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下的隐忧
1949~1980年,“上海的纺织工业以每年平均递增6.6%以上的速度稳定发展,持续增长,1980年总产值达138.88亿元,是1949年的7.3倍。31年中,国家给上海纺织工业的投资不过6亿元左右,而上海纺织工业上缴给国家的利润、税金达500多亿元,投资只占税利的1.1%”。“上海纺织工业的生产设备纱锭数、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都只占全国纺织工业的13%左右,而产值却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1%,上缴税利占29%,出口换汇占36%,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在上海市出口的商品中,纺织品占44%以上”(30)。上海纺织就像一只光艳炫目的金凤凰,魔术般地创造出惊人的财富传奇。
然而,在上海持续创造生产奇迹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却“欠账”颇多。1985年全市房屋普查,各类困难户(按国家城乡建设部标准调剂)899768户,占49.98%,超过全国困难户平均26.5%,居国内之首。1986年市总工会向市人大提交解决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特困户,市政府将此列入1987年政府办理的实事之一,当年7月9日,市区首批人均住房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迁入新居。到1988年9月解决15221户特困户。上海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的解困工程被画上圆满的句号。1990~1992年市政府完成3年内解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下困难户。1999年上海人均居住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31)也终于告别蜗居窘境。
同期的纺织局则是喜忧参半。1981年市纺织局系统实现利润30.10亿元,税金13.09亿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80~1987年市局建成143万平方米职工宿舍,有43500余户职工家庭迁入新居,平均32.9平方米/户。可是1988年市纺织系统局职工55.19万人,全民企业职工中的工业企业职工为49.48万人(其中顶替工10.31万人),(32)有幸迁入局建新宿舍的仅占全局职工的3.04%;如果这143万新建宿舍全部分给局系统顶替工的话,人均约13.9平方米。纺织局于1987年4月成立解决住房困难办公室,1988~1992年纺织局连续4年共建成职工住宅102.77万平方米,(33)但面对万千职工的等房期盼,难以兼顾。1980~1990年代,自建职工宿舍被列为三十一棉的重大工程之一,同样举步维艰、蹒跚前行。
造房与分房
按政策规定三十一棉每年只能提取52万元造房基金。1988年三十一棉有600余住房困难户,因建房资金缺口达120万元,遂向交通银行申请贷款100万元(2年期)。(34)三十一棉的自建住房地块分散、房型小、拆迁成本偏高:1987~1988年三十一棉房源170套,平均20平方米/套。1988年在浦东(凌家木桥)参建商品房5000平方米,计划可得住宅2275平方米,厂部确定商品房售价为360元/平方米,出售给本厂职工困难户为120元/平方米。按20平方米推测,买房职工至少需承担2400元。长阳路1369~1389弄动迁建屋三排4幢7层住宅174229平方米,除安置拆迁户外,三十一棉净得面积45473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26.1%。(35)1990年据杨浦区境25家纺织系统工厂单位(职工74604人)统计,累计解决住房困难职工12282户,约占职工总数16.4%。三十一棉等6个单位(职工28277人)累计建房投资4455.6万元,按职工人数平摊,人均投资1675.70元。(36)由企业自建职工住房,类别复杂(施工分拆迁新建、加层、扩建等形式;分配有福利分房、商品房销售两种);需跨厂集资,动迁征地,但缓解职工住房困难的成效有限,由于企业长期未设置职工建房专用基金,对于主业经营已进入滑坡期的棉纺织厂,此时已难以承受持续性巨额投资的建房工程。
三十一棉职工宿舍(眉州路888弄,1980年代前期)(引自三十一棉档案资料)
截至1993年6月三十一棉参建职工住房面积8800平方米,已投资675万元,厂方还需投资数百万元才能得到参建应得面积。厂方打算将参建房以市场价出售,可筹集较多资金用于购买价格略低的普通商品房,以扩大职工分房的受益面。1995年三十一棉成立申琼房地产公司,将基本闲置的2.4万平方米地块作为第二期房地产开发,建造多层、高层商住楼6万平方米。(37)平平回忆,“有关后期厂里分房情况的详细数量我已记不清了。因为根据不同阶段困难户标准:2平方米以下,2.5平方米,3平方米的逐步解决,应该说到后来解困的数量不会很多。但当时大家都明白这是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因此在分房中各人的要求比前三次高了。一般能分到改善房屋的职工都要求一步到位,一些套下来条件差的‘垃圾房’增配给那些困难户都很难被接受。因此当我们要解决某个困难户时,要经过几套班子讨论确定方案后,才能与困难户面谈,如该职工不满意,就需要班、车间、工场一级一级做说服工作。记得做这项工作时,我们都开玩笑说吃馒头没份,吃拳头有份,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雪珍回忆,“1980~1996年我在厂里是中层干部,根据厂里的分房标准,我还不够分房的条件,因此当时厂里多次分配住房,我都没有机会,厂领导也表示,等最后一批解决,结果也没有解决”。1987~1988年三十一棉退休工人中人均面积2平方米以下解困13户。(38)
期间,三十一棉对改善职工集体宿舍的管理也投入极大的精力。以5号门(长阳路北侧三十一棉的生活区)的女工宿舍为例,占地很大,而且设施多,条件好。“宿舍区内除了有洗漱、洗衣、晒被的专用场所外,门口传达室附近还有一个供住宿女工自行烧饭菜以改善伙食的小房间(里面是生炉子,或已有煤气),使用者似要付费用。宿舍的设施实用、俭朴。床铺是用黑色的铁条组成的网格,上面铺的垫被是棉垫。棉垫的套子是利用厂里印染车间的衬布做的,既给入住职工提供方便,也为企业节省支出。宿舍里要腾出空间增加床铺,也有桌子给住宿女工放茶杯、热水瓶之类用品。为了职工有较好的休息环境,宿舍里的光线较暗。当时住宿女工一般是按照甲、乙、丙运转三班及常日班来安排房间的,尽量让同班头的女工住在一间房间,避免因作息时间不同而影响休息。由于各个班头要求住宿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有些房间上下铺全部住满,各人的东西要另找地方储存;有的房间下铺睡人,上铺空着就用放置各人的东西。若某一个班头申请住宿的人较多,也有不同班头女工合住一屋的。宿舍管理员会尽量将住宿女工班头错开,减少干扰休息的因素”。(39)罗苏文回忆,“1972年秋到1973年春,我们班几个女同学曾住在长阳路北侧的三十一棉生活区,为期半年。女工宿舍的进口处有传达室(有传呼电话)、会客室,管理人是老年女工,男性不得进入。里面是个女性世界。
女工宿舍是一处正方形的院落,四边是长廊连接的平房,中间是铺着地砖的方形院落,约有100平方米。有水泥砌成的平桌,自来水龙头、水槽可以洗漱、洗衣物,似乎还有些架子,可以晒衣被。宿舍的门前有四边贯通的长廊,雨天可以晾衣。女工宿舍的最大特点是终日都非常安静,因为总有一部分女工在休息。一些女工要上班前,管理宿舍的老工人就会到宿舍轻声叫醒她们。住在宿舍的女工们说话、走路都是轻轻的。天气好时,一些空闲的女工会搬只小竹椅,坐在院落里晒太阳,手里做些缝纫、编织、纳鞋底的手工劳动。有些家不在上海的女工,常年就以宿舍为家。宿舍开间比较大,我们7位女同学住在一起,床是上下铺,一般都睡在下铺,上铺摆箱子等。床是黑色的铁条床。宿舍的地面铺着砖,好像不太平整。三十一棉的女浴室很宽敞,水龙头很多,水流量很大。我们住在女工宿舍期间,晚上总是趁中班工人下班前的半小时,去女浴室冲洗一下,几乎天天都去享受一次。有时,我们还没有洗完,就碰上下班的女工一阵风似地冲进来,她们动作迅速、利落,边洗边聊天,说说笑笑,女浴室顿时就被挤得满满的,欢声笑语不断。有些女工也趁洗澡之便,洗些小衣物”。(40)
后来5号门土地使用权被出让,在限期交地前宿舍搬到眉州路底,那里地方小多了,条件也差多了,宿舍处于居民区内,离厂区距离较远,住宿与管理中不时产生一些矛盾。因为企业已连续几年亏损,在职工福利上的投入越来越少。(www.daowen.com)
退管会
1980年代,上海职工退休工资按工龄分三档:5年以上不满10年的为本人工资的50%;10年以上不满15年为60%;15年以上,按70%。1981年市府规定:获得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2次以上者,提高退休费15%,获得1次者提高5%;获得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劳模、先进4次以上者提高退休费15%;获得3次者提高10%,获得2次者提高5%。随着物价上调,市政府多次提高离退休人员退休费:1989年8月对1957年底前参加工作,1982年底前离退休人员,月加8元。1989年10月对离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10%,1993年10月对企业退休人员月加40~60元。(41)这些措施使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能逐步提高。1992年底三十一棉职工6725人,退休职工5905人,合计12630人,其中退休职工占46.75%。(42)退休工人的生活保障已成为三十一棉日益沉重的责任之一。
安排好上万职工的生活福利是三十一棉的责任之一,也涉及一笔可观的支出。主要有医药费、职工补助金、退休金等。三十一棉早在1982年就设立专职管理机构: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简称退管会)。改善棉纺织厂退休工人生活状况的措施,已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内部问题,也有来自市政府的政策调节及区政府的某些救助。如提高补助金的标准。1984年上海市总工会、劳动局沪工(84)总生字第75号规定,本市全民企业退休职工,月退休金收入不满60元,需养一个无收入老伴生活的,可补助到60元。1988年沪工(88)总生字第103号规定,凡居住在市区、郊县的全民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月退休费不满80元,需养一个无收入老伴生活的,可给予补助到80元。1990年杨浦区政府对第九、十七、二十九、三十一棉四家大型老企业年内调集下拨1452.29万元,使企业缓解因退休费负担过重影响资金周转困难。1993年8月全年救济2.5余万人次,377.77万元,平均380.27元/人次;医药补助949人次,3.1万元,平均32.67元/人次。(43)这表明缓解纺织系统退休工人的低收入压力,也是杨浦区政府兼顾的一个问题。
1982年纺织工业部经济责任制调查组的一份调查报告,建议实行全行业利润全额分成。要合理地计算和确定分成率,管好用好各项基金。该报告认为,“制订分成率,首先要保证国家增收,在这个前提下,一般还要注意三点”。其中“三是要考虑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从纺织行业的现状来看,特别是‘欠账’很多。主要是(1)机器设备陈旧,老厂尤其如此。(2)厂内建筑拥挤。多年来的生产挖潜,造成了‘生产挤辅助(车间),辅助挤仓库,仓库挤马路’。(3)经常性福利支出增多。近年来大批职工退休,概略计算约占现有职工40%,这些人员的养老费都由企业负担,上海现在是将近两个现职工人养一个退休工人。此外,还有独生子女津贴、救济补助等支出,许多企业都反映入不敷出,以及不能有效地解决根本性的集体福利事业,如职工宿舍建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制订企业利润分成率时,给予充分考虑。要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多年的‘欠账’以消除隐患的问题。因此,建议财政部门在确定全行业利润全额分成比率时,最好能够把近期增收因素和长远增收条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对那些急需更新改造才能增产增收的企业,要给以必要的时间和条件,适当地提高生产发展基金和集体福利基金的提成比率,让他们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整顿提高,偿还‘欠债’,以便实现持续的增产增收”。(44)令人遗憾的是,给企业“减负”的实质性举措迟迟难行。
职工福利与补助
期间,政府规定由企业承担的一些福利支出标准节节提高,福利待遇下降。
职工福利费,医药费是其中一项内容。按国家规定,企业可提取的福利费用是工资总额的10%。三十一棉职工医疗消费原采用记账方法,由厂方支付。为了控制医药费增长过猛,堵塞漏洞,厂部规定自1992年8月1日起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门诊、急诊医药费一律实行现金支付,回厂报销。(45)此后办理医药费报销逐渐成为在职、退休工人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1997年三十一棉为了保障重病及有特殊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规定如本人医药费积存超过1000元,可照顾先报销三分之一。在3月底厂方安排医药费超过千元的退休工人办理报销,结果当天报销金额达5万元,按人均330元推算,约有151人得到三分之一医药费报销款。(46)1998年5月,三十一棉拖欠医药费计340万元,职工排号报销已登记至2002年。6月,三十一棉因原料公司追讨债务,封存该厂账号,厂部决定对持有2000元以上医药费发票的职工进行登记,一旦资金松动即设法照顾报销。(47)
1994年,三十一棉定期补助79人,金额35788元,人均37.75元/月;临时补助2007人次,119639元,人均59.61元;用于困难补助的资金15.54万元,均由企业福利费提取。(48)1990年代初期,依据有关规定,三十一棉履行对职工的生活补助。1993年职工用餐补贴由14元调整为39元,洗理费由2.4元调整为5元。两项支出均由工资、奖金开支,列入1993年企业内部分配范围。1994年三十一棉在岗职工为4415人(扣除长病假、待工、离岗退养),厂里仍有一个死亡丧葬互助组织,参加人数5881人,占全厂职工(1992年6725人)的87.4%。(49)
1988年三十一棉实现利润1486万元,但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全面滑坡,工业总产值、棉纱、棉布总产量指标均未完成。1989年三十一棉实现利润为零,此后三十一棉连续三年出现亏损:1990年为负887万元、1991年为负650万元。1992年实现利润6.11万元,(50)它长期创利的业绩终于一去不返。三十一棉作为一家企业的命运,它的逾万职工的生计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