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东怀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孙东怀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孙东怀孙东怀孙东怀,陕西岐山人。1985—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1994—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学习,后获博士学位。2000—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珊瑚环境记录及海陆相互作用研究,并于2001年6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孙东怀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孙东怀

孙东怀

孙东怀,陕西岐山人。1981—1985年,在西北大学地质地质学专业学习,后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1986年被聘为研究实习员,1995年被聘为副研究员。1994—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学习,后获博士学位。其间,1990年和1997年两次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磁实验室工作。2000年4月被聘为研究员。2000—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珊瑚环境记录及海陆相互作用研究,并于2001年6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至今,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工作。现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翠英学者”特聘教授。

工作业绩

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约58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5篇,第一作者国内核心刊物论文12篇,第一作者论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160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母校,我深深地眷恋着您(www.daowen.com)

在我的心目中,母校确实如同生活中的父母。小时候对父母总是无休止地索取而很少关心父母,成年后才发现欠父母太多。对母校的感觉正是这样,从母校里学到了很多,可回报给母校的很少。

在上大学时,一有学习上的问题或困难,当然是找相关专业的老师,毕业了也是这样。虽然已经走上了社会,走上了新的工作单位,但是,一遇到专业问题,我就跑到学校,少则找学校的图书馆,多则去找当年的代课老师,找相关资料,请教老师研究思路,等等。甚至毕业这么多年,无论去西安开会还是办事,总是情不自禁地到母校去找招待所住,吃当年的学生食堂,站在学生宿舍楼下就像观看星星那样遥望着当年住过的宿舍,这样做让我感觉很好。母校用她那厚实的身躯和宽广的胸怀时刻在迎接着像我这样的每一位疲惫的游子。回到母校,专业上得以提升,身心上得以放松,让我睡得踏实、吃得香甜。然而,只知道从母校索取,而回报给母校的又是什么呢?良心上的愧欠和内疚,又让我振作起来,重新踏上新的奋斗征程。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专业基础好像比其他同行好一些,也比其他人更努力、严谨而朴实无华,这些正是时下学术界所追求的。认真一想,这些不都是在母校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吗?这正是母校的老师以身作则对我们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点感受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越来越深刻。于是,我今天的成果和荣誉成了回报母校最好的礼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北大学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专业成果和荣耀,大学——母校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这种回忆伴随着我这一生,并让我充满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恩师深厚的情意。

大学的专业学习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后来才体会到,母校扎实严谨的学习氛围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成果是那么的重要。我学的是传统的地质学专业,从进校开始,地质系对本专业课程就作了周密的设计,使我们对地质学的每个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每门专业课的学习都是非常的扎实而完整,几乎每个老师、每门课都是这样,连外系老师给我们上的数理化基础课也是这样。有几位老师的课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白学让老师的“晶体学与矿物学”,不仅课讲得有声有色,更为重要的是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都能掌握并调整到最佳;还有黄月华老师的岩浆岩,高知云老师的晶体光学,等等。他们在课堂上对我们严肃认真,课后的辅导又是那么的耐心和周到。

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老师专业水平和严谨的科研学风在大二的汉中地质基础实习中给我留下了难忘记忆。开始几天,几位年青老师带着我们进行踏勘、测量地质剖面和构造分析,我们每天累得半死,十多天后我们对自己的“成果”感到不错,然而,等到带队的张国伟老师看了每个组的地质图和野外记录后,给我们找了一大堆问题,让我们“从头再来”。当时我们还不理解,后来他给我们认真地解释了每个精确定位、每个地质界线对解决地质问题的重要性,他还亲自带我们上山对每个地质界线进行追踪和分析,将不同时代的地层和错综复杂的区域构造搞得清清楚楚。后来,张复新、林晋炎和罗锦兰老师带的毕业生的野外工作更是同样的严谨,而且野外工作更为艰苦。这些大学期间的野外工作和课题研究,为我后来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个科研成果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校老师对我们在生活上关爱照顾,使我难以忘怀。记得在大三的时候我得了胃病,医生建议我自己做饭。我们当时的班主任王根教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从亲戚家里找来了煤油票,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那个冬天。由于胃病,我后来终止了考研究生的复习。一天晚上,我到雷祥义老师住的地方还相关复习资料。他知道了我得胃病后,请我到他那里去搭伙吃饭,我当时看到他办公和吃住都在地质楼的半间房子里,很是感动。胃病没有把我怎么样,几位老师的深情厚谊打动了我,让我终于战胜了病魔,他们无私的关爱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母校——西北大学,永远在我心里。四年,在人的一生中是那样的短暂而微不足道,可从母校所得到的人生历练又怎么能用时间来衡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