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Loong:舞乃不僵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视为瑞兽,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因为一个不合适的英文翻译“Dragon”而在西方世界中经常被“妖魔化”,乃至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废龙说”,建议“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中华Loong:舞乃不僵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视为瑞兽,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因为一个不合适的英文翻译“Dragon”而在西方世界中经常被“妖魔化”,乃至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废龙说”,建议“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根据报道,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主持的“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课题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所以为避免西方误解,应该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据悉,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此消息一出,即在学术界和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网上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专家学者们也各抒己见,其中相当一部分认为“弃龙”是在“忘祖媚外”,以至于当事人吴友富教授不得不急忙“澄清”:从未发表过“弃龙”观点,报道存在误会,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众所周知,龙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并终保留了它的原始象征意义——喜庆、富足与祥和。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深入民间,广泛运用于音乐、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作为中国人的象征,以及公认的文化标志,龙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精神。一曲《龙的传人》更是深入人心,从我的孩提时代到新世纪,传唱得经久不衰;甚至当有日本商人在某品牌油漆的广告中让龙从柱子上滑了下来,很多国人都愤怒了,一时激起轩然大波……看来,龙无疑成了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

另一方面,在西方长期以来的印象里,“龙”的文化含义和我们所认为的差异甚大,Dragon体形庞大,有翅膀并能喷火,是一种虚构的怪兽,是神话和传说中恶魔的象征,常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我也想用自己看过的一段英文略加举证,美国诗人Ferlinghetti在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伟大的中国人》(The Great Chinese)中,借环绕着旧金山唐人街过春节所舞的龙,写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这有点类似一段散文诗,描述大家对过年舞的那条中国龙非常恐惧,所以要把它绑在地下室:

“The blue citizens on their talking cycles think that he wants to escape and at all costs he must not be allowed to escape because the great Chinese dragon is the greatest potential dragon in all the world and if allowed to escape from Chinatown night gallop away up their new freeway at the Broadway entrance mistaking it for a Great Wall of China or some other barbarian barrier and so go careening along it chewing up stanchions and signposts and belching forth some strange disintegrating medium which might melt down the great concrete walls of America and they are afraid ofhow far the great China dragon might really go starting from San Francisco and so they have secretly and securely tied down the very end of his tail…”

这段文字大概应该可以说明西方人对“龙”的普遍看法,翻译如下:“蓝衣的市民说来说去都认为它(指中国龙)想要逃跑,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逃走,因为中国巨龙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龙,如果让它由唐人街逃出来,可能会奔驰到百老汇街的入口处,他们新的高速公路那里,误把那儿当作中国的长城或当作其他野蛮民族的屏障,所以就会沿着它走,把柱子和路标都嚼烂吞下,且打嗝吐出一种奇怪的溶液,可以把美国的混凝土大墙都融化掉。他们怕这条中国巨龙会由旧金山出发走得很远,所以他们已经秘密地、稳固地把它的尾巴尖绑了起来……”(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西方人的眼里,龙的确是一个不很好的象征,作者借此讽刺了美国人自以为来唐人街看舞龙是开明之举,其实也是抱着“黄祸”思想和高高在上的态度。看来龙的确有必要加以说明以正视听,站在语言学者的角度看,吴友富等人的用意无可厚非。因为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更多地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交往的效率及实际效果等问题。毕竟,我们没有必要为西方改变自身,但是我们有责任去改变别人对我们的观感,然而,紧接的就是更棘手的问题,怎么才能不改变自身又能改变别人的观感呢?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仍然争执不一的原因。解决这个争端或论争,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早先的翻译纠正过来,这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翻译就是越做越精确,而且翻译也要有“发展观”,用一种更开放更灵活的新思维,来适应一个全球化时代各国交往中的需求。我认为,用西方人眼里的Dragon来翻译中国人眼里的“龙”,显然是早先的一种僵化的翻译观念的有意无意的体现,就语言论语言,而把文化的考虑给忽略了。如此说来,把中华的“龙”翻译成“Loong”似乎更恰当些,因为在澳大利亚等地,当地人已经开始把华人舞龙灯活动的龙灯称为loong,而且这个词也颇有创造意味,音形结合,读音上就不说了,字形状比象形文字更象形,身长也够了,两个字母o有点类似龙的两只大眼睛,颇为传神。我们要做的,不是废掉或改变自己的文化形象,而是如何更加照看更加完满它,用Loong来还原本真形象,何乐而不为?

所幸的是,我上面这部分文章写完放了好久之后,在2007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正式呼吁启用中华龙的新的译名,没想到此举竟招来一片嘲讽,令人不禁有点纳闷,中华Loong又何妨?难道错位的“龙”不应该被纠正吗?很多年前我曾在学校的一个有小喷泉的餐厅吃饭,看过不知道谁用了pulled noodle来翻译“拉面”,当时我还调侃说这个翻译高手真该学学日本人借词那样,补补文化方面的涵养,来点创造性的翻译,不要老局限在那种僵化死板的模式。这有点类似我们直接用拼音来翻译“饺子”,比dumpling更准确,直接用“tofu”来翻译“豆腐”,比bean curd更简洁,“馒头”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翻译成“蒸的面包”(steamed bread),或者把“粽子”意译成“竹叶包的米团”那么麻烦,干脆类似东南亚人直接用闽南话“bak-tzang”来称呼“肉粽”,反而更亲切传神,而且在翻译的过程把文化也输出了,正如chow mien就比正儿八经的fried noodle更贴切地传达出中国炒面。我曾经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另一篇论文《谈英语与闽南话的跨文化交流》(发表于《福建外语》,2000年第3期)里,创造了一个新词Minanese来指代闽南话,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出于对这片生养我的土地的深情,正如广东话Cantonese,就比Guangdong dialect更为简便准确。

当然,大家也别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随着时代的推移,很多西方人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中国文化的这一象征。至少当我和小朋友聊天的时候,在他们眼里卡通和故事里各种各样的“怪兽”似乎都不那么可怕了,我也曾就这个问题和一个外国朋友聊了一下,他觉得所谓“放弃”或“废除”龙的形象非常荒唐,不可思议,在他眼里,不管是龙还是Dragon都充满了魅力。可见,我们考虑问题时,不能单方面地认为别人也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废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的表现,对于全球的“龙的传人”来说,斩断文化的血脉来换取别人的好印象,代价实在太大,况且这也不是几个专家学者,甚至是政府机构可以决定的,但改正或统一翻译的用词,却是我们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

我想,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除了统一一下翻译标准用词之外,也可以通过电影、广告、体育标志、文学故事等方式,譬如美国卡通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Shrek,随着后续影响的持续,也成了家喻户晓深受喜爱的形象,而中国龙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影片等方式改变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或者,在舞了那么多年的龙之后,我们是不是能够为龙这个传统上的“怪物”形象注入一些更加现代的新鲜健康正面的元素,而不是一味闹哄哄地敲敲打打?又或者,我们的翻译思维是不是也应该随着中华Loong灵活地舞动起来,才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僵化的旧观念里,以至于跟不上巨龙飞腾的速度?五个“福娃”都可以被统一成“Fuwa”,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奥运会这个难得的好机会,把中华Loong的正面形象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来?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以及代表着“龙的传人”在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人,他们给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个工程任重道远,远不是小小地改个什么名字或图腾可以比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