年。而谓之为纪;[7]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用其国年。而呼之曰传。[8]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纪云:有此二例,方无复漏之弊。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舜徽:此四语至为通核。殆可为全史发凡。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余、张耳合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9]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10]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是也。[11]◎浦云:单行传体,可以不论。合传、寄传,变体也,故抽论之。合传谓二人合事,非儒林、循吏之类;寄传谓别列传头,非召平、沮授之类。◎黄云:此体自《史记》伯夷传首先标许由、随光来。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多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11]◎浦云:附出,谓附见传中,因合、寄二项触类及之。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于朋流。[12]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13]◎纪云:精论不刊。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14]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浦云:假附出之可传,引滥登之可鄙。

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征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盖为此也。◎浦云:自“自兹以后”至末,寓情尤远。果可片端不朽,奚须扬厉滋多。儆后波靡,屹然砥柱。

【注释】

[1]朴略:质朴简略。

[2]该句言《史记·项羽本纪》的叙事采用传记的语言。

[3]尤:责怪。

[4]该句言五帝和夏、商时代,历法纪年相接,子孙相继,虽然没有年号可以编排,采用纪传体没有妨害;但是项羽的事迹在秦末、汉始之间,不同于夏代的后羿,倒像黄帝时的蚩尤。后羿:古代传说中的神箭手。夏代禹之五世孙相为帝时,后羿篡位,国号有穷,以寒浞为相。后寒浞又杀后羿称帝。不久,夏之遗臣靡杀寒浞,并立相之子少康为帝,有穷遂亡。蚩尤:传说活跃在大野泽(山东西部)周围的夷族部落首领,与黄帝进行过长期的战争,最后被杀。蚩尤没有取得皇位,所以刘知几把项羽和他相比。

[5]该句言后羿是非正统的天子,还可以列入本纪;蚩尤却是和正统的皇帝同时并列,所以不能列入本纪。闰位:非正统的帝位,《汉书·王莽传赞“余分闰位”注引服虔曰:“言莽不得正王之命,如岁月之余,分为闰也。”骈拇: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连在一起。此指蚩尤(或项羽)和正式的皇帝同时并存。

[6]该句言夏、殷本纪不旁引别人之事,如伯夷、叔齐谏武王虽发生在商纣之时,但这对于纣来说是别人之事,所以不入《殷本纪》,而别列传中。《项羽本纪》记事却君臣交杂,虽用本纪的名称,实质却是列传,所以成为受嘲笑的对象。夷、齐谏周:指武王伐纣时,商代遗民伯夷、叔齐谏武王停战,未成而殷亡。二人拒绝事周,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上,事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黄叔琳《史通训故补》评价此句云:“原纪传立名之旨,亦以区分品地耳。非必编年而后成纪,述事即为传也。”

[7]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湖北光化)人,著名史学家。博涉经史,善为文章。曾删定自《东观汉记》以后诸汉史,撰成《后汉书》九十篇,即今二十四史本。该书卷十为《皇后纪》,记自光武帝郭皇后至汉献帝曹皇后凡十七后事。因编年依据帝王年号,所以实同传体,故刘氏讥之。

[8]陈寿《三国志》:见《六家》篇“汉书家”注。《三国志》之《吴志》和《蜀志》记其国君皆以传为名,但记事却以其年号编年,所以实为本纪体。

[9]陈余、张耳:秦末人,初为刎颈之交,一起参加陈胜起义。后与陈胜决裂,拥立六朝贵族武臣为赵王。后来二人交恶,张耳归顺刘邦,杀陈余。《史记》和《汉书》将二人合传。陈胜、吴广:秦末农民领袖。《史记》将二人合为《陈涉世家》,《汉书》则合为《陈胜吴广传》。

[10]标冠:传记记录在别人传记的传首。商山四皓:秦汉之间四位隐士,避秦乱而躲避在商山,年皆八十余,须发皆白,故称四皓。刘邦曾征召未果,后吕后用张良计谋,派太子卑词安车迎至长安。王阳:名吉,字子阳,西汉高士。《汉书·王阳传》之传首的序言中载四皓之事。庐江毛义,东汉人,以孝行为时人所称。事迹记载在《后汉书·刘平传》之传首。刘平:字公子,彭城(江苏徐州)人,东汉循吏,任全椒县长吏时,“狱无系囚”。(www.daowen.com)

[11]附出:指列传的附传,如《史记》把汉将公孙贺的事迹附在卫青传中。

[12]纪季入齐:纪为春秋古国名,地在今山东寿光南。纪季是纪侯之弟,曾把酅邑(山东临淄东北)送给齐国,求为附庸。颛臾事鲁:颛臾为春秋古国名,地在今山东费县西,为鲁国附庸。厕:置身于。朋流:同类。

[13]该句言史书留名,不局限于传记写得详略,而应当看事迹怎样?

[14]召平:秦汉之际人。秦时为东陵侯,秦亡,隐居种瓜。汉初,萧何拜相,诸人祝贺,召平认为其功高盖主,祸自此始,劝其拒封,以释高祖疑心。纪信:刘邦部将,刘邦曾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为帮助刘邦逃脱,纪信假扮刘邦往见项羽,结果被杀。沮授:东汉末年袁绍谋士,曾多次劝袁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袁绍不从。后袁绍官渡兵败,沮授被曹操所俘,不屈而死。陈容:东汉末人,魏将臧洪的部属,为袁绍所俘,慷慨就死。

【集评】

李维桢《史通评释》评曰:“闰月不告,圣人特书于经,如秦如隋,皆闰也。何以闰位之君,不得为纪乎?若夫传之为体,或兼举,或单提,或附出,原自不拘,不可概论。”

郭孔延《史通评释》批评子玄贪取司马彪、李贤观点:“子玄分别纪传,如辨皂素、别渑淄,作史之楷模也。第史、迁之失,叔皮、章怀曾难之矣。叔皮论略有云: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进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列不经。章怀太子贤注云:迁著项羽本纪,又陈涉起于陇亩,数月被杀,无子孙相继,著为世家。淮南衡山,汉室之胤,当世家而编之列传,言进退之失也。子玄《本纪》、《世家》、《列传》三篇尤羽黜胜,皆本彪、贤,然不序及二子,猥以己意排击,贪天之功,掠人之美。子玄所谓范依政骏,班习子长,攘袂公行,自陷穿窬,乃自谓哉!”

浦起龙《史通通释》论本纪之编年:“初谓列传宜无紊例之患,又疑《史通》何多牵涉之辞,久而后知其解也。拈出本纪,连为互文,透顶直指。曰:纪者,纪年也。年仰他人者,虽纪实传;年得自主者,虽传实纪。片言折狱,纪法定而后传例清焉。”刘咸炘《史通驳议》:“知几所谓‘纪者编年’,谓一时代之年月,非谓一朝代之正朔,浦氏误会。若年出自主,即可为纪,然则春秋及汉初诸侯皆各自纪年,皆可为纪乎?”

关于本篇第三段,浦起龙《史通通释》云:“已上两层皆是借纪剔传,先纠《史记》,次及范、陈。年托他人者,反不入传;年由我纪者,反以传名,皆失实也。论传例之失,至是止。”刘咸炘《史通驳议》:“知几精辨详略纲目,而浦氏执着纪年,可笑也。后不可为纪,华、范之失不止在体之不合,已详于《史体篇》。陈寿书名三国,示不相臣,列刘、孙为传,乃不得已也。详《三国志知意》。”

刘咸炘《史通驳议》以项羽为例评论创立本纪之依据:“知几谓《项纪》序事皆作传言,纪名传体,语殊精核,而又言僭盗,则是支词,对或之言,亦有语病。五帝、夏、殷自是当时之主,其无年者,年不可详耳,固不害其为纪。如谓正朔相承,子孙递及,则唐、虞非子孙递及,曹、马而下之篡亦岂得谓正朔相承?当不当立纪,须揆其理与势,不得徒以有年可编、有号可纪也。至谓‘羽殊后羿,似蚩尤’,亦未合,羿较羽止年稍久耳,蚩尤与黄帝并为诸侯,不相下,而齐、赵、魏、韩、高祖、英、吴之伦固皆下于羽也。‘上下同载,君臣交集’八字亦词不达意,不如《本纪》篇‘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八字之当。若谓臣事不得入纪,则大臣之除拜何尝不入纪,《五帝本纪》固有皋、夔、契、稷之事矣。”

吕思勉《史通评》:“纪以编年,传以记事;纪举大纲,传详委曲。《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此例实成于后世,初起时并不其然。刘氏谓后之作史者当如此,可也以此议古人则误矣。”

吕思勉《史通评》评《史记》是否破例:“史公作《史记》,虽欲窃比《春秋》,然其文则所谓‘整齐故事’者耳,非其自作也。(按:夏、殷本纪,盖据古之帝系,《项羽本纪》未知所据,然亦必有所本,非史公自作。或曰:《史记》所载秦、汉间事,大抵皆本陆贾《楚汉春秋》也。)刘氏以此讥《史记》为例不纯,而不知编次旧文、不加改易,即《史记》之体例也。

张舜徽《平议》:“《史记·伯夷列传》引‘其传曰’云云。可知《史记》以前,已自有传。史公特以此为依据,而重加编述,以成己作耳。《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有《高祖传》十三篇。注云:‘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又有《孝文传》十一篇。注云:‘文帝所称及诏策。’若此诸传,殆与《高祖》、《孝文本纪》所载相同。然则远在汉初,纪与传实无甚区分。知几必谓纪以编年,传以列事,二者截然不相为谋。此乃以后起之绳墨,上衡古人,未见其有合也。”

张舜徽《平议》:知几大张附出之义,力斥滥立传文之非。高识渊怀,信为不刊之论!非特有以纠唐以上诸史之失,抑亦后来修史者之准臬也。《史》、《汉》、《三国》成于私门,权衡取舍,自有义例。故传之可立与否,不以势力为进退。自被诏修书之制行,于是子孙为大官者,欲为先人立传,贿赂请谒,肆行无忌。是以魏收立传,黜陟不公;牛弘撰史,爱憎无准。亦有子孙躬居史职,恒欲貤美其亲,是以房玄龄董史册,而房彦谦擅美名;虞世南预修书,而虞荔、虞寄有佳传;前人论之备矣。知己斯议,实亦有为而发。元修《宋史》,成于草率。卷帙最繁,而立传尤为芜杂。明修《元史》,复沿其短。清修《明史》力矫二史之弊。商榷义例,期于至善。而附传之法,尤为得宜。实知几斯议有以启之。古人立言不为一时,故是书终不可废。

【注释】

[1]浦起龙《史通通释》:“二体两字,贯彻全书,纲维群史。”

[2]浦起龙《史通通释》:“此篇以下,皆就纪传一体中分条著论。”

[3]浦起龙《史通通释》:“自此至《题目》篇,条疏抽论,皆是纪传体中之体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