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雨
1949~1989年上海为国家累计完成财政收入5066亿元,为国家创汇711亿美元,经商业渠道调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品总产值达3000余亿元。1988年上海以不足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固定资产原值,生产出占全国十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上海纺织工业局所属企业40年上缴的利润和税收等于同期基本建设国家投资额的29.5倍,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840亿元,为国家创汇270多亿美元。(51)
但长期的低投入、快产出,客观上也制约了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轻纺工业自身的更新拓展。198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值缩小。期间上海经济发展总体速度7.4%,低于全国9%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989年与1980年比,上海当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90亿元,占全国比重从7.2%降为4.4%;工业生产总值1515.35亿元(当年价格),所占比值由11.6%降为6.9%。(52)1981年市纺织业实现利税40.6亿元,居各业首位。(53)接踵而至的是1989~2000年上海市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期,纺织工业身陷行业性大滑坡。
一是原材料紧张,即“两白一黑”(粮食、棉花、煤炭)。在1980年代各省经历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资源性省市大力发展纺织业,1980年代末期的上海纺织业共有250万纱锭(基本维持解放初期状况),约占全国的1/4。1987年市郊棉田减少31.18万亩,原棉产量1.52万吨,仅能提供全市原棉需求的5%,进口原棉则意味成本提高。1988年市政府投资3亿元在外地建立产棉基地,结果却颗粒无收。相对上海原棉自给供应量锐减,原料成本提高的处境,山东在1991年已有500万纱锭。
二是纺纱量不足,影响用纱行业创汇。基础原料生产(纺纱)能力与后道加工生产(织布、印染)能力之间呈现“倒宝塔”式组合,即上海纺织系统的纺纱能力小于织布与针织、巾被、线带、色织等用纱行业的生产能力;织布能力也小于印染能力。1981~1991年间棉纱产量无较大增长,用纱行业的自给率仅60%~70%。直接影响出口棉纺织品的附加值提高。
三是企业负担太重。由于上海企业的经营成本(人、地、水、电、材料)均比外省市高,1990年代中央要求上海搞高科技、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国企产业之间盈利能力的两极分化迅速加剧,1992年汽车业2.4万人,利税突破14亿元,而纺织业利税下降为13亿元。(54)棉纺织工业作为利润大户的时代已经结束。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三十一棉开始尝试开拓经营渠道。1986年三十一棉在宁波、常熟投资合办两家联营厂,因产品销售不好,仅半年即终止合同,对方欠款合计79万元。同年在安徽合办的联营厂,自1986~1989年累计实现利润50万元,因投资评估、利润分配未能合理解决,于1990年终止联营,自1991年1月改为技术咨询5年。(55)1992年三十一棉利用厂区空地扩大“三产”规模,先后成立申荣工贸公司、申宏房产经营公司、申阳装潢公司,共接纳在岗、下岗人员300名,年底这三家厂办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还为全厂7000余职工提供春节年货,合计42万元(人均60元)。(56)这些尝试性经营活动效益平平,无补大局。
管理的定义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57)但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三十一棉的主业经营权决策依然并不掌握在厂领导层手中。作为一家单一生产棉纺织品的大厂,它的产品变更、投资决策都由纺织局安排。1977年2月三十一棉根据纺织局棉纺公司的决定,一纺车间发展生产65毫米中长纤维,厂部决定更新一纺27704锭,70台旧纱机,安装29120锭,70台A513M型细纱机。1980年三十一棉有4只锅炉供热,产量为12吨/小时,不能满足20吨/小时以上的实际需要量,且费煤低效。公司、局同意拆除,添置10吨锅炉3台。后市经委考虑市区应发展集中供热、热电结合,可减少污染,节约燃料,故决定搞“小型联片供热、热电结合”工程。原计划投资383万元(市经委拨款200万元,局、公司、本厂各承担61万元),后因材料加价,追加的155万元由局、公司、本厂各20万元,经委拨款80万元。(58)然而在项目进行中,由于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经委原定的80万元拨款后经协调改为只拨给三十一棉30万元,另50万元缺额暂由该厂向建设银行贷款解决。于是这一“联片供热、热电结合”工程,让三十一棉前后共投入近百万元改造维修资金,建行贷款利息累计40余万元,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一计划项目的实际投资涉及企业与政府机构两方,但企业作为投资方之一却没有对等的自主权。
此后三十一棉的几项重大经营性投资均未能如愿,甚至导致债务缠身。1986年经沪计外(86)第542号文批准,三十一棉利用外资在原9号仓库危房翻建的基础上,建成四层厂房(织造大楼),安装240台1511型织机,生产纯棉绒坯布,与十印厂配套,发展印花双缩绒布的出口生产,并被列为上海市利用外资“94专项”(59)第一批规划项目。拆建工程于1986年7月动工,1990年1月投资1154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80万美元系“94专项”贷款)的织造大楼16899平方米土建竣工。4月计有360台织机在织造大楼安装(240台1511MZA—56织机、120台GA615型、1515型—75织机),年底投产。(60)不料自1991年起,由于受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纺织行业深陷逆境。原材料、动力、工费成本大幅上涨;纺织品市场变化,原定品种结构与所生产品种不一,产品价格不到位,产品增值税达不到预定计划。(61)1993年3月三十一棉以土地置换补偿收入归还贷款美金187万元,尚未归还贷款20万美金,该项目生产于1994年全线停产。这笔拖欠延续到1997年12月,期间因汇率变动,三十一棉尚欠上海国际信托公司本金20万美元,利息156.8万美元。这笔巨额债务直到2001年才了结。(62)
新织造大楼(左)、新织布车间(右)(引自三十一棉档案资料)
此外,1989年4月,三十一棉投资550万元(含银行贷款359万元)购买50台A515B新细纱机2万锭,取代旧机,在一纺安装投产。提高了纺纱支数,改善劳动条件。由于二季度起政府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外贸亏损813.83万元,外贸拖欠三十一棉1200余万元,占用并超出该厂流动资金,同时需要支出各种消化因素1000余万元,部分产品滞销。年底三十一棉实现利润(即上缴)为零。闵茗回忆,“1988年我们厂的工业总产值、棉纱总产量、棉布总产量等主要指标都没有完成,但实现利润仍有1486万元。然而,从1989年4月开始,国家实行将原‘外贸出口收购制’改为‘外贸出口代理制’的新政策,对我们以出口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伤口上又被撒了一把盐,到年底结算,我们厂外贸代理亏损813.83万元,全年实现利润为零。企业立刻通过各种途径向上面反映、呼吁,但没有实质性改变”。这是这家万人纱厂自1958以来蒙受的第一次重挫。1990年三十一棉因资金短缺、设备陈旧、对口任务少,销售不畅,加上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扬,年度亏损887.18万元。1991年三十一棉考核指标为全行业倒数第一,(63)亏损650.64万元。企业支出却急速上升。当年厂部各类困难补助共发放2364人次,总金额866290元。此外,1990年3月三十一棉合成车间开发“烟用聚丙烯丝束”(一种卷烟滤嘴材料)新品种,8月化学、物理指标通过中国烟草总公司验收,取得上海首家生产“烟用聚丙烯丝束”合格证书。三十一棉的独家新产品“烟用聚丙烯丝束”投产2年后,因销路不佳被迫停产。(64)
此外,由于三十一棉生产原料(原棉)长期由原料公司对口供应,1993年因双方在欠款偿还方式、进度上未达成协议,原料公司遂切断对三十一棉原料供应关系。三十一棉被迫自行采购市场的高价原棉(平均价格高于原料公司15%~18%,即原棉成本每吨增加1500~2000元)。1993年9月因原棉价格猛涨,国家按600元/吨给予补贴,但三十一棉系自行采购,未能受此优惠。结果仅原棉成本一项就增加支出达24万元,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保证。(65)1994年5月三十一棉拖欠原料公司货款4900万元,公司实行停止对该厂原棉供应13个月的处罚。1994年三十一棉利润为-319.9万元。(66)1995年三十一棉在职4333人(含下岗1200余人),退休职工约5000余人,每年退休职工的医药费在1000万元以上。(67)加上企业“设备老化、品种低档、资金严重匮乏,已到了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地步”。(68)
德鲁克认为,“工业经济的经济单位不是个人,而是企业,也就是一个有许多人参加,并需要大量固定投资资本的组织;工业经济的经济活动不是在几乎永恒的交换时刻发生的交易,而是持续很长时期的生产。它的组织(人力资源)和资本投资(物质资源)都无法在现在的‘此时此地’马上就能转为产出。组织或投资需要若干年才能开始产出,而且需更多的年份才能得到回报”。“因此一个工业系统具有两种成本:本期成本——‘现在经营成本’,以及未来成本——‘继续经营成本’”。“在一个工业体系里,未来成本,即‘继续经营成本’也是一种关键成本”。(69)1989年三十一棉实现利润为0,1990、1991年合计亏损合计1537.82万元。(70)连续3年的严重亏损,致使三十一棉无法继续经营棉纺织生产。三十一棉的经营处境危险。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当时职工却完全不了解。宝尔回忆,“1992年厂里亏损情况没有公开讲,但车间里已有传说,当时这些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在我记忆中,关于厂里的经营情况没有正式向工人通过气”。(71)
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利克特(R.Likert)长期对企业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经过大量调查分析,他将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分为四类:(1)剥削式独裁,权利控制在最高一级,下级无任何发言权。(2)仁慈式独裁,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力。(3)协商式领导。重要问题决定权在最高一级,中下层部分权力。(4)让职工参与领导。上下处于平等地位,有问题双方协商、讨论,由最高领导作最后决策。调查结果是第四类方式效果最好。这类方式包括三个基本内容:(1)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原则处理内部关系,使每个职工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2)重大问题由集体决定,共同监督。(3)职工参与目标的制订,企业目标与职工的需要互相结合。(72)在管理民主化的潮流趋势下,没有民主管理就不可能达到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职工对工作的满足感。
1980年代中期,在外资进入沿海城市,大量先进设备、技术及管理引进,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发起挑战的转型期,上海国营企业的弱点也日益暴露。一是原材料、燃料、土地、资金的相对短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制约。二是中央政府政策调整、改革力度的加大,计划供应递减,使上海某些商品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国企系统未及建立自我调整长期发展的内在机制,微利企业、亏损企业渐不堪重负。1988年在沪国营大中企业百元产值利税率由1980年的28.3%降为26.5%。同年2月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激光、生物技术、通信、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领域。(73)腾笼换鸟就成为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唯一选择。
1989年3月市纺织局系统50余万职工、20余万退休人员参加爱国家、爱纺织储蓄活动,共储蓄9401.59万元。4月上海展团纺织分团赴法国里昂参加第71届国际博览会,成交36万美元,占上海展团成交金额的40.7%。(74)1992年上海的棉纺织厂30家(全部列入上海产品销售排名前500家工业企业)。年产棉纱26.91万吨、棉布81733万米,总产值18765.83万元,出口创汇15074.35万美元。(75)但纺织工业在当时上海经济棋盘上的大势已去。
【注释】
(1)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编:《国外纺织工业生产动态》,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1964年刊印,第1版,第30页,潘非:《泰晤士河》,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49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447页;第10卷第422~423页。
(3)施朴愿:《棉纺织印染工业概况》,《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2),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4)黄菊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88),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133、134页。
(5)《上海纺织工业调整大事记》(1993.12~2004.5),朱匡宇:《我们一起走过——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6)杨胜群、鲁炜、孔丹主编:《荣毅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9、295、294页。
(7)荣毅仁:《从肖桂英得到的启发》,上海,《解放日报》,1979年10月10日,第3版。
(8)如1980年全局实现利润比1979年增长17.28%,增长部分中,国家多收与企业多留为9.3比1。全局平均每个职工的奖金提取数为145元,实发136元,一般比1979年增加20%。纺织工业部经济责任制调查组:《对北京、济南、青岛、上海的纺织行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调查》(1982年2月),《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2),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9)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3册,第14页。
(10)由生产副厂长、设备副厂长分管的部门,各有一位副总工程师负责部分管理工作。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40页。
(11)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83-2-23,第3、4、6、8、9~10页。
(12)同上,第161、163~164、174、179页。
(13)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第2册,1988年,铅印本,第115、122页。
(14)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24、33、7页。
(1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3册,第41页;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532页。
(16)李秀清、戴国明编著、李诵弦审校:《纺织女工保健知识》,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17)胡华康、杜小军编著:《纺织工业噪声测量和控制》,第43页。
(18)《纺织工业大事记》,《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2)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173页。
(19)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志》,第764页。
(20)李家齐主编:《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16、551页。
(21)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年)第2册,第67~68页。
(22)《余言访谈记录》。
(23)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40、48页。
(24)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年)第1册,第45、47页。
(2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年)第2册,第64~65页。
(26)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年)第1册,第45、47页;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工94-3,第9、10页。
(2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32、33、46页;第2册,第77~80页。
(28)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34页。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56页。
(29)1992年增口腔科,医师45人、护士4人。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58页;《余言访谈记录》。
(30)《光明日报》记者贾树枚:《上海纺织工业投资少、收效大的秘密在哪里?》,《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2)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www.daowen.com)
(31)普查范围:12个区(134个街道)、10个县(20个建制镇)、石化。困难户中的无房户占1.52%,不方便部62.85%,拥挤户35.63%。另有危房占全是住宅面积1.8%。李家齐主编:《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61、562页。江珉、陈思劼主编:《上海故事——一个甲子的万象更新》,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32)黄菊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88),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45、674页。
(33)1988年25.9万平方米。1989年25.8万平方米。1990年26.15万平方米。1992年24.92万平方米。黄菊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89),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顾传训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90),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顾传训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9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顾传训等主编:《上海工业年鉴》(1992、1993),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34)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88-138,第100页。
(3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88-151,第8、11、14页;政89-16,第4、7、9页。
(36)上海市杨浦区劳动局:《杨浦区劳动局部门志》,1994年版打印本,第73、71页。
(3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4-23,第11页。
(38)《平平访谈记录》;《雪珍访谈记录》。
(39)据闵茗回忆提供。
(40)罗苏文:《高郎桥的片断记忆》。
(41)李家齐主编:《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53、554页。
(42)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7~8、66~67页。
(43)上海市杨浦区劳动局:《杨浦区劳动局部门志》,第76、25页。
(44)纺织工业部经济责任制调查组:《对北京、济南、青岛、上海的纺织行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调查》(1982年2月),《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2),第142页。
(4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1·5(1992)-4,第7、5、14、19~20页。
(46)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7-1,第5页;I99-1,第4页。
(4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7-3,第31页。
(48)据该厂制定的贫困职工79人,其中被扶助的67人。筹集扶助基金10万元。上棉31厂档案:工94-3,第6页。
(49)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工94-3,第6页。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15页。
(50)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16页。
(51)蒋以任主编:《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第11页;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纺织工业大调整》(口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52)蒋以任主编:《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第15~16页。
(5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纺织工业大调整》(口述上海),第18页。
(54)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纺织工业大调整》(口述上海),第18页。
(5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45~47页。
(56)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47页。
(58)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4-22,第11、13~14页。
(59)1986年8月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准上海采取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第一批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了32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3亿美元用于工业技术改造,5亿美元用于第三产业和旅游业,此项政策就叫“94专项”。为确保“94专项”的运作成功,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尝试利用经济手段,通过成立专门的经济实体,对“94专项”进行统一的资金筹措、调剂和管理。1987年12月30日,上海久事公司成立,取名“94”谐音。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国有独资的综合性投资企业,曾筹措外资16.9亿美元,先后投资建成了南浦大桥、合流污水改造一期工程、地铁一号线、市内20万门程控电话扩容、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等五大项目。摘自金山词霸汉语:上海久事公司。由于当时是按国际运行规则,由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给设备,企业交产品。1988年1美元:3.57元人民币;1992年1美元:11元人民币。结果这笔贷款就成为许多企业难以偿还的债务。《蒋昌宁访谈记录》,第2页。
(60)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49页,第2册,第23页。
(61)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2·3(1993)-4,第8页。
(62)直到2001年三十一厂与上海市国际信托公司协商,同意将三十一棉所欠1680万元(94贷款),降至850万元归还。《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改革发展大事记(1995~2003.7)》,第26页。
(63)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7页,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2·3(1992)-1,第3—4页;政94-23,第10页。
(64)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67页。
(6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4-24,第5、8页。
(66)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4-26,第5页,
(6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2·3(1993)-4,第4—5、27页;政94-23,第10页。
(68)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5-3,第31页,政95-1,第39页;政95-4,第72页。
(69)[美]彼得·F.德鲁克著,沈国华译:《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第62~63页。
(70)财务资料记录实现利润的14年是1958、1962、1966、1970、1975、1980、1985~1992年。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16页。
(71)《宝尔访谈记录》。
(72)杨锡山:《美国工业管理的过去和现在》,第129页。
(73)蒋以任主编:《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第34、45页。
(74)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50页。
(75)同上,第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