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庙与桥
位于杨树浦港西侧的高郎庙(原址兰州路1060号,已拆除)约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属禅宗临济宗,与太平教寺同奉一祖,有庑殿三进,头进后有长廊,第二进是大雄宝殿,有河、石阶,第三进后是一排出租房屋,庙内供奉城隍、杨公、观音菩萨等,香火旺盛,(18)是上海县东北乡一处传统文化场所。但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刻本《上海县志》上高郎庙却不见踪影。(19)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一座横跨杨树浦港的大石桥成为高郎庙的新邻居,并取名高郎桥。桥、庙均在周塘浜北,两处相距约200米,成为高郎桥周边地区的地标景观。1814年在上海县东北角的高昌乡23保辖15图中,在3条通黄浦江的支流(虹口下海浦、杨木浦、引翔港)上建有10座桥,其中石桥3座,而称“大石桥”的唯有高郎桥。(20)
引翔港(21)的得名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已见记载,初名迎祥浦、尹祥浦,同治年间始名引翔港。乾隆十八年(1753年)上海县修筑浦西北岸土塘时,将它东入黄浦江的出口进行人工填埋,引翔港的出口便改道西行,循周塘浜接杨树浦港入黄浦江,这条水路也成为引翔港市去往上海县城的必经之路。这一新航道的开通,使周塘浜与杨树浦港交汇处的高郎桥成为高昌乡中部一个繁忙的水运孔道,有三条水运航道在高郎桥地区汇集:东行,经周塘浜可入引翔港市;南行沿杨树浦港入黄浦江;沿杨树浦港北行接虬江可进入宝山县境,高郎桥成为水路出入引翔港市(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唯一孔道,附近又有高郎庙(建于清康熙年间),自然就成为周边乡民汇聚的一个中心点,人烟渐聚、景观更新。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农家稻、棉、丝、渔、工多种经营发展,刺激多层次商业集散地形成不定期集市、街市、商埠、都会。一些在商场冒尖的市镇往往被喻为“小某某”,在今上海地区先后得此殊荣的有青龙镇,在宋代有“小杭州”之名;清代嘉定县的南翔镇有“繁华赛苏州”之誉。同期的高郎桥地区显得有些僻静。晚清,在高郎桥与高郎庙的东侧约1公里处的赵家桥(今江浦街道东北)已是杨树浦港西侧的小村镇。直到1950年,高郎桥地区的长阳路北侧(属新市区(22)),是市郊农业区,南部以种蔬菜为主,北部是粮、棉区。土布生产的痕迹也依稀可见。中王家宅村中仍保留一条织土布时经纱使用的东西向的场地,后来改为通道。(23)1950年,在杨浦区境的手工业者分660类,共2915人,其中手工棉纺织业位居榜首,规模最大,计有244家,职工1103人。资本28.3万元,分别占区手工业户数的37.0%、职工数的37.8%、资本数的36.8%。(24)手工棉纺织业在区境手工行业拥有三分天下居其一的强势,足见昔日“东尖”土布仍绵延不绝。
高郎桥方位示意图(引自《嘉庆上海县志》附图)
明清两代的高昌乡的浦西东北角人烟渐兴,人文景观非同昔比。太平寺虽几遭兵燹,却又多次修建,成为近代上海县东北角幸存的古建筑遗址之一。(25)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萧王庙(今辽阳新村街道),是东北角西北片的文化中心,每年清明、七月七日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晚清引翔港市周边的景色在乡绅王焕崧眼里还是一片荒郊僻乡。他目及所见不过田妇村童、衰柳萧寺,寂寞夜静聊赖蟋蟀低吟陪伴。(26)
高郎庙与高郎桥的组合,构成高昌乡境中部的一处文化中心点,它们幸运地穿越岁月的风云,守候着上海的东北角,高郎桥这座清初的桥名,在经历数百年沧桑变迁后,依然是当地居民对高郎桥地区通用的习称,远近知晓。在当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领域,高郎桥的问世晚于高郎庙,但它比高郎庙的知名度更高,成为一处更具有稳定性的地面标识。
【注释】
(1)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20、22页。
(2)明清时期,今上海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多次重组,析置青浦县(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南汇县(1726年,清雍正四年)、川沙县(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上海县辖区由原本的5个乡(25保),被缩减为2个乡(12保):长人(析置南汇县)、高昌(分隶川沙县)。
(3)王孝俭主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80页。
(4)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5)秦荣光:《同治上海县志》,1902年铅印本,卷一,第9~10页。
(6)清中叶上海县所产稀布(尖布)远近闻名,“东稀”产于东北乡,“西稀”产于西南乡镇(龙华、七宝,又名清水布),“龙稀”产于龙华、七宝,销关外。王孝俭主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8页。
(7)《松江府志》(54卷)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本,卷五风俗,第4、2页。
(8)王孝俭主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6、632页。
(9)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28~29、33页。
(10)上海地名志办公室编:《上海名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93页。上海通网站:引翔古镇。(www.daowen.com)
(11)施玮等:《宁国街道志》,1993年打印本,第174页。
(12)同上,第174、176页。
(13)清末,周志容又增恤嫠义塾。秦荣光撰《同治上海县志》,1902年铅印本,卷三,第28页。
(14)王焕崧:《冬荣室诗钞》,中华书局1906年,铅印本。
(15)宋初,今虬江以南,隶华亭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批准设上海县,下辖五乡,区境为上海县高昌乡。今虬江以北,先后隶属昆山县和嘉定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析置宝山县,区境北部属宝山县殷行乡和江湾乡一部分。民国元年(1912年)虬江以北属宝山县殷行乡。虬江以南,租界线以北属上海县引翔乡。民国十六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引翔、江湾、殷行3乡划归上海特别市。次年7月,改为引翔、江湾、殷行3个区。百度百科:杨浦区。
(16)钱铮主编:《杨浦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94、143页。
(17)钱铮主编:《杨浦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121、132页。
(18)施叔华主编:《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46页。钱铮主编:《杨浦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95页。
(19)[清]王大同修,李林松等纂:《上海县志》,嘉庆十九年(1814年),卷一,乡保,第24页;卷六,桥梁,第59页;卷七,坛庙,第12~31页。
(20)[清]王大同修,李松林等纂:《上海县志》,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卷六,桥梁,第59页。
(21)引翔港原是与杨树浦港平行的南北向河道,东南直通黄浦江,西经周塘浜接杨树浦港。钱铮主编:《杨浦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81、258页。
(22)东至黄浦江,西临沙泾港与提篮桥、北四川路西南接壤,南沿周塘浜、尤家浜,北抵走马塘。1945年抗战胜利,引翔区属新市街区,江湾、殷行划归江湾区。1952年新市、江湾两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隶北郊区。1958年,撤销北郊区,该地区从1956~1984年先后划入杨浦区。南部原为上海县高昌乡23保的一部分。百度百科:杨浦区。
(23)钱铮主编:《杨浦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1页。
(24)刘兆忠主编:《上海市杨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志》,1997年,铅印本,第47~53页。
(25)太平教寺建筑保留至1990年代。施叔华主编:《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944页。
(26)“荒郊闲散步,西北见青山。田妇携儿归,村童带犊还。秋江衰柳碧,萧寺夕阳殷。绕遍南塘路,人应笑我顽”。王焕崧:《冬荣室诗钞》,中华书局,1906年,铅印本,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