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成果

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机制研究周怡[1]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通常是指突然爆发并且影响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而危及社会稳定,必须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事件[2]。组织行为学认为:突发危机事件是组织难以维持现状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高校突发事件具备三方面特征:意外性、紧急性和危害性。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

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成果

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周 怡[1]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通常是指突然爆发并且影响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而危及社会稳定,必须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事件[2]。对危机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以荷兰学者罗森豪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3]公共政策学认为:突发危机事件特指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突发事件乃至灾难。组织行为学认为:突发危机事件是组织难以维持现状的一种状态。管理学则认为:突发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决策形势,在此形势下,企业的利益受到威胁,任何拖延均可能会失控而导致巨大损失[4]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理解高校危机,国内国外的学者大体有着比较相似的观点,即都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来说,高校突发事件具备三方面特征:意外性、紧急性和危害性。在这三大特征中,意外性是危机发生之初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校园危机的首要特征;紧急性是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性特征;危害性则是危机的结果性特征[5]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常见类型

高校突发性事件由于诱发因素的不同,性质也不尽相同,常见的高校突发性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型突发事件

此类事件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比如由于地震疫情、暴风雨雪、雷击等造成的群体性伤害事件,它的特点是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遭受损失严重。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当时学生正在上课,瞬间发生的大地震使得许多幼小可爱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葬身废墟之下。而高校也是学生高度聚居的场所,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高校的自然灾害威胁,做到未雨绸缪。

2.社会型突发事件

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社会联动能力强,影响面较大,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一般会有一定的组织程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非法集会、集体游行、网络讨论、静坐等。根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一文透露[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已成为网络运用最为密集的地方。网络因其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而成为社会或学校焦点问题的信息传播中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电子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在遇有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热点事件的发生的时候,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的导火索。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校园群体行动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与网络管理和教育引导不到位、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3.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1)校园消防安全隐患。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学生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每个宿舍都配有饮水机,都安装了电扇,都接通了电话、网线等等。但是正因为如此,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增多,比如学生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电磁炉、电热棒等大功率电器;衣物乱堆乱放,未及时清理废弃的纸皮果瓶等易燃物品;学生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与自救逃生技能。如在2008年11月14日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由于使用“热得快”导致电器故障而引发的火灾中,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酿成了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7]。在一个关于“消防安全关注度”的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8]: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8.8%的同学会关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安全;76.6%的大一学生、75%的大二学生会偶尔关注;比较而言,约25%的大三学生、28.6%的大四学生非常关注消防安全。不到半数的同学有在宿舍拉闸限电前拔掉所有电源的习惯。当被问及“如果房间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办?”时,19.1%的学生认为应迅速打开房门外逃,12%的同学选择收拾贵重物品一同冲出。由此可见,校园消防安全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2)校园交通安全隐患。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通过院校合并、异地征地等多种形式扩大了办学空间,打破了以往独门独院的办学格局,校园空间已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校园占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校区之间距离的扩大,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外交通出行的频率大幅提高,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2010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区内的“官二代”开车撞倒两女生造成一死一伤的案件[9],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高校交通事故隐患突出的事实。

(3)校园饮食卫生安全隐患。近年来,由于学生食堂管理不规范、食品卫生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学生食物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9月17日,河南大学百余大学生集体出现发烧呕吐的症状,疑似食物中毒[10]。另外,学校周围通常存在许多无卫生许可证的小摊餐饮点,学生在这些地方就餐,身体健康很容易受到威胁。

(4)校园治安隐患。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园园区范围成倍扩大,一校多区格局的形成,使得安全保卫工作牵涉的部门越来越多,单纯依靠保卫部门的工作已不适应越来越专业化的管理。同时,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对外交流增多导致出入校园的流动人口、私人车辆急剧膨胀,治安形势日趋严峻[11]。从见诸报端的网络诈骗案件、传销案件、群体伤害案件的受害者中都不难发现学生的身影。学生之所以成为一些类型犯罪的易被伤害人群,与学生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2]。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

4.环境压力型突发事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最终成熟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常常会感到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源主要集中在学业问题、社交问题、情感问题、经济问题和前程问题等方面。压力的加大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成为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在大学生极端行为事件调查中,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一件小事而酿成悲剧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件中,马加爵因与4名同学发生矛盾,为报复泄愤,于2月13日至15日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13];2007年发生在江苏中国矿业大学的铊中毒案,竟然是一名大学生因为三名同学平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而投的毒[14];2009年1月21日,弗吉尼亚大学的中国籍留美博士海洋因求爱未遂将女生斩首的案件震惊美国[15]。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今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实在不高。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16],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心理与社会的矛盾转折点上,积极的选择有助于加强自我的力量,而消极的选择会导致自我力量的削弱。虽然大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迅速,但现今的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长辈们的悉心呵护和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得这一群体在学业和家庭生活方面一直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社会经验缺乏,心理适应能力差,在面临新的环境、遭受挫折和重大事件时,会出现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而引发极端行为。

另有研究表明,我国约有10%—4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障碍,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下降、消极沮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渠道进行疏导,甚至出现自杀现象。心理学家扎伊德指出:“人类对于情绪的理解和控制的程度决定着文明是否进步,过分地忽略情绪将会导致神经症、精神病甚至社会暴力的后果。”[17]因此,在探讨大学生极端行为发生的机理时,消极情绪不容忽视。大学生富有理想和抱负,在心理上要求实现自我价值,但这种高自我期望值不时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反差,消极情绪易被唤起,导致情绪失控,失去生活目标[18]。2009年2月,广东工业大学在两天内相继有两名学生跳楼自杀,校方证实分别是由于失恋和挂科而轻生[19]。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青少年人群在自杀的人群中占据很大的比例[20]。因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恋爱挫折、人际交往、网络游戏而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的隐患之一。

三、高校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社会各界联动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校园突发事件可见,高校突发性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治安及其他社会问题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所引发的。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变迁,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的类别和层次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高校附近的配套设施如网吧等猛增,导致高校学生与社会人员频繁接触,他们同属于易冲动型人群,比较容易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另外,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同样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增多。无疑搞好高校校园安全工作不只是大学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消防、卫生、城建等一系列的部门。因此,学校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地定期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及时交流学校及周边社区安全稳定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工作大检查,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有效地解决学校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校园安全问题之所以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校园里的相关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但学生管理人员却未相应增加,并且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学校的各项工作并没有随着社会的改革不断调整或完善,从而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空间、范围、难度不断加大,使得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的隐患增多。所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系列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防震防火演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并印发《安全知识教育手册》,以防范于未然。

其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很多高校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细节太过于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从而没有很好地起到对危机的防范预警作用,造成了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事实上,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之时,许多学校的应急工作小组往往只是学校的保卫处人员再加上个别分管领导,而一个完善的高校应急小组应当包括保卫、学工、宣传、后勤、媒体以及学校领导等各方面组成。在危机的预警方面,要设置从上到下、信息畅通的危机处理机构,以校长或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广大教师和辅导员为信息收集员,而且相互之间还应该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以便迅速快捷地处理好高校突发性事件。在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信息的透明化和真实性,避免在师生中造成恐慌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21]。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比如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条例、宿舍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学校大型活动安全制度、师生员工外出旅游规定、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等。

再次,要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控体系。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无法估量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新的尖锐问题,如黄色信息诱导人们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很多计算机高手利用网络截获机密甚至犯罪。我们可以利用高校网络中心的技术优势,组建网警,这对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击网络犯罪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的极端行为大部分是由于心理不健康、人格发展畸形所导致的。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个人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有效控制大学生走向极端的途径之一。目前,西方国家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已经把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和人生发展课题、克服心理发展障碍、适应学校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的成长和潜能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和目标[22]。因此,我国高校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系统的核心是心理咨询中心,要充分发挥心理辅导与咨询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承担异常学生的干预和矫正工作;外围是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等,要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并且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情况。比如准备自杀者在产生自杀的意念后,出于求生的本能往往会陷入生与死的矛盾之中,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别人谈论自杀,这实际上是发出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国外研究表明,52%~6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l~8周,曾求助于医生,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曾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自杀意图[23]。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实际情况,举办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就业前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训练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危机干预预警系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www.daowen.com)

当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宠,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差。而且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尚不成熟,价值观念也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情绪非常不稳定。因此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导致思想上的波动,甚至行为上的偏激,从而容易引发突发性事件。

朋辈之间鸿沟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动性大,使得集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成为可能,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的自助、互助完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如果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注意加以引导、支持和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机制,必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保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4]。因此可以构建以学生和学生社团为主体的预警互助网络,如适时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来关注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了解学生们带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且给以关心、帮助,视情况向有关心理咨询教师发出预警信号,并协助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本院系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注释】

[1]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487.htm,2011年4月10日访问。

[3]薛澜,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4]唐少华,谢顺利.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07(12)。

[5]许中华,雷育胜.高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445—447。

[6]人民网.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R].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896164.html,2011年3月20日访问.

[7]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4/110416654321.shtml,2011年3月20日访问.

[8]张雨轩.高校校园安全及其法律风险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1):88—90.

[9]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ociety/news/detail_2010_10/18/2819693_0.shtml,2011年3月24日访问.

[10]深港在线.http://news.szhk.com/2010/09/17/282758162068233.html,2011年3月24日访问.

[11]林生.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若干探索[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3):42—46.

[12]张霖.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认识和加强校园安全建设[J].管理与创新,2010(9):209—210.

[13]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0412/23/t20041223_2655820.shtml,2011年3月24日访问.

[14]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l/p/2007 06 20/012013265533.shtml,2011年3月24日访问.

[15]易查网.http://www.163.vc/article/323519.html,2011年3月24日访问.

[16]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7]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云燕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8]吕途,杨贺男,张绍波.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教育探索,2009(6):119 120。

[19]华商网.http://news.hsw.cn/2009 02/16/content_10606170.htm,2011年3月25日访问。

[20]宁波海曙卫生监督网.http://wsjds.haishu.gov.cn/info.asp?ID=47486,2011年3月25日访问。

[21]李力,孙楹.高校管理中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法制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94 95。

[22]张秋菊.大学生个体极端行为预警干预机制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3):91 92。

[23]关树文,诺敏.试论青少年的自杀及其预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2):19—23。

[24]张秋菊.大学生个体极端行为预警干预机制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3):9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