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谁说了算:英语的未来与多样性

谁说了算:英语的未来与多样性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作为一种目前实际上起着国际语言作用的语言,世界英语变体如此多样化,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呢?英语的未来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世界标准,英语似乎不是等同于“英国的语言”,更不会是由单个国家的谁说了算。

变体英语:谁说了算

英语的国际化打破了以英美英语为中心的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带有地缘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多种英语变体,每一种变体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土的特色。使用者不同地域和文化身份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使得英语产生了诸多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英语的多种区域变体,也造就了一个新名词——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流行。英语在世界各地的本土特征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开辟了英语研究的新领域:英语变体(English varieties)的研究。

在世界英语的研究中最为广泛引用的三分法模式是Kachru的“三大同轴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他按照历史发展、使用功能和语言特征等因素把英语分为核心圈(inner-circle English),外围圈(outer-circle English)和扩展圈(expanding-circle English)。核心圈主要指把英语作为母语(ENL,即English as Native Language)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国家的英语是标准提供型的英语变体(norm-providing varieties)。外围圈指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使用(ESL,即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等,它们大部分是原英国的殖民地,其英语是标准发展型的英语变体(norm-developing varieties)。扩展圈指的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和使用(EFL,即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的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埃及、以色列等,它们的英语是标准依附型的英语变体(norm-dependent varieties)。

语言变体以及世界英语都是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的产物。由于我们生活在语言之中,同时又靠语言生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因其使用地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地域变体,甚至在标准英语变体的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各个地区的具体特点。因此语言间的影响是复杂的,无法用简单的几个语言学术语加以概括。研究世界英语的产生和发展,应该从该区域的语言生态总体入手,考察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从“世界英语”的角度出发,英国和美国的标准英语其实也是英语变体的一种,全球化本土化必须调和。因此,有些学者用glocal这一由global和local合成而来的词来说明英语的前景,即多元化的英语应该既是国际的,又是本土的。语言的可理解性和相互的宽容是统一的,前者是英语发展变化应遵循的规则,后者则是人们对待多元化英语的态度。随着英语的不断传播,它从多元文化中不断地吸取营养,展示着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形态,文化差异应该是英语多元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英语变体的研究也应更多地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切入。(www.daowen.com)

那么,作为一种目前实际上起着国际语言作用的语言,世界英语变体如此多样化,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呢?很显然,答案已经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上,因为作为沟通交流的国际语,英语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是不能由英国或美国说了算的。某些学者认为,英语的区域变体是英语全球化的尴尬,导致英语发生变异并且失去了光彩,某些英语变体和英美英语标准相差甚远,也未被受过良好英文教育的社会精英层所广泛接受。坚持一个标准的学者认为英语在分裂,水平在降低,各国的变体导致英语越来越让人听不懂,强烈呼吁以一个标准来保持英语的纯洁性。Quirk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正因为如此,在菲律宾,鉴于很多国民的英语程度江河日下,马尼拉市政府发出一道“说英语”的政令,要求所有市立大学以英语作为授课媒介语,校警、校工都须以英语为沟通媒介,推行“英语能力强化方案”,以期待能促动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在马来西亚,政府为了促进竞争力,号召大家摈弃马来西亚英语,操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在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发动“讲好英语运动”(Speak Good English),英美标准英语仍然是“好英语”的衡量尺度。

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英语变体是值得推崇的,它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符合本国国情,又能满足国家交际的需要,表达也亲切自如,捍卫本地的土英语,就是不讲一口标准的“纯正”英语。例如,东南亚英语变体被一些人当作相应的国家认同的标志,并且还是许多“二战”后出生的东南亚人的母语。其社会地位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其独特的风格也成了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持多种标准的学者如Kachru则认为,英语的国际化后,对世界英语的研究应越来越注重对使用者的研究,把语言看成是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下的一个个活动。因此,语言学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使用者独特的文化身份在英语中的反映。这就是英语的本土特征,英语的本土化促进了英语的世界化,它不但不会使英语变质,反而会极大地丰富英语语言。

比较之下,笔者更认同Graddol在讨论英语的未来时的断言:“英语既是国际交流的工具,也是构建文化身份的基础。完成前者的功能需要相互明白和共同的标准,而后者则鼓励发展本土的语言形式和混合变体”。笔者认为,诚然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标准英语,但是这和尊重学生们说自己所在国的区域英语变体并不矛盾。目前的英语学习比较局限于对传统标准英语的学习,很多语法书也只局限在对英美标准变体的描写,而忽视了世界各地英语的变体,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价值。其实,英语的历史,讲述的就是多元文化相互接触的故事,英语的区域变体现象,实质上就是因国际化而产生的空间变异,是不可避免的。英语的未来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世界标准,英语似乎不是等同于“英国的语言”,更不会是由单个国家的谁说了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