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厂办学校的发展与推广:上海纺织工业区的成功经验

厂办学校的发展与推广:上海纺织工业区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厂办学校杨浦厂工业中学初期是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半工半读。杨浦厂半工半读办学实践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64年底教育部领导到学校指导工作,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也到校蹲点。1965年1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工作会议,杨浦厂厂长也出席会议,并介绍该厂办学经验。1964~1965年,工厂的半工半读学校在上海纺织系统得到迅速推广。

厂办学校的发展与推广:上海纺织工业区的成功经验

厂办学校

杨浦厂工业中学(1961年,长阳路1369弄,学制3年)初期是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半工半读。前两届学生246人,大部分留厂工作,少数支援外厂,另抽出72人升入四年级继续学习。1964年杨浦厂在原工业中学基础上,改为七年一贯制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试点班,学生一周上课,一周劳动实习。2届共226人。(59)它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既生产物的产品,又要把培养革命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政治任务”。学校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纺织生产过程及主要机械的结构和原理,掌握挡车工、保全工的操作技术,能顶岗生产。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初中教材,作适当增删和调整。如删除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目,增设生产技术课(根据学生专业工种和本厂生产实际来安排)。在语文教学中删除古典诗文,补充应用文;数学课增加生产上需要的习题、例题和珠算。采用两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与工人讲解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建立基本功训练制度,如机械车间划出16台车床作为教练车。后设置专门的实习工场,有2台钢丝车、半台细纱机、4台布机及保全保养所需的实习工具。选择觉悟高、技术好的老工人担任师傅和教练员。

学生在3年学习期间始终贯彻半工半读的原则。第一年每周劳动6小时(2个半天)。第二年每周劳动2天(6小时/天),专做早班,要求保证质量,不定产量。第三年每周劳动3天(8小时/天),做早、中班,不做夜班。要求保质保量,独立操作。区教育科调查认为,该校学生主要学科都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由于学生经常参加劳动,平均体重、身高略高于中学生测定标准。同时对学校的老师实行半工半教,做到四定(定工种、定岗位、定时间、定师傅)。(60)

杨浦厂半工半读办学实践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64年底教育部领导到学校指导工作,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也到校蹲点。1965年1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工作会议,杨浦厂厂长也出席会议,并介绍该厂办学经验。1965年第13期《红旗》杂志发表杨浦厂《半工半读育新人》的文章。

1964~1965年,工厂的半工半读学校在上海纺织系统得到迅速推广。1964年纺织系统有60个企业举办半工半读性质的职业学校,招收初中生4500人,学制原定3年,第二年改为4年。专业设置以企业主体工种为主。1965年市纺织系统半工半读学校试点发展为10所。另有29家企业举办2年制的半工半读训练班,招收1300名初中毕业生,藉以代替学徒制培养新工人的做法。1965年续办24个班,招生1100人。(61)这一办学实践也为职工家庭减轻多子女全日制教育的经济负担,安排部分子女通过职业教育提前就业创造了便利的通道。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三重性:从职能角度分析,企业是一种旨在履行重要经济职能的经济机构,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工具。“企业必然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投资。今天的投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任何产出的”。“因此,工业经济学的时间单位必然不同于前工业经济学的时间单位。工业生产的‘现在’不是瞬间,不是一天或一年,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管是经营周期,还是设备自然寿命,都是如此”。“在工业经济学中,现在总是着眼于未来”。“企业的生存来于其经济职能的有效业绩;企业的经济职能对于社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从社会角度出发,经济业绩是企业的目的及其存在的理由”。(62)

然而1950—1960年代高郎桥地区的社区建设相对滞后,杨浦厂只能自建多门类、规模可观的生活文化服务设施,为职工提供相对便利、实惠的生活设施、服务,而且兼办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杨浦厂在被动承担起过多的社会服务职能时,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一个向企业负责的管理层,企业经营长期投资也被忽略、搁置。

1965年上海工业生产能力在全国所占比重达1/2,其中棉纱约占1/4。在全国七大类,250种主要成套设备中,上海已能生产220种以上。是年上海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工业占二分之一,贸易占四分之一,财政占六分之一,(63)是国内轻工业重镇,这也是1950年后上海工业的黄金时代。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工厂法》、《合同法》等)却迟迟未见。杨浦厂作为沪东地区公私合营棉纺织印染大厂,维持着主业生产,兼办教育、幼托、医疗等多项福利设施,并参与炼钢、支农等非经营性活动,但自身对经营方向调整、盈利分配、产权变动等却没有自主权。杨浦厂正逐步过渡为依据政府计划生产棉纺织产品的加工厂,而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

【注释】

(1)1961年杨浦厂每天行政分配的燃料是原煤6吨,其中食堂每天用煤量超过1吨。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59页。

(2)历任上海印染厂工程师、国光印染厂工程师、厂长。

(3)张炳南于1956年1月当选杨浦区第一届政协委员,1961年后连续当选第三、四届政协委员会常委。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31~32页。

(4)[美]约瑟夫·阿·熊彼得(J.A.Schumpe)著、杜旭贞等译:《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第40~41页。

(5)徐行:《“请投荣毅仁一票”——忆陈毅同志的一次谈话》,《上海政协报》,1986年6月20日,转引自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8辑,《风范永存:忆陈毅市长》,1991年版,第200~201页。

(6)王树人:《访荣毅仁副市长》,《解放日报》,1957年1月10日,第2版。

(7)荣毅仁:《党外人士的挚友 统战工作的模范——忆曹荻秋同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0页。

(8)计泓赓:《荣毅仁》,第163页。

(9)同上,第149、151页。

(10)荣毅仁:《党外人士的挚友 统战工作的模范——忆曹荻秋同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10、8页。

(11)[美]彼得·F.德鲁克著、沈国华译:《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第47页。

(12)苏联经济和行政部门的一种重要管理原则和领导方法,即授予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领导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广泛权力,同时规定其对工作结果应负的个人责任,目的是为了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把领导者管理的坚决性和群众参加管理协调地结合起来。1918年3月列宁提出一长制后,5~6月,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参与制定的国有化企业管理条例新草案,1919年9月4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中央纺织工业管理局实行一长管理制以代替集体管理制》的决定,1920年,苏俄已有半数机关实行了一长制。1920年3~4月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在工厂管理中逐渐改行一长制。一长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在1920年代后期得到全面推广并一直实行下去。1941年,联共(布)第十八次全苏代表会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强企业中的一长制,务使企业经理真正成为对企业状况和生产制度负责的全权领导者。参见百度百科。

(13)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65页。

(14)周易,1960年6月~1962年4月任厂长,1962年4月任厂党委书记

(1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59页。

(16)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45页;上棉三十一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3册,第12页。

(17)同上,第57页;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3册,第42页。

(18)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3册,第13页。

(19)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50~51、57、58页。

(20)蔡秉文主编:《上海人民代表大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21)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45、48、49、52、55页。

(22)全年产值11899万元,是上海纺织行业一个纺、织、印染的全能厂,占杨浦区工业总产值4.6%。设六个车间:一纺(原申五纺部)、二纺(原申六纺部)、织造(原申六织部)、纺织(原荣丰纺织部)、印染(原申六、荣丰印染部)、总机械部。1964年4月20日,厂党委的隶属关系从杨浦区转到纺织局党委。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39~40、59页。

(23)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17页。

(24)棉纱商标“宝塔牌”(1915~1978)曾是德大纱厂、申新五厂、三十一棉长期使用的名牌商标。“囍牌”(1947~ )是申新六厂生产棉纱、棉布、印染布的商标,后为三十一棉沿用。《武宝璋访谈记录》。

(2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厂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43~44、15、16页。

(26)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39页。

(2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12页。

(28)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工会综合类62-2,第5件。(www.daowen.com)

(29)杨胜群、鲁炜、孔丹主编:《荣毅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90、104页。

(30)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厂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6、26、28、29、67页;第2册第19页。《公私合营杨浦棉纺织印染厂化纤车间1962年度先进事迹》,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工会综合类62-4,第1—2页。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秀珍访谈记录》。

(31)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237页。

(32)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厂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1册,第28页。

(33)1966年2月投产,达到国家科委颁发的二级标准,投放市场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38、384页。

(34)《新民晚报》,1958年10月28日,第4版。

(35)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41、48~49页。

(36)《新民晚报》,1958年8月2日,第4版。

(37)《新民晚报》,1958年9月28日,第4版。

(38)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548页。

(39)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编写组:《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第2册,第38页。

(40)《吴财根访谈记录》。

(41)[苏]A.马依士林著、纪洪天等译:《纺织工业经济核算》,纺织工业出版社1957年版,第75页。

(42)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编写组:《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47页。

(43)《老同志谈记录》。

(44)《阿珍访谈记录》;中中:《高郎桥印象》;莲莲口述、士秀记录整理:《五代纺织工人家庭变迁史》。

(45)杨浦区档案馆全宗号:86-144,第38页;86-1-97,第2页。《老同志谈记录》第2页。

(46)杨浦厂指派一名党委委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派机械车间总支书记常驻农场,向农场、公社援助车床、台钻、饲料机、切菜机等,分派三批技术员、干部下乡,培养电工、车工、钳工等25人。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编写组:《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54、59页。

(47)《蒋昌宁访谈记录》。

(48)《余力访谈记录》;《武宝璋访谈记录》。

(49)申新五厂子弟小学(1947年10月,长阳路1297号)、申新六厂子弟小学(1949年10月,眉州路607号)1992年与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脱钩。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79~80页。

(50)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政94-25,第3页。

(51)1980年停办,改上海纺织局、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联办纺织中等专科学校。1987年称上海市第二纺织工业学校,与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脱钩。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76、79~80页。

(52)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档案:(65)-9,工会科室车间五好集体、职工登记表,第5页。

(53)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编写组:《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汇编》(1949.5~1987.12)第2册,第47页。

(54)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年)第2册,第74页。《武宝璋访谈记录》。《余力访谈记录》。

(55)[美]彼得·F.德鲁克著、沈国华译:《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第50~51页。

(56)《林女士访谈记录》。

(57)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党史编写组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60页。

(58)1950年代初期申五、申六各有幼儿园,分设眉州路底新工房、河间路3号,面积共约800平方米。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61、62页。

(59)1966年停办。1972~1981年每届80人,1982~1985年生源不足,维持40人,1985年停办、撤销。1989年以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技校名义招生,1992年无生源停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修志办:《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厂志资料汇编》(1914~1992)第2册,第69~70、66页。

(60)上海市杨浦棉纺织厂印染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半工半读育新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办:《红旗杂志》,1965年第13期,第35~39页。

(61)根据教育部、市府有关文件规定,1984年向半工半读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补发全日制中等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半工半读训练班因办学性质不同,没有补发中专毕业证书。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第696~697页。

(62)[美]彼得·F.德鲁克著、沈国华译:《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第52、60页。

(63)蒋以任主编:《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第6、7、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