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女工挑大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被提升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共和国的大厦以工农联盟为基石。1954年底,中国约1500万工人(1)与亿万农民就以主人翁的姿态携手,竭尽所能、前仆后继,挑起为人民共和国创业的重任。“1950年农业税占国家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到1953年,就只占了大约七分之一。而同时期内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税款和利润,却由占国家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略多一点增长到了将近百分之六十”。(2)中国工人之享有“老大哥”的尊称,与此不无关系。
企业的任务首先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1949~1959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10年。职工从年均75万人到1958年达到182万人,是1949年的243%,劳动生产率以1949年为100,1958年是189,职工工资1957年是1952年的120%,纺织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国家积累资金(含税金、利润)约100亿元。(3)1957年与1952年相比,棉纱从362万件上升至465万件,增长28%;棉布从38.3亿公尺上升至50.5亿公尺,增长32%。到1958年,棉纱达610万件,比1957年增长31%;棉布达57亿公尺,比1957年增长13%。(4)薄一波回忆,“据统计,从解放到1955年底,上海实现的利润占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9%”。“那时,全国销售的纱布、卷烟有三分之一是上海生产的,日用工业品甚至60%是上海生产的”。(5)期间,上海棉纺织行业的任务之重可见一斑。(www.daowen.com)
在1950年代,推广先进操作法,提高挡车工操作标准化程度,逐渐成为高郎桥纱厂区提高产量、质量的有效助推器。1956年后,三厂工会与行政一起发动劳动竞赛,加强指标的考核。三厂合并后,组织劳动竞赛,评选先进生产者,提高计划指标(产量、质量),就成为杨浦厂职工每天工作运转的主轴,车间成为劳动竞赛的平台,也是对职工进行产量、质量考核的主场。据不完整的统计数据,1958年杨浦厂实现利润1336万元(小数点后不计),1965年2157万元。期间主要生产设备大体相同,全员劳动生产率1965年为18144元/人年,是1958年9215元/人年的1.97倍。(6)可以认为,期间实现利润增加主要是靠推行严密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创造的。昔日普通的纱厂女工们迅速成为棉纺织工业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团,(7)创造出无数匪夷所思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