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环境资源法: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与保护

国际环境资源法: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与保护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平均每分钟有10公顷被沙漠吞噬。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在未来20年内,将有50—100万种生物被灭绝。

国际环境资源法: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与保护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与国际环境保护

一、环境问题的国际化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而产生和发展变迁,并在这种变迁中由局部走向全局,由部分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过渡的阶段,这被后现代主义学者称为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阶段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的环境破坏问题,多表现在滥采、滥捕造成的局部地区动植物减少和因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原的现象。农牧文明阶段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扩大耕地而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引起农业环境的破坏,出现森林减少、物种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采猎文明和农牧文明阶段的环境问题都是局部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化肇始于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成就了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以增强。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汽车飞机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采掘业、采伐业、采矿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人类活动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19世纪以煤和电石为原料的煤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1]使大量的化学物质替代了天然物质,从而扩大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正如《人类环境宣言》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

现代环境问题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到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严重的程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产业革命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产业革命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致使废弃物急剧增加,改变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使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大规模的环境污染

工厂和蒸汽机燃煤产生的煤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大气,矿冶、制碱等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导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除燃煤造成的污染外,环境还受到石油工业和石油产品、化学工业及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光化学烟雾就是这一时期污染的突出表现。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恶化的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八大污染事件”。这一时期的环境危机和公民的反公害运动迫使工业发达国家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特别是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后,世界各国都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上,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环境问题依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污染朝着突发性、难以防范、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的特点发展。1984年12月23日印度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化工厂毒气泄漏,导致4 000人死亡、40万人受伤,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1989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近千人死亡,上万人受到核辐射。2003年重庆开县高桥镇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的气矿发生井喷,大量富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导致347人死亡,近万人中毒。

(二)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现代化大工业的进程不断加快,促使采掘业、采伐业和捕捞业三大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导致地球上的各类自然资源锐减,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在发展中经历了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和国际环境问题时期,目前处于全球环境问题时期。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跨境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引起湖泊酸化、土壤酸化、森林被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臭氧空洞的出现和扩大严重地影响着地球生命的保护层;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是大气污染引起地球生态系统重大变化的又一表现,随之而来的是干旱、洪涝灾害以及饥荒与贫穷。

2.世界上的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问题(www.daowen.com)

世界许多地方缺乏淡水,水的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供给的紧张状态。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1个国家中,只有一半多一点的人口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海洋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垃圾桶,石油污染使海洋生物锐减,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2010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露事件等海洋石油污染事件频发。

3.土地沙漠化严重

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使绿色原野变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现代沙漠化威胁着陆地三分之一的表面,面积达到4 500万平方公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平均每分钟有10公顷被沙漠吞噬。除了土地沙漠化之外,土地资源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土壤的盐碱化和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4.生物资源危机

生物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一是森林面积的减少。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30亿公顷,大约一万年前,地球上有62亿公顷的森林; 1960年,森林覆盖率约为40亿公顷;现在约为28亿公顷左右。二是热带雨林的消失日益严重。比如,亚马逊地区面积约为700万平方公里,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苏里南和圭亚那8个南美国家,其森林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热带雨林的1/3。然而,该地区每年约有89万公顷的热带雨林遭到采伐,雨林面积日益减少。三是物种及栖息地的减少。科学家估计,现在地球每天至少有50种植物和动物灭绝。因地球热带雨林遭到砍伐、烧毁,导致当地昆虫、植物和动物绝迹。1990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生物问题讨论会上,科学家警告,在今后不长时间内,世界上将有5 000种动物灭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在未来20年内,将有50—100万种生物被灭绝。除此之外,草原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也将锐减。另外,空间污染问题已成为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空间垃圾问题和对地球以外星体的开发利用问题上。

二、国际环境保护

“尊重自然生态的极限性,找到一种与大自然韵律相协调的、经济有效的发展方式,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12]在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中,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而环境问题的实质,从经济学供需角度来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稀缺问题”。[13]这种稀缺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需求相对于自然的供给量是有限的;从经济学的利用角度来看,环境问题追根究底是一个外部性问题——是基于生态要素(包括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这种公共物品在人类社会的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从法学的公平原则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代内环境平和代际环境公平的失衡问题,也是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失衡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一个生态系统失衡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被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而采取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更符合人类发展的活动。环境保护的含义有三:一是环境保护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人类环境系统;二是环境保护必须采用多种手段进行;三是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不仅不被破坏和污染,而且能依据生态规律对其加以改善,使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即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恢复和保护自然资源,杜绝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三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这一概念是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认识中和对环境污染破坏防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总结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面对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从环境科学环境法角度去考察,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实,投入一切可能的技术和财力,普遍采用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和各种无害工艺技术,开始了大量的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性后,发达国家开始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律,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污染物的控制,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限制性措施或技术治理手段,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没有采取预防性措施。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危机的严重化、全球化促使国家对生态和环境进行全面的、严格的管理。很多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大量采用如环境影响评价、限期治理、污染物控制等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同时也开始采用排污费、环境押金、无息贷款、排污权交易等经济刺激手段。国家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如1967年日本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9年美国制订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等,反映了生态保护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生态保护从单项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单项治理向全面环境管理综合治理方向发展。同时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但是,环境问题如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并没有得到解决。第三阶段是1992年里约会议的召开,该会议总结了20多年来世界环境保护实践的经验,找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的经济根源,接受“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是停滞发展,也不是离开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普遍采用经济综合调整手段来保护环境,促使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国际环境保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生物学家杜博斯所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提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之后国际环境保护出现了四次飞跃。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革命,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使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并采用,为国际环境保护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的不断演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次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以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环境革命。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执行计划》,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概念,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发出了行动信号,被称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第三次飞跃。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认识,大会提出世界各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和治理,被称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第四次飞跃。每一次认识的飞跃,都使国际环境保护向前迈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