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郎桥纪事: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区的兴起与终结

高郎桥纪事: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区的兴起与终结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进纺织工厂的先锋:怡和丝厂晚清在华外商曾有过在江浙养蚕区办机器缫丝厂的念头,无奈清廷不许可。由于上海是外资在华引进蒸汽缫丝厂的先行地,甲午战争前外资缫丝工业在华唯一的投资场所,因此上海的缫丝厂在1880年代已采用进口的生产设备。怡和丝厂试办10年,终因原料供应、储茧设备未能妥善解决,于1870年停工关闭。怡和缫丝厂的经营方式与此完全不同。这使投资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缫丝厂女工则属低收入群体。

高郎桥纪事: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区的兴起与终结

引进纺织工厂的先锋:怡和丝厂

晚清在华外商曾有过在江浙养蚕区办机器缫丝厂的念头,无奈清廷不许可。于是,近代纺织工业落户中国之初是在上海租界首先植入、萌芽的。

1859年英商怡和洋行聘请约翰·梅杰来沪首先试办怡和纺丝局,于1861年建成投产,怡和丝厂引进全套机器设备,100台缫丝车大部分设备在香港制造,连同装配工人一起运沪。厂内安装锅炉、用蒸汽机带动缫丝车运转,为煮茧提供热源。丝厂最初两任大班都是意大利人,车间管理层称洋管车(女,意大利人)、华管车(男)。(18)

落户上海的外资蒸汽缫丝厂,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居国内优势地位。

由于上海是外资在华引进蒸汽缫丝厂的先行地,甲午战争前外资缫丝工业在华唯一的投资场所,(19)因此上海的缫丝厂在1880年代已采用进口的生产设备。厂房一般为两层建筑,直接采用意大利“开乃尔”式丝车,装置蒸汽机动力设备。当时每两部丝车另外配备一名打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同期广东乡村的华资缫丝厂却不然。如陈启源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家堡创办的缫丝厂就设在自家宅院,采用改装机器(仿法国式),用蒸汽煮茧,缫丝车仍用足踏。当时上海平均每厂年生丝产量高于广东约1.6倍,属机制细丝,全部出口,1892年上海3家缫丝厂缫制生丝的价值平均比同样的茧使用土法缫制的生丝价值要高出20%~50%。(20)

在沪机器缫丝厂的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企业,吸收华商附股、任职,并参与经营管理。由于生丝的产地在江南,而市场主要在欧洲;华商有资金,熟悉内地原料采购;外商有生产经验及海外联系等便利。因此以股份制工厂形式,走社会化集资渠道,实行华洋合作是互补互惠的捷径。一般由外商引进设备并承担销售,华商提供部分资金及赴邻省收茧。怡和丝厂开办资本为6万银两,分为60股(每股1000银两),其中华商有28股(占46.7%),以徐鸿逵(字棣山,浙江海宁人)最多。徐鸿逵当时既是大成丝栈通事,也是怡和丝厂股东兼华董。怡和丝厂初期设洋董一人,两位华董(徐鸿逵、李国杰)。董事会由洋董主持,邀请总买办(唐杰臣)参加,涉及丝厂的要事,如增股、派红利、人士重要更动等均由洋董提出议案,但须经华董通过,并签字。(21)当时在沪丝厂有多种经营形式,如委托洋行经营(如公永和丝厂),也有华商租办外资丝厂(英商公平丝厂)。(22)经营者以理性的冒险、稳健的扩展逐渐占据主流。(www.daowen.com)

由于缫丝厂的原料来自中国内地农户,从栽桑、养蚕、茧处理、制丝,长期停留于手工制丝。(23)当机器缫丝工厂与中国传统经营环境相遇,必然产生尖锐的碰撞。土法缫丝是从新鲜茧中缫丝,必须在蚕蛹变蛾破茧之前(约10~12天)用手工完成缫丝,故产茧量受家庭劳动力的制约。而蒸汽缫丝必须将新鲜的蚕茧烘干(将蛹杀死),再运沪储存备用。晚清只有苏州、无锡等地乡农愿意出售干鲜茧,而湖州杭州各地蚕户只售辑里丝,不卖干鲜茧。有些蚕农认为把蚕蛹放在烘箱里闷死是不人道和违背佛教信仰的,认为是“忘恩负义”。由于一些地区的官府也限制缫丝厂购茧,上海的缫丝厂初期在邻近丝业区买不到足够的新鲜蚕茧。怡和丝厂试办10年,终因原料供应、储茧设备未能妥善解决,于1870年停工关闭。1894年中国机器缫丝产量仍不到中国丝业的十分之一。后因中国手工缫丝质量粗糙,在世界市场上受到冷遇,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国采用西法缫丝。(24)故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代缫丝厂是在蚕丝业极少的无锡形成新的蚕桑基地。(25)1895年,上海的缫丝厂大部分原料供应是由代理人到产区购买新鲜蚕茧,在外国人的监督下就地烘干后打包运沪。由于传统蚕丝业生产季节性强、风险较大,长江三角洲土地、人工有限,制约蚕丝业只能是农户的副业,无须特殊的生产部门、劳动者的熟练操作技术也极易养成,“田好吃一年,蚕好用半年”。蚕茧的收成、质量很不稳定,难以确保在沪机器缫丝厂的原料需求。

怡和缫丝厂的经营方式与此完全不同。最初曾在上海招募有经验的男工,试工后录用,日薪300铜板,后发现女工是最经济,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劳动力,就改雇女工,日薪100铜板(合0.09美元)。这使投资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缫丝厂女工则属低收入群体。早期的缫丝女工主要来自工厂附近乡村,1899年振纶丝厂坐落在铁马路(北河南路)桥北堍,“人烟稠密,女工甚便”。(26)1882~1894年间,上海计有缫丝厂12家(华资8家,外资4家)均设在公共租界。1911年在沪缫丝厂女工约三四千人,多为临时工。(27)在经营环境方面,租界当局对依法经营的中外私营工厂提供法律保护。

美国学者黄山农(Shannon R.Brown)认为,怡和丝厂设在通商口岸上海“能够以合适的费用建成技术效率高的工厂,并能招募到良好的劳动力,加以训练而生产出优质生丝,在国际市场售得高价”。但据怡和丝厂最初10年的成本结构反映,茧占全部成本的65%,资本(支出)17%,工资13%,煤2%,其他3%。因此丝厂不能以合理价格获得一级茧的经常供应,“以致该厂不能脱离传统的制度和中国社会的准则而独立地经营”。缫丝厂的引进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从严格的财务意义上讲是失败的。(28)缫丝厂在沪创业,为近代纺织工业引进上海充当媒介,也叩开了外资在沪投资办工厂的路径。

英商怡和丝厂车间(上海纺织博物馆提供)

上海仁昌丝厂外貌(上海纺织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